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吃“苦”好还是吃“辣”好?

来源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eife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保健养生观点认为:秋冬之交,养生重在养心,应“多吃苦”,即多吃一些有苦味的果蔬。但也有一些保健专家提出,秋冬“多吃苦”并非养生妙法,建议应“省苦增辛”。
  专家认为,“多吃苦”还是“多吃辣”,孰对孰错不能一概而论,应视个体辨证而定。比如,秋季在高温酷热室外工作的人群,可适当“多吃苦”,以清热泻火祛暑湿;而长时间待在办公室空调环境下少出汗者,饮食上适当“增辛”,即吃辣,或有助行气养阳。
  
  现象直击:秋冬之交“多吃辣”冲击传统观念
  
  “我一向认为饮食养生是较安全的,我这方面的常识,多是通过媒体或亲友的介绍,然后自己去尝试总结的。”45岁的尚淑娟是一位全职主妇,闲时她经常读书看报或是上网关注各种养生话题,对饮食养生尤为推崇。
  尚淑娟今年发现,不少养生保健专家对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的人,提出了保健建议,应“省苦增辛”,即减少苦味瓜果的摄入,多吃一些辛辣食品,其中就包括辣椒。
  “以前的秋冬之交时节,我们家里爱吃苦瓜,说是‘夏日吃苦,胜似进补’。”尚淑娟表示,现在提议要“省苦增辛”,她想知道作为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到底在秋末冬初季节,是多吃点辛辣的食物,还是苦味的果蔬。
  
  专家说法一:“吃苦”清心火 “增辛”养肺气
  
  天热时饮食养生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说法,其实是出发点不同造成的。提倡吃苦者,看重的是降心火,而主张“增辛”(辛字这里解作‘辣’)者则重在养肺气。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功能,和自然界的五行及四季消长的变化相对应,其中,夏季属五行中的“火”,对应五脏中的“心”。而据《黄帝内经》记载,“苦入心”(苦味归入于心)、“心恶热”,因此秋季养生,不少观点都提到要“吃苦”,降“心火”以“养心”。
  而与此对应的是:夏天若“心火”过旺,“肺气”就会受损,而在五行中,“辛入肺”,想养肺气,在饮食上宜“增辛”。
  唐代“药王”孙思邈就曾在其重要著述《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中医师指出,天热时常喝冷饮或喜欢长时间待在低温空调下的人,更容易因为寒凉的食物或环境而伤肺。因此有中医就建议长期待在空调房里的人,多吃些辛辣温润的食物,以助宣发、补益肺气。
  
  专家说法二:“吃苦”或“增辛” 辩证才科学
  
  那么秋冬之交,该如何选择“吃苦”还是“增辛”?中医师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辨识。
  南方湿气较盛,适当多吃点苦,有助于化除人体内的湿邪。中医认为“苦”有三大作用,除了“降火”,还兼能“燥湿”(即祛除暑湿)和“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因此两广不少地方的民间,盛行着该季节适当多吃点“苦”是有一定道理的。
  即便如此,也不是说南方人一到秋季就应“以苦为补”。中医师建议,无论“吃苦”还是“增辛”,最好都应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上,根据个体差异辨证做出调整,切莫生搬硬套,以免过度食用伤身。比如,脾胃虚寒者就不宜“多吃苦”,以免引起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而气虚者则不宜多吃辛味之物,以免伤正气。
  
  相关链接:最适合吃辣的时间:中午
  
  “酸甜苦辣成”这五味中,没有一味能像辣这样,如此具有吸引力,让许多人欲罢不能。吃辣后在短时间内会让人大汗淋漓,有很舒服的感觉,因为辣味可刺激汗腺分泌,加速新陈代谢和气血运行,对身体有一定好处。
  但吃辣要适量。德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吃辣最好在中午,因为此时肠胃的消化能力最强,晚上吃辣则易导致胃溃疡等疾病。而且辣吃多了也有副作用,会让人便秘、上火。
其他文献
玫瑰花,又名赤蔷薇,为蔷薇科落叶灌木。茎多刺,花有紫、白两种,形似蔷被和月季。一般用作蜜饯、糕点等食品的配料。花瓣、根均作药用,入药多用紫玫瑰。  性味 甘、微苦,气香性温。  成分 含有少量挥发油和黄色结晶性煎、揉质、没食子酸、色素等。玫瑰油中主要成分为醇类化合物。  功用 利气、行血,治风痹,散疲止痛。玫瑰花及全株都有收敛性,可用于妇女月经过多,赤白带下以及肠炎、下痢、肠红半截出血等。    
患儿,男,20小时,于2013年8月因“呼吸困难伴皮肤苍白8小时”收入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患儿出生体重3560 g,经阴道急产分娩,羊水为Ⅲ度污染,出生时未见其他异常。生后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闭合骨折通过中药骨伤液湿敷治疗对改善缓解疼痛、肿胀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闭合性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湿敷中药骨伤液,对照组患者则口服伤科接骨片,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的疼痛、肿胀症状的缓解状况,并且观察患者的住院天数。结果:观察患者的疼痛肿胀缓解率为93.8
编辑同志:  随着打击酒后驾车的力度加大,不少人改掉了坏习惯,可也有人始终在寻找“喝酒驾车两不误” 的良方,最近我听一些司机朋友说有一种无醇啤酒,不会含有酒精,驾驶员喝了也就会没事。而在一些酒店,商家也打出“劲爆推出,连交警都检测不出来的啤酒。”在推销这种无醇啤酒。请问这是在诱导酒后驾车,还是无醇啤酒真的只是一种普通饮料呢?  武汉市:董小言      董读者:  众所周知酒后驾车,社会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