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prit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识字课文。课文是一首浅显的儿歌,其中有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和蜘蛛这六种动物,儿歌每一句都是描写动物在做什么。结构相同、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
  2.通过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了解蜻蜓等六种动物的活动状况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3.能正确认读“蜻”等12个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认读、理解、积累,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读记“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这两个主谓短语,认识主谓短语。
  4.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反复读记,识记“间”“迷”两个生字,理解门字框的写法和“迷”字的笔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一)读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动物儿歌》。
  (二)联系学习经验。
  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动物的课文,你还记得它们吗?(出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课文插图)
  (三)导入新课。
  在今天的课文中,我们又会遇到哪几位动物好朋友呢?
  二、新授,识字学词
  (一)学习词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1.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仔细看看这幅图,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动物?(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尝试用上好词语。)
  2.读准词语,识记虫字旁。
  (1)借助拼音自读:插图里藏着六种可爱的小动物。自己读一读,有困难找拼音老师帮忙。(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2)领读正音:请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正确。(强调“蜻蜓”都是后鼻音)
  (3)教学虫字旁的生字:再仔细看看这六个词,它们在字形上都有什么特点呢?(同桌讨论)
  预设: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都有虫字旁。
  总结:这些字都和“虫”有关。
  (4)以“蜻”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蜻”字的偏旁是虫字旁;“蜻”的读
  音和右半部分“青”的读音是一
  样的。
  “蜻蜓”的“蜻”——虫字旁遇到“青”。
  你能用上这样的口诀来说说其他字吗?
  (5)强调蝌蚪不是昆虫,但是因为长得像虫子,所以也是虫字旁。
  (6)再读巩固:拼音老师不见了,还能读吗?读给同桌听
  一听。
  (7)教师总结:像这六个词,左边的偏旁和整个字的意思有关,就叫形旁;(板书:形)右边的字和整个字的读音有关,叫声旁;(板书:声)这样的字叫形声字。(师补充板书)
  3.链接积累,丰富字词。
  (1)你还认识哪些带有虫字
  旁的字和词呢?
  (2)同桌交流,全班分享。
  预设:蜜蜂、虾、蚊、蛾、蝙蝠……
  4.反复读词,加深记忆。
  (1)开火车读:打乱词语顺序会读吗?(出示词卡: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2)齐读。
  动物乐园:
  我们认识了这些可爱的动物朋友,那它们都在哪里?又在做什么呢?(出示插图) 先来看看蜻蜓和蝴蝶。
  预设:蜻蜓在半空。
  蝴蝶在花间。
  蜻蜓和蝴蝶在游戏。
  这是我们看到的,再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前两句标红。)
  (二)书写“间”“迷”
  1.学写“间”字:儿歌里的“间”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它的偏旁叫门字框,仔细看看,门字框在书写上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上下一样宽。
  课文中还有个“网”字和“间”字长得很像,一起写一写。同桌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
  一样。
  2.學写“迷”:
  动画演示,学写“迷”:儿歌里的“迷”最后写走之旁。请你叫叫它,看它像不像小卡车。跟着老师一起把它写正确:横要平,“米”字捺变点,最后捺要托住“米”。(师范写,生书写“迷”。)
  除了“捉迷藏”,你还能用“迷”组什么词?
  预设:入迷、迷路。
  (三)学习短语“蜻蜓展翅、蚂蚁搬家”
  (出示课文插图,并配短语。)动物的乐园这么有趣!有位小朋友看到的和我们一样,可写的却不一样,快来读一读。
  1.配乐读诗:请一位朗读高手来美美地读一读。
  变身短语:这首儿歌,每一行有7个字,现在它变了,变成4个字了。它的意思还一样吗?
