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做几件傻事,犯几次错误,都是很正常的,该宽容之时则宽容,该严厉之时则严厉,分寸的掌握,全凭教师智慧。所以,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成王败寇”的艺术。
初三的日子,紧张忙碌得透不过气来,犹如秋日午后的艳阳光,从厚厚的窗帘缝隙中挤进办公室,跌落在成堆的作业本上,悄悄歇息。我困在作業堆中,正恹恹欲睡,班长跑进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万老师,生物老师让你马上到教室去。”
“什么事情!这么急?”我反问道,“是倩倩晕倒了吗?”倩倩有先天疾病,会毫无预兆地就昏厥倒地,人事不省。
“有同学和生物老师杠上了。”班长不好意思,想了想还是鼓足勇气开口了,“估计还没有停歇。”
我板着脸来到教室。一看,气氛紧张。生物老师还在愤愤不已,指着米白色裤管上的点点蓝墨水印迹,继续大声呵斥学生,偶尔夹杂着难听的话。洇开的墨迹,像蓝色的腊梅花,一枝独秀,斜斜地开放在阳光下,明亮,耀眼。
看这架势,他是终于爆发出雄性气概了。
学生坐在位置上,有的超然物外,装模作样地看书,有的换掉幸灾乐祸的神态,改成一副乖宝宝的模样,还有的用眼睛的余光,偶尔瞟一下旁边,波澜不惊。
原来,生物老师在讲得兴致正浓的时候,居然抛弃了平常不下讲台的习惯,在教室里绕了一圈,正在往讲台回走的时候,感觉背后有凉意,回头一看,米白色的新裤子居然染上了蓝色墨水,从左上方到右边裤脚,斜斜的,连成一线,衬衣的背部也有几点。谁的杰作?没人认账!
我生气极了,恨不得将这个捣蛋鬼揪出来,踹他几脚,再痛骂一顿。大声吼道:“是谁干的?马上站出来!”
无人应答,无人行动,全都正襟危坐。我用眼光逡巡一圈,最后落在班长身上,她毫无表情,可能知道这次同学闹过头了,不好用眼神来提示答案。
“怎么办?”我的大脑飞速运转,“是马上逼迫学生承认,还是延后处理?一定要水落石出吗?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当我一遍一遍问自己的时候,仍在不断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
时间凝固了约两分钟。好像监斩官掷下令牌后,等待刽子手手起刀落的几秒钟那样地短暂而漫长。
“您先回办公室,我来处理。”我对生物老师说。送走他之后,我一言不发,按照生物老师的行走路线在教室过道巡视了一圈,答案基本出来了。
为什么呢?
生物老师回讲台的途中感觉有凉意,已经排除了左边过道两侧的学生;边讲课边行走,速度不快,至少排除前三排学生;那么,右侧过道两边后三排的同学嫌疑最大。最有力的唯一的证据是——蓝墨水。其他同学跟潮流用碳素墨水的时候,班长坚持用蓝墨水,其他同学嫌麻烦开始大量用签字笔的时候,她还在用蓝墨水,不为别的,只是单纯喜欢,对蓝色的偏爱。是她吗?未必!桌上墨水瓶不见了,钢笔换成了签字笔——同桌东子的笔。靠近过道并排两人,东子和阿俊,桌上除了书、本子,就是没有笔。
直影波澜不惊,阿俊低头微笑不语,东子神色不大自然,一本正经地翻阅生物书。
凭直觉,是东子;凭多年班主任经验,也是东子;凭心理学专业知识判断,仍然是东子。但是,证据呢?人证?物证?如果东子打死不认账,其他同学又不作证,怎么办?找到责任人,一定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我暗暗寻思着。
回到讲台,我干咳两声,示意所有学生抬头,集中注意力,听本大王训话了。
“找到恶作剧的始作俑者,答案并不重要!”我平复了激动,缓慢而有力地说道,“最重要的是你们没有师道尊严。只怪我平时对你们太惯着,宠坏了。怎么处理这件事,也不容有商量的余地,做错了,就得改,就得承担责任。”
趁着大家都望着我,等待我说处理结果的时候,我故意环视了一遍所有学生,然后猛然停在东子的身上,直盯着他说:“请班长以班级全体同学的名义,写一份道歉书。团支部书记用班费去买一篮水果,一包洗衣粉。两人代表全体同学,向生物老师赔礼道歉,取得他的谅解。不过,我希望所有同学,从这件事情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学会担当。”
晚上,检查学生日记本的时候,东子的日记本里夹着一张纸条,上端牢牢地贴在题目旁,上面写着:谢谢老师的良苦用心!
