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高新区经过十多年开发建设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总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苏州高新区正在借鉴世界高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在发展取向、内部动力机制等方面苦练内功,努力建设“四个高地”:
一是建设高端要素与专业要素的聚集高地。苏州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我们把聚集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作为克服瓶颈制约的首要任务,力求在吸引国内外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研究型团队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努力将苏州高新区打造成各类要素的首选之地。
二是建设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发展高地。建设高科技园区的目的就在于形成科技与产业互动并进的局面。所以,我们非常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增强符合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实现优势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集群式发展;依托产业集中科技要素,促进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三是建设内生力量与外源力量的融合高地。我们在建设高科技园区过程中,牢固树立开放建设、开放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组织科技资源,在外向发展中提升高新区的科技竞争力。同时,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切实提高本土企业的科技实力。
四是建设体制机制与文化建设的创新高地。我们在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以及人才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机制,以机制的优势保证高科技园区建设的强势。同时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以思想的解放促进自觉的行动,形成人人想干事、干实事、干大事、干成事并且不出事的良好氛围。
为更好地推进苏州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争创“一流园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正在并将持续推出和实施以下关键举措:
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统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苏州高新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结合点上,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即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引导发展汽车零部件、环保等新兴产业,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蓄力量,从而在整体上提升苏州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层次。
强化核心载体功能开发,着力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水平。深入实施“聚焦科技城”战略,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将苏州科技城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核心区,凸现三大功能,即科技资源的集聚功能、各类主体的协同功能、新兴业态的培育功能。
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努力增强自主创新内生力量。切实把实施“科技小巨人”战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放上重要位置。积极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切实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撑;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切实为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继续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着力为民营科技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强化政府的激励与引导机制,着力为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支撑作用。进一步理清“人才强区”战略总体思路,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进一步明确“人才强区”战略的工作重点。着力形成以高科技企业为依托的区域性人才载体;着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骨干性人才载体;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加快建设“两栖”式的柔性人才载体,切实为建设高科技园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推进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潜能。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并重,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理顺科技管理体制,构筑富有苏州高新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格局。二是完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使建设高科技园区的目标要求真正内化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三是制定激励促进政策,切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有利于加大科技投入、有利于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有利于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提升区域建设管理水平,致力营造最佳综合发展环境。加强城市功能开发与建设,高标准推进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框架建设,加快形成产业设施与生活设施、工作设施与休闲设施并重的建设格局,生产服务型与生活服务型并进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高科技园区对城市功能提出的新要求。加强社会管理与建设,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努力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各类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近悦远来的区域。加强山水人文环境保护与建设,最大限度地放大“真山真水”的资源优势,大力弘扬“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和“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高新区精神,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作者系中共苏州高新区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袁文
一是建设高端要素与专业要素的聚集高地。苏州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我们把聚集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作为克服瓶颈制约的首要任务,力求在吸引国内外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研究型团队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努力将苏州高新区打造成各类要素的首选之地。
二是建设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发展高地。建设高科技园区的目的就在于形成科技与产业互动并进的局面。所以,我们非常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增强符合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实现优势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集群式发展;依托产业集中科技要素,促进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三是建设内生力量与外源力量的融合高地。我们在建设高科技园区过程中,牢固树立开放建设、开放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组织科技资源,在外向发展中提升高新区的科技竞争力。同时,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切实提高本土企业的科技实力。
四是建设体制机制与文化建设的创新高地。我们在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以及人才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机制,以机制的优势保证高科技园区建设的强势。同时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以思想的解放促进自觉的行动,形成人人想干事、干实事、干大事、干成事并且不出事的良好氛围。
为更好地推进苏州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争创“一流园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正在并将持续推出和实施以下关键举措:
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统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苏州高新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结合点上,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即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引导发展汽车零部件、环保等新兴产业,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蓄力量,从而在整体上提升苏州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层次。
强化核心载体功能开发,着力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水平。深入实施“聚焦科技城”战略,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将苏州科技城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核心区,凸现三大功能,即科技资源的集聚功能、各类主体的协同功能、新兴业态的培育功能。
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努力增强自主创新内生力量。切实把实施“科技小巨人”战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放上重要位置。积极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切实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撑;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切实为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继续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着力为民营科技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强化政府的激励与引导机制,着力为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支撑作用。进一步理清“人才强区”战略总体思路,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进一步明确“人才强区”战略的工作重点。着力形成以高科技企业为依托的区域性人才载体;着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骨干性人才载体;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加快建设“两栖”式的柔性人才载体,切实为建设高科技园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推进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潜能。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并重,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理顺科技管理体制,构筑富有苏州高新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格局。二是完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使建设高科技园区的目标要求真正内化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三是制定激励促进政策,切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有利于加大科技投入、有利于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有利于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提升区域建设管理水平,致力营造最佳综合发展环境。加强城市功能开发与建设,高标准推进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框架建设,加快形成产业设施与生活设施、工作设施与休闲设施并重的建设格局,生产服务型与生活服务型并进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高科技园区对城市功能提出的新要求。加强社会管理与建设,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努力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各类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近悦远来的区域。加强山水人文环境保护与建设,最大限度地放大“真山真水”的资源优势,大力弘扬“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和“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高新区精神,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作者系中共苏州高新区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