  2.感受词韵,读好短语。
  意思一样,相互对着读一读,看看你更喜欢哪一种。同桌一起
  分享。
  (1)师生对读课文: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读。蜻蜓在哪?(半空)做什么?(展翅飞)蝴蝶在哪?(花间)做什么?(捉迷藏)
  (2)男女对读短语:(男)蜻蜓(女)展翅;(女)蝴蝶(男)
  飞舞。
  (3)读有停顿:为了听得更清楚,我们可以在这些地方停顿一下。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学会停顿,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读短语,识记背诵。
  三、拓展,延伸学习
  动物乐园不仅有蜻蜓和蝴蝶,还有四位动物好朋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发现它们在哪里,做什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密云区南菜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看图写话”,从字面上分析,可以把它拆解为两组关系:看—写,图—话。这两组关系也巧妙地呈现了看图写话的步骤:从感官的捕捉到思维的表达。根据多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二年  级的看图写话需要教师在“看”和“写”上下足功夫,做好引导。  一、看的方法  1.学会“看”顺序  许多学生看到图画之后,不知道该从哪里着眼,漫无目的地在图画上扫来扫去,看到哪里想到哪里也就写到哪里,于是,写出来的文字没了
开学的时候,我给我的学生颁发一些奖品,以褒奖他们在过去一学期的勤奋。  这一次的奖品,是一种名叫“百日草”的花种子。  一  作为无孔不入的语文老师,我给学生发一颗花的种子,这是一定藏着要他们写作文的诡计的。  可六年级的学生又岂是那么好糊弄?  所以刘秋苑说:“你会这么好心?别是你给我们一些种子还让我们写作文?”  我其实想说“你猜对了”,但实际上我说的是:“怎么可能?”  “你当真不逼我们写作
教学篇目  《表里的生物》《冬阳·童年·骆驼队》《挖荠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对比联系,能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及表达情感。  2.学习并运用鱼骨图这一工具,帮助自己阅读理解和表达。  3.品味不同作者笔下不同的“童·趣”,理解并体悟“一样的童年,不同的趣事”。  教学过程:  一、一读:“提取信息”找相同  1.今天我们尝试一起来学习三篇文章,课前预习了吗?拿出自己的预习单,
借用了冰心先生的题目是因为在我心里,“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唐婉老师的课堂追求与实践。  拣儿童错过处:回归学科育人,春风化雨  唐婉老师的课,课如其名,温婉又有力量,恰如那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她从不吝啬赞美:“小朋友真是聪明!”“你读得真好,读书就该这样有滋有味。”“小朋友捧着书读的样子,是我站在秋天里看到的最美的风景”……学生回答不清楚的时候,唐老师这样鼓励:“老师知道,你心
常常听老师们教说明文,教学时,通常的做法是将带着学生认识这样那样的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旋律,三年级如此,六年级亦然。没有系统的设计,也看不出学生在学习此类文体时认识能力螺旋上升的历程。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似乎成了一个问题。那么,教说明文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呢?  请听听文艺理论家、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语文的最大德性在于精确妥帖……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
今天听了三节课,小学、初中、高中各一节。这种旨在各学段教学融通的研讨活动,别开生面、独具特色,其意义不言而喻。做教研工作以来,类似形式的活动仅参与过两次,一次是在扬州,另一次还是在扬州。置身这样的研讨情境,可以同时听到三个学段同一主题的课,即使不想被触动、不想去思考,都不太可能。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整本书阅读”。这也是聚焦语文教学热点、引导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明智选择,其价值不容低估。最近统编
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用清新质朴的文字,描写了大自然的声音。这些文字像一串串音符从作者心灵深处流淌而出,又像汩汩的清泉,润泽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全文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构篇方式,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第2~4自然段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分别描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第2~4自然段也采用总分的
语文考查具有诊断和发展功能,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教材注意向课外阅读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强调语言的“融合”,尤其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展示台、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内容的有机融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体验,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这套教材并不刻意强调语文体系的完整,以防止过度的操练。那么,我们怎样进行一年级下册测试呢?  
一、什么是复述  复述,就是运用口头语言对文本内容进行连贯完整的组织与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整合、组织语言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要素, 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有逻辑、有顺序地把文本内容重新组织表达出来。  复述不是背诵课文,也不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求学生基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复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积累、内化语言,是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单元作文板块中出现了例文。而且,一次性出现两篇,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在第五单元习作命题出示前,教材编者安排了《我家的小狗》与《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例文。两篇文章都属于观察后而作,一篇国内,一篇国外,都是名家名篇。其后的单元习作命题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写“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和例文相呼应。这虽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处创新设计,但在习作教学系统中又确实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