反思:
这个事件,我不断反思,从中总结出了三条应该坚持下来的经验:
首先是遇事冷静。孔子说:“三思而后行。”他教会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人在急躁时做出的决定往往缺乏全方位的考虑。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掌握40%至70%的信息。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急躁冒进,处理不当,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错误,甚至达到无法逆转的地步。
其次是因材施教。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如是说。学生东子性格倔强,好面子,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号召能力。如果他敢于承担洒墨水的后果,在清查事件时,定会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全班学生对生物老师一致产生排斥对立情绪的时候,不当的行为也变成了英雄行为。有群众基础的英雄最好当。但这样的英雄不能让东子来当,条件不适合,塑造一个行为不当的英雄形象,会影响到正义的伸张。
最后是难得糊涂。这种糊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些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学生做错了事,头脑里就有两个人在掐架,一个是正义的法官,一个是邪恶的魔鬼。魔鬼驱使学生产生坏念头,法官用道德和法律压制坏念头,到底是谁最后取胜,谁就指挥了学生的行动。显然,东子当缩头乌龟,是魔鬼占了上风。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做几件傻事,犯几次错误,都是很正常的,该宽容之时则宽容,该严厉之时则严厉,分寸的掌握,全凭教师智慧。
所以,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成王败寇的艺术。
初三的日子,紧张忙碌得透不过气来,犹如秋日午后的艳阳光,从厚厚的窗帘缝隙中挤进办公室,跌落在成堆的作业本上,悄悄歇息。我困在作業堆中,正恹恹欲睡,班长跑进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万老师,生物老师让你马上到教室去。”
“什么事情!这么急?”我反问道,“是倩倩晕倒了吗?”倩倩有先天疾病,会毫无预兆地就昏厥倒地,人事不省。
“有同学和生物老师杠上了。”班长不好意思,想了想还是鼓足勇气开口了,“估计还没有停歇。”
我板着脸来到教室。一看,气氛紧张。生物老师还在愤愤不已,指着米白色裤管上的点点蓝墨水印迹,继续大声呵斥学生,偶尔夹杂着难听的话。洇开的墨迹,像蓝色的腊梅花,一枝独秀,斜斜地开放在阳光下,明亮,耀眼。
看这架势,他是终于爆发出雄性气概了。
学生坐在位置上,有的超然物外,装模作样地看书,有的换掉幸灾乐祸的神态,改成一副乖宝宝的模样,还有的用眼睛的余光,偶尔瞟一下旁边,波澜不惊。
原来,生物老师在讲得兴致正浓的时候,居然抛弃了平常不下讲台的习惯,在教室里绕了一圈,正在往讲台回走的时候,感觉背后有凉意,回头一看,米白色的新裤子居然染上了蓝色墨水,从左上方到右边裤脚,斜斜的,连成一线,衬衣的背部也有几点。谁的杰作?没人认账!
我生气极了,恨不得将这个捣蛋鬼揪出来,踹他几脚,再痛骂一顿。大声吼道:“是谁干的?马上站出来!”
