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苹果被曝出跨国逃税之后,又有多家跨国公司被卷入‘逃税门’。这些公司在全球化的运营中获利颇丰,却不愿将税收带回国内。在商业道德之外,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企业与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合法避税存在多年多家跨国公司被卷入
苹果公司被指“跨国逃税”事件发生后,多家跨国公司相继被媒体曝出有类似行为。分析人士指出,跨国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把营业收入、成本、借贷和盈利分配到对其最有利的税务辖区的做法,被称之为“合法避税”,这种现象存在至少已经几十年,早已不新鲜,在企业来看,也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
路透社的报告显示,星巴克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在英国没有支付过企业税或所得税。这家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13年间在英国只支付了860万英镑的税收,而这期间,星巴克在英国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31亿英镑。
据谷歌的文件显示,2012年谷歌将61亿英镑(约合99.6亿美元)收入转移至百慕大群岛的空壳公司,从而在全球避税超过10亿英镑(约合16.3亿美元),同时在英国仅缴税600万英镑(约合979万美元)。
“跨国逃税”手段多转移定价最常见
跨国避税目标简单,减少企业所需交纳的税收。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实际操作还是比较复杂。
一个跨国公司通常会将更多的收入配置在所得税低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税收抵扣较高,比如爱尔兰的税收抵扣水平,只有美国的1/3。另外,将成本部署在高税负国家(比如美国)。据披露,此次苹果的避税手法主要是:转移定价。这是一种跨国公司多年来普遍使用的避税手法。
所谓“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关联企业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使用这种手法的目的是通过跨国公司和分公司间,或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提供商务、转让技术和资金借贷或其他财产转移方式人为操纵价格。这种价格不由交易双方按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独立竞争原则确定,而是根据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由总公司上层决策者人为确定。其中,某些情形是具有正当商业理由的。
“转移定价”令苹果等公司能将利润转向税收避风港,同时将支出转移到高税收国家。
谁为避税在“博弈”国与国利益互博
跨国公司在跨国间的“合法避税”中尝到了甜头,但背后是为了这些甜头打翻天的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互博。
在苹果被曝出“跨国逃税”后,5月27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抨击苹果和谷歌等美国大公司通过全球化运营获利颇丰,但没有相应地把税收带回国内。
文章说,苹果和谷歌等大公司从美国政府获益颇多,得到了很多好处,诸如其公司员工在政府支持的并得到各种政策优惠的大学受到了良好教育和培训,这些大公司研发的产品也是基于纳税人资助的各项基础研究。大公司的繁荣犹如立足于“巨人的肩膀”之上,有赖于相应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公共支持,因此,大公司在获利颇丰的同时,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贡献和回馈。
而苹果“避税”所在地的爱尔兰,却有着另外的想法。“我们的税收制度可能确实宽松了一些,但我们以此换取了工作机会和更多的外国投资。”爱尔兰国立利莫瑞克大学经济学教授斯蒂芬·金塞勒表示。正是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多年来,爱尔兰政治家们始终支持该国官方规定的12.5%公司税率,甚至在3年前爱尔兰前政府在与国际援助方谈判时,不惜冒无法获得援救款的风险拒绝了后者要求其提高企业税率的谈判条件。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外界批评不断,但爱尔兰政府不会改变其通过低税制来换取工作机会和更多外国投资的思路。事实上,根据欧盟规定,一旦爱尔兰调高税率,那么其他诸如卢森堡和斯洛文尼亚等低税率的欧洲国家很快就会轻而易举地取而代之,爱尔兰没有动机也没有理由将此地位拱手相让。
合法避税存在多年多家跨国公司被卷入
苹果公司被指“跨国逃税”事件发生后,多家跨国公司相继被媒体曝出有类似行为。分析人士指出,跨国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把营业收入、成本、借贷和盈利分配到对其最有利的税务辖区的做法,被称之为“合法避税”,这种现象存在至少已经几十年,早已不新鲜,在企业来看,也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
路透社的报告显示,星巴克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在英国没有支付过企业税或所得税。这家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13年间在英国只支付了860万英镑的税收,而这期间,星巴克在英国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31亿英镑。
据谷歌的文件显示,2012年谷歌将61亿英镑(约合99.6亿美元)收入转移至百慕大群岛的空壳公司,从而在全球避税超过10亿英镑(约合16.3亿美元),同时在英国仅缴税600万英镑(约合979万美元)。
“跨国逃税”手段多转移定价最常见
跨国避税目标简单,减少企业所需交纳的税收。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实际操作还是比较复杂。
一个跨国公司通常会将更多的收入配置在所得税低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税收抵扣较高,比如爱尔兰的税收抵扣水平,只有美国的1/3。另外,将成本部署在高税负国家(比如美国)。据披露,此次苹果的避税手法主要是:转移定价。这是一种跨国公司多年来普遍使用的避税手法。
所谓“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关联企业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使用这种手法的目的是通过跨国公司和分公司间,或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提供商务、转让技术和资金借贷或其他财产转移方式人为操纵价格。这种价格不由交易双方按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独立竞争原则确定,而是根据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由总公司上层决策者人为确定。其中,某些情形是具有正当商业理由的。
“转移定价”令苹果等公司能将利润转向税收避风港,同时将支出转移到高税收国家。
谁为避税在“博弈”国与国利益互博
跨国公司在跨国间的“合法避税”中尝到了甜头,但背后是为了这些甜头打翻天的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互博。
在苹果被曝出“跨国逃税”后,5月27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抨击苹果和谷歌等美国大公司通过全球化运营获利颇丰,但没有相应地把税收带回国内。
文章说,苹果和谷歌等大公司从美国政府获益颇多,得到了很多好处,诸如其公司员工在政府支持的并得到各种政策优惠的大学受到了良好教育和培训,这些大公司研发的产品也是基于纳税人资助的各项基础研究。大公司的繁荣犹如立足于“巨人的肩膀”之上,有赖于相应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公共支持,因此,大公司在获利颇丰的同时,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贡献和回馈。
而苹果“避税”所在地的爱尔兰,却有着另外的想法。“我们的税收制度可能确实宽松了一些,但我们以此换取了工作机会和更多的外国投资。”爱尔兰国立利莫瑞克大学经济学教授斯蒂芬·金塞勒表示。正是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多年来,爱尔兰政治家们始终支持该国官方规定的12.5%公司税率,甚至在3年前爱尔兰前政府在与国际援助方谈判时,不惜冒无法获得援救款的风险拒绝了后者要求其提高企业税率的谈判条件。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外界批评不断,但爱尔兰政府不会改变其通过低税制来换取工作机会和更多外国投资的思路。事实上,根据欧盟规定,一旦爱尔兰调高税率,那么其他诸如卢森堡和斯洛文尼亚等低税率的欧洲国家很快就会轻而易举地取而代之,爱尔兰没有动机也没有理由将此地位拱手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