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k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必须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合理成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达到辩证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疑难问题;理论探讨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妍琴(1976-),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专项任务项目“基于‘05新方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09JDSZK04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1-0119-0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研究和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等三个理论疑难问题,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理论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合理成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现代哲学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现代哲学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不同点:一是阶级性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哲学依据,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行动指南。西方现代哲学是资产阶级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哲学依据。二是根本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是最彻底的最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西方现代哲学包括两大哲学流派:一是人本主义,二是科学主义。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从本质上看都是唯心主义。它们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根本对立的。三是社会功能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自觉地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现代西方哲学是资产阶级的哲学,它是资产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欺骗人民群众的精神工具。由于它坚持唯心主义立场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因而不具有科学性,最终将被历史所淘汰。诚然,现代西方哲学中也包括一些合理的因素,但由于其总的体系是唯心主义的,这些合理因素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哲学渊源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都产生于西方,因而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渊源,都从西方传统思想文化中吸取了营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二是时代背景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都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斗争的产物,虽然它们代表了现代两大对立的阶级,但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正因为二者具有上述相同之处,因此,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应当开展二者的对话,通过批判地吸取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也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根本的区别:一是文化传统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西方文化传统,而中国传统哲学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二是历史背景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哲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是现时代的产物。中国传统哲学即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三是阶级性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其主要派别包括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佛家哲学,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思想工具。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也具有某些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哲学从总体上讲是唯心主义占主流,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长期支配人们的思想意识。但是,其中也包含许多精华,比如,朴素矛盾观、“天人合一”观、“知行统一”观、“民贵人和”观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当然,相通并不等于相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它毕竟是中国古代感性经验的产物,缺乏现代的科学论证,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批判地吸取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部分,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化,同时使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就一定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自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去思考: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唯物的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年均GDP增速约10%,位居世界首位,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不平衡、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在逐步扩大、贫富悬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等等。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发展问题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唯物辩证法为武器来分析和处理我国的发展问题,一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之间的关系,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好质量与数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坚持“统筹兼顾”,树立大局意识,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兼顾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说明,是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按照唯物史观,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生产力,以先进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发展观。历史唯物论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根据,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人是发展的目的,一切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并最终体现为人自身的发展。
  三、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研究真理与价值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对于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中不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因此,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所谓价值,是标志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价值既不是作为主体和客体任何一方的实体或属性而独立存在,也不是作为抽象的存在,它恰恰是作为一定的“关系质”或“关系态”而产生和存在着的。价值是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主体性。
  真理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真理与价值的区别:一是原则不同。真理侧重于客观性原则,而价值则侧重于主体性原则。坚持价值的主体性原则,要求人们从主体的利益出发去评价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二是取向不同。真理取向是“求真”,用真理武装主体的头脑,增强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价值取向是“求善”,通过主体的活动使客体为主体谋利益,造福于人类。三是尺度不同。真理的尺度是外在的。只有符合客体的认识才是真理,不符合客体的认识是谬论。而价值的尺度是内在的。只有符合主体利益的客体才是有价值的,不符合主体利益的客体是没有价值的。四是范畴不同。真理是认识范畴,它表征一种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价值是评价范畴,它表征主体需要与客观属性的关系,体现着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相一致。五是状态不同。真理的状态是一元的。对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不依主体的利益、目的为转移。价值的状态是多元的。由于主體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存在较大的张力,不同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价标准不同,因而形成了价值状态的多元性。真理的一元性决定人们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人们在价值面前具有选择性。其次,真理与价值是统一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一是相互依赖。一方面,真理不能离开价值。人们追求真理是为了造福人类,实现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价值不能离开真理,人们必须在真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客体,使之满足于人类的需要。二是相互渗透。真理中包含着价值的因素,真理可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人们用真理来指导实践,必然取得成功。同时,价值也包含真理的因素。人们在价值评价过程中,必然用真理作指导,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三是相互促进。一方面,真理是人们的行动指南,可以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动力,通过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可以发现真理和证实真理,推动真理的发展。四是相互统一。真理与价值是人类实践的双重目标,它们统一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真理,体现了“合规律性”;人们又在实践中获得价值,体现了“合目的性”。真理需要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虽然由主体来评价,但最终的标准也是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既是获得真理和价值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真理与价值的根本标准。
  总之,真理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本质是“真”,价值的本质是“善”,“真”与“善”的有机统一就是“美”。因此,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0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我写过一些文章,被有些人说成是散文,大概就是散文了吧。但究竟何为散文?我从来没有明确的看法。诗歌、戏剧乃至小说都有较为明显的形式特征,比较容易鉴别,也比较容易言说。
2015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专项巡视于6月至8月展开,13个中央巡视组对26家单位进行了巡视。10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其中11家单位的巡视反馈情况,现摘录如下:  中央第一巡视组向中国航空集团  公司反馈专项巡视情况  病灶: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履行“两个责任”不到位,对领导人员和所属单位管控不够严,对一些违规违纪问题查处不及时;一些控股及参股企业党的关系属地化管理,生产经营、班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