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应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92141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许多初中教师都习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模式,按部就班地守持着传统的教学套路:理论——例题——练习,学生都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的感觉都是枯燥、单调、过于抽象,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的感觉。长期以来,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得不到发展锻炼,在无形中也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致使学生缺乏主动去探索知识的精神,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又该如何改变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本人提倡推广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上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来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 探究式学习概述
  
  何谓探究式学习?顾名思义,“探”即探索,“究”即研究,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立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强调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技能、知识、情感与态度的多方面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从而发展良好的思维方式。形成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并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追求进取,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得到发展。学数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要重视获取这些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探究过程。目前,探究式学习正在逐步代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成为教师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猜想证明——导出结论——拓展运用。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如下特点
  (1)精心设计。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所需要探究的问题,即确定探究的目标。然后制订周密的计划,引导学生寻求探究的方向、思路、办法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为了避免探究问题的随意性、无针对性与盲目性。教师对一堂课的整体教案设计应有妥善的考虑和充分的准备。
  (2)点拨导引。探究式学习要求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充当的角色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应做到启迪和引导学生去探究,并适时点拨:而不应该过于机械地灌输知识,滔滔不绝地讲授,应把较充足的时间与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得到发挥,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能自主学习。大胆地思考问题,并通过独立钻研去获得认知。探究式学习重视共同探讨问题,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在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把每名学生的努力与集体的智慧相结合,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发挥学习的最佳效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与合作。形成共同探究问题的氛围。在师生之间也应通过平等对话、即席发言、讨论、争辩、交流不同观点等方式。使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增长知识才能。
  (4)实践体验。在探究式学习中要重视指导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去接触、感智、体验、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会得到稳步提升。
  (5)领悟创新。探索研究式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动手实践与表达等活动,进而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的思维方法,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式学习,就可以使学生形成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至获得成熟的高级的创造力,从而将学习数学的经验借鉴到学习其他科目上。完成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2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1)让学生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过早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去分析问题,从而能获得结论,发现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领域。
  在提出教学问题上,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问题产生后,学生能快速且本能地就有一种想去探究和思考的冲动,这让学生体验到思考并得出结论的愉快,提高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勇气。
  (2)让学生做。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实践活动能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技能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操作和动手活动,如制作模型、绘制基本图形、测量相关数据、动手计算、板书演示等等,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领会事物的内在原理,把握规律,掌握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讲。科学研究表明,多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增加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思维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口头表达、回答问题、阐述理由、进行语言交流的机会,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的各种信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4)让学生交流。在数学教学中,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相互交流意见,争辩不同观点。可以使含糊的问题明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增长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锻炼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5)让学生小结。在每节课的内容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小结此次课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所学的知识更有条理,方法更加凝练,而且便于学生积累、储存和强化记忆。
  
  3 结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分享、交流后可以从中得到自信和成就感,也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完善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自主探索,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学习兴趣是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推动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萌芽状态的、不成熟状态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成熟的高级的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探讨数项级数与函数项级数的内在统一性,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其和函数的求解方法,用构造幂级数的方法来求解数项级数的和。  [关键词]无穷级数;收敛域;和函数;构造
立体几何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也是考查考生的空间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推理运算能力的有效载体,本文依托近年各地高考试题综合简析高考这部分内容命题趋势。并对这类考题进行分类解析,以提高考生解答這部分试题的能力。
[摘要]怎样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简单论述了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数学课堂;心理障碍;实践;数学思想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目的:评估一款国产热固耦合式超声骨强度仪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1名志愿者,用该仪器测得右跟骨的两个超声参数,分别是超声速度(SOS)和宽带超声衰减(BUA),计算每个参数的
目的:本实验拟观察核心力量训练干预中年男性出租车司机脂代谢紊乱的疗效,为探索降低代谢综合征(MS)发病率的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最终完成实
直观性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的过程中,具有必要的作用.我们使用直观性原则的目的是为了擺脱抽象的影响,使思维走向直观,教师要懂得同学的心理,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直观性能带动多种器官进行活动,它带给我们同学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内心感受,使他们在意识里形成情绪记忆,下面我在数列的背景下,来阐述解题教学直观性的一点思考。
【摘 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创设问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课堂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唤醒、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效率,巧妙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的只能是消极厌学的情绪,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