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在课堂流淌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脆的放学铃声响起,依照惯例该布置家庭作业了。“明天我们要学习《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熟读课文……”猛然间,我想起一次散步时看到镇政府的门墙上长满了爬山虎,便灵机一动,说:“镇政府门口长满了绿绿的爬山虎。同学们可以利用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仔细观察,比比看,谁有更多的发现。”刚刚还神情麻木的学生霎时来了兴致。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家也有呢。”还有的学生正在商讨结伴一起观察……
  第二天,语文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改往日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学生经过细心的观察,再参照着手中爬山虎的标本,书中的“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的”“叶尖一顺朝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迎刃而解,无师自通。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和疑问。平日上课很少发言的范玉萍同学大声说:“老师,爬山虎的叶子不光有嫩红色和绿色的,还有深红色的和嫩黄色的。我想这是受到光照程度不同的结果吧!”从我惊喜的眼神中,这位同学找回了自信。“老师,书上说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但蛟龙只是传说中的动物,我们无法亲眼看见。我认为它更像壁虎的爪子。我想爬山虎的‘虎’字应该指的是壁虎,而不是老虎。”这样见解独特的话竟然是平日表现并不出众的吴景瑶说的。我忍不住为她鼓掌叫好。在我掌声的激励下,学生的发言更积极了。有的学生说:“植物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我家也有爬山虎,可我平时总是视而不见。我也要像老舍先生那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班长说:“老师,壁虎可以在玻璃上行走,爬山虎可以爬玻璃吗?”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争得面红耳赤。说实话,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了,可是从来没有学生这样问过,我也不知道答案。干脆放手给学生解决吧。我对学生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已经超出了课文的内容。爬山虎之所以那么牢固地贴在墙上,是因为一只只小脚把茎拉紧产生了一种力。老师也希望你们团结一致,用集体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回答声震耳欲聋。
  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的几天真的惊喜不断。课间、课堂总有许多学生找我,“老师,爬山虎能爬玻璃!我将一小块玻璃放在嫩茎的上方,不几天它就爬上去了。”“老师,我邻居家的玻璃上长有爬山虎。”“老师你看,爬山虎还能在纸上爬呢。”“老师,爬山虎还能爬树呢。爬树的爬山虎的脚没有小圆片,脚像是在树上生了根,我费了好大劲才拔下一段呢!”聽了孩子们的话,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我的学生们是如此可爱!
  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只是换了一种教学方法,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只不过是让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而已。这节课超出了往常“一节课”的范畴,它向课外向生活无限延伸,扎根在学生心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喜欢,喜欢就能创造出奇迹。如果,这节课我还是按照以往的授课方法依照教参完成教学任务,恐怕这样的生动场面是不会出现的。学生在这一节课当中所学到的东西,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又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这不正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最好体现吗?
  我们经常埋怨学生笨,素质低,但是你给过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吗?你的授课方式叩开了孩子们的心扉了吗?其实,不是学生脑子笨,不是学生不想说,不是学生不爱说,而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教育这湾本该清澈的溪流变成一潭死水,霉而发臭。学生美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在我们教师的指责下和大包大揽下葬送。
  其实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用生命去体验自然,让课本知识变成流动的清泉,那么,创新的萌芽就会不断地破土萌发。
其他文献
沈昌祥  浙江奉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密码工程、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系统软件安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十多项。这些成果在信息处理和安全技术上有重大创造性,多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全国全军广
作为区域的重要引擎,特大城市的变化关系到区域发展的进退。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载体,为增加其竞争能力,特大城市自身需要不断地功能重组与提升。区域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特大
纵观国内外社区博物馆的实践,可以认为社区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范围与界限在特定条件下的扩展。社区博物馆诞生于对传统博物馆的反思,其中贯穿着对于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重新定位
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以下简称夏一西校)从吹响课堂教学改革号角之日起,就一路高歌猛进,持续前行,并取得了让人惊叹不已的成绩。尤其是刘静校长及其老师们构建的“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被有关专家称之为教学上的核心技术,已被山东省内外不少学校“无偿”拿去且应用于他们的课堂,并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刘静校长自小在农村长大,深知老百姓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相对困难,而夏一西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