无人应答,无人行动,全都正襟危坐。我用眼光逡巡一圈,最后落在班长身上,她毫无表情,可能知道这次同学闹过头了,不好用眼神来提示答案。
“怎么办?”我的大脑飞速运转,“是马上逼迫学生承认,还是延后处理?一定要水落石出吗?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当我一遍一遍问自己的时候,仍在不断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
时间凝固了约两分钟。好像监斩官掷下令牌后,等待刽子手手起刀落的几秒钟那样地短暂而漫长。
“您先回办公室,我来处理。”我对生物老师说。送走他之后,我一言不发,按照生物老师的行走路线在教室过道巡视了一圈,答案基本出来了。
为什么呢?
生物老师回讲台的途中感觉有凉意,已经排除了左边过道两侧的学生;边讲课边行走,速度不快,至少排除前三排学生;那么,右侧过道两边后三排的同学嫌疑最大。最有力的唯一的证据是——蓝墨水。其他同学跟潮流用碳素墨水的时候,班长坚持用蓝墨水,其他同学嫌麻烦开始大量用签字笔的时候,她还在用蓝墨水,不为别的,只是单纯喜欢,对蓝色的偏爱。是她吗?未必!桌上墨水瓶不见了,钢笔换成了签字笔——同桌东子的笔。靠近过道并排两人,东子和阿俊,桌上除了书、本子,就是没有笔。
直影波澜不惊,阿俊低头微笑不语,东子神色不大自然,一本正经地翻阅生物书。
凭直觉,是东子;凭多年班主任经验,也是东子;凭心理学专业知识判断,仍然是东子。但是,证据呢?人证?物证?如果东子打死不认账,其他同学又不作证,怎么办?找到责任人,一定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我暗暗寻思着。
回到讲台,我干咳两声,示意所有学生抬头,集中注意力,听本大王训话了。
“找到恶作剧的始作俑者,答案并不重要!”我平复了激动,缓慢而有力地说道,“最重要的是你们没有师道尊严。只怪我平时对你们太惯着,宠坏了。怎么处理这件事,也不容有商量的余地,做错了,就得改,就得承担责任。”
趁着大家都望着我,等待我说处理结果的时候,我故意环视了一遍所有学生,然后猛然停在东子的身上,直盯着他说:“请班长以班级全体同学的名义,写一份道歉书。团支部书记用班费去买一篮水果,一包洗衣粉。两人代表全体同学,向生物老师赔礼道歉,取得他的谅解。不过,我希望所有同学,从这件事情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学会担当。”
晚上,检查学生日记本的时候,东子的日记本里夹着一张纸条,上端牢牢地贴在题目旁,上面写着:谢谢老师的良苦用心!
反思:
这个事件,我不断反思,从中总结出了三条应该坚持下来的经验:
首先是遇事冷静。孔子说:“三思而后行。”他教会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人在急躁时做出的决定往往缺乏全方位的考虑。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掌握40%至70%的信息。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急躁冒进,处理不当,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错误,甚至达到无法逆转的地步。
其次是因材施教。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如是说。学生东子性格倔强,好面子,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号召能力。如果他敢于承担洒墨水的后果,在清查事件时,定会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全班学生对生物老师一致产生排斥对立情绪的时候,不当的行为也变成了英雄行为。有群众基础的英雄最好当。但这样的英雄不能让东子来当,条件不适合,塑造一个行为不当的英雄形象,会影响到正义的伸张。
最后是难得糊涂。这种糊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些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学生做错了事,头脑里就有两个人在掐架,一个是正义的法官,一个是邪恶的魔鬼。魔鬼驱使学生产生坏念头,法官用道德和法律压制坏念头,到底是谁最后取胜,谁就指挥了学生的行动。显然,东子当缩头乌龟,是魔鬼占了上风。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做几件傻事,犯几次错误,都是很正常的,该宽容之时则宽容,该严厉之时则严厉,分寸的掌握,全凭教师智慧。
所以,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成王败寇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