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体谅比教育的“胜利”更有意义

来源 :语数外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Wi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由BBC拍摄的中英教师与学生“对决”的纪录片在国内引发关注。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太出人意料,中国老师带领的学生在各个科目上全面击败对手,而且每门课的成绩均超出10分左右。这说明,在应试教育方面,中国老师的对手恐怕并不多。
  看到中式教育胜利的一幕,中国网友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从民族感情的角度来说,中国经验被再一次证明“放之四海而皆准”;另一方面,又为对应试教育的诟病增添了一丝合理性。其实,在笔者看来,最后中式教育扬眉吐气的一刻,倒不如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相拥而泣的一刻更动人。这部纪录片播映之初,就引发了热烈讨论,文化之间的冲突点缀着师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国老师需要权威,英国学生重视平等;中式教育强调纪律,英式教育看重个性。很快,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尺度,就要往咂摸文化差异、调侃文化冲突的方向滑过去。好在,最后师生的相拥,似乎在不同文化之间,达到了交融与体谅。
  其实仔细想想,文化的差异或许并不如想象般显著。所谓一些可以冠以“国民性格”的文化基因,看似深邃,其实产生的原理却非常简单。就好像中式教育习惯权威与纪律,固然有文化传统的惯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竞争激烈,而不得不采取重统一、轻个性的高效率模式。英式教育之所以看似任性与随意,其实在中国老师看来,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完善,学生不需要太努力。这个结论虽未必严谨,但触摸到了一些问题的实质。
  文化很容易发生碰撞,文化代表了生活态度、思维模式、价值理念,容易既让人自负,也让人轻浮,觉得自我文化优越,又对他者文化缺乏尊重。大家的理念不同,也许只是站的位置不一样,看的风景有差异。有时文化的碰撞,只是一些偏见与标签的冲突,甲说乙是狭隘,乙说甲是迂腐,其实真正敞开胸怀站在对方的角度,会发现对方文化看似难以接受的部分,却非常容易理解。
  通过这部纪录片,并不一定能得出我们的教育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结论,但差异明显的文化最后相互体谅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别说异国之间,就是一国之内,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很常见。小到吃不吃狗肉、跳不跳广场舞,大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接,都会出现碰撞和摩擦。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像中英师生一样,能平心静气地融入一段时间,相互理解之后,即使仍保留自己的看法,却可以体谅地相拥,实现妥协。这或许是在多元社会声音当中,凝聚共识应该有的态度与做法。
  交流是文化的真意,有时理解了别人,才能理解自己。
  (摘自《光明日报》)
  【素材解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使人得到发展,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在于增进友谊、协同提高,无论是教育还是文化交流都不是为了取胜。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差异,这既有深层原因,也有其合理性。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小到吃不吃狗肉、跳不跳广场舞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立即就对与错下结论,而是互相体谅。
  【适用话题】文化差异    文化体谅    纪律和个性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环节组成的,过渡语言就像是一座座凌空的小桥,衔接着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出现虽然短暂,但是它要求既涉及上一环节的内容,还要提及下一环节的重点。因此,精彩的过渡语言,能使一节课结构紧密,浑然一体锦上添花。  关键词:数学教学;环节过渡;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这是六一小学对每个孩子的教育期待。点亮希望的火,播下向善的籽,爱心化作光源,创建轻松愉悦的育人环境,让孩子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地循着正确的方向和轨迹成长,这是六一小学的育人哲学。教育发展要关注人的成长,“六年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是我们的发展愿景。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着六一小学德育建设的丰富多彩
【内容摘要】教师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历史丰富的知识有效地展现出来,并且让学生对历史的过去性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重现历史。本文简要通过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初步找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并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教学改革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历史学习在一个新的模式下进行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  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