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州三日,喝喝咖啡,逛逛博物馆,在海边看海女们一身赶海好本领,尝尝鲍鱼粥、黑猪肉,秋日阳光和煦,海风吹得银色的茅草起起伏伏,每天优哉游哉。
从北京出发仅需要两个小时的飞行,就可以抵达济州岛。飞机降落在济州岛飞机场时,迎面吹来清新的海风,天空蔚蓝如同水洗。车穿行过小城,那种小岛生活的感觉就显现了出来,没有高楼大厦,路上也没有熙熙攘攘的车流。街道两旁的建筑看起来都温馨而精致,看得出生活的闲适。再往外走,就看到成片染满了秋色的山林、农田和牧场。偶尔经过的农家小院,院里院外都种满了橘树,正是时候,黄灿灿地挂满了墨绿色的枝头,比较起几乎在同一纬度的北京,济州岛显然更为温暖,绿意满目,让人羡慕。
从12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这个火山岛屿,到徐福在这里找到“长生草”,再到16世纪那个荷兰海员哈梅尔(Hendrik Hamel)漂流至此,并将这个岛屿第一次介绍给西方人的时候,这里的自然风貌似乎一直没有改变。
如果说时间真的能改变什么?那最先改变的应该是自己的认识。两年前来到济州,享受着这里的美食与美景,两年后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到处醒目的中文,翻新的公路……这些细微的变化顿时让我感受到:两年的光景,济州却已延续出许多新鲜的东西。
海女与鲍鱼
济州的海岸线极少沙滩,绝大多数都是陡峭的黑色悬崖,爬满虬枝嶙峋的松树。天气晴朗,天空如同水洗。崖下石滩上,有几个小小的黑点,那就是济州的“海女”。黝黑的皮肤,长发盘在头顶,身穿黑色的紧身潜水衣,背着色彩鲜艳的背囊,一个猛子扎进海里。
海女在日本是个很古老的职业,但在韩国却不是。直到19世纪,徒手潜水还是男人的专职。但由于政府的税收政策重男轻女:男人做工税重,女人做工税轻。渐渐地,丈夫们开始在家煮饭看孩子,而妻子们则每天外出捞海物赚钱。日久天长,潜水成了女人们代代相传的本事。
因此,海女是货真价实的徒手潜水者。她们全部的装备只有一副游泳镜,除此之外使用任何现代化器械都属违法。她们每天在海水里一待就是4个小时,往往要潜到20多米深的海底,憋气两分多钟是小菜一碟。章鱼、海胆、海蜇都是海女的猎物,但她们的主要目标是生长在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一种软体动物——鲍鱼。仔细看,会发现海女手腕上都拴着一个铁铲,在海底就要靠它把礁石上的猎物撬下来。鲍鱼身体外边包着很厚的石灰质贝壳,如果不小心让铁铲被鲍鱼的贝壳夹住,海女的处境就非常危险,每年都有因此丧生的姐妹。
由于海产品的价格日益攀升,如今海女个个都是济州村子里的“富婆”。也因为职业的危险性,绝大多数的海女都不希望“女承母业”,海女“浪里白条”的身影也将渐渐消失。
崖下,海女仍如海狮般在水里上下翻腾。日渐西沉,一下午的海风让身体透出凉意,真不敢想一直在海水中的海女们该有多辛苦。打道回城,吃着餐厅里一碗约合人民币50元的鲍鱼粥,热腾腾的鲍鱼粥驱赶了风带来的凉意,数数里头三四个大鲍鱼,还有不少青口、蛤蜊,想着,这粥要是少了“海女”,估计也会失色不少。
自然而然
当地的朋友故作神秘地说带我们去用餐,走进一个小庭院,蓝绿相间的外观色彩,铺满外墙的绿植花草,门口的标志只是“Shara’s Garden”,Shara是这家餐厅的老板,地地道道的韩国内陆人,早年从事同声翻译,游走于世界各地,回到韩国定居也不过10年光景。也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促使她萌生了开餐厅的想法,最终选址济州,用心经营意大利口味餐厅。
餐厅的整个设计是由Shara的好友帮忙,一派欧式风格,餐厅不大,每一桌都是不同设计,有木椅,有传统靠垫,不管是三五小聚,还是二人甜蜜,别有温馨。这里没有时间的束缚,慢慢吃,慢慢讲着各自的故事。老板Shara十分热情,见我不停举起相机,主动跟我们聊起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吃的每一道菜都是当地人亲自种植的蔬菜,所有菜品里也不会添加油,自己还用桑葚酿制饮料,因为这种不添加任何外材料的食物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就像工作累了,需要回归最原始的状态一样,不知怎么的,总觉得和济州给人的感觉特别契合。
当我们问及Shara济州岛上什么最吸引她时,她高兴地告诉我们是那些高高低低的小火山,因为它们让整个济州岛看上去像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在这里生活有无限的能量和灵感,每天早上可以开车去海边,工作中努力倡导着慢餐,她说她喜欢在济州自由自在的感觉,自己都忘了年龄。
新意济州
为了环保不去建造高楼大厦,不去搞大型公共设施,严格遵守倾倒垃圾的时间,海风、绿植、各种颜色的火山岩永远是这里不可缺少的内容。这里的人们依然保留着传统习惯,比如搬家要在每年的1月和2月进行,因为是农历的年关,众多神仙跑到天上了,不会触动到他们;比如依然喜欢生男孩儿,所以萌生摸石头爷爷(济州保护神)鼻子生男孩儿的说法;比如每五日一次的市集;比如至今存在的没有大门的院落,因为无小偷,无乞丐,也使得岛上无人咖啡厅的诞生……
无人咖啡厅实在是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存在。门口写着“五月之花”,从外到里一样的纯白色彩,屋里三三两两的客人谈天休憩,这是一间咖啡馆,却没有主人存在。
巡视一圈,发现咖啡、茶、小吃一应俱全,只需自己动手调制而已,休息完再把餐具清洗干净放回原处。至于价钱,没有标价,门口有个储蓄盒,想给多少都随你。主人只是隔些天送食材过来。
据说主人是来自于首尔的一个白领,建造这座白房子运用了许许多多的漂浮木,是从海里捡来慢慢累积起来的,包括屋内的许多装饰,也有这些浮木的影子。翻看路过客人留下的便签内容,发觉每一个人都很庆幸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意外地收获到了一份轻松与自在。
几天的济州之旅,发现类似的新奇之处比比皆是。“仙女与樵夫博物馆”陈列的都是关于济州的老历史;“玻璃之城”充满了闪闪发光的玻璃;“幻觉艺术博物馆”则充满了光怪陆离的视觉艺术新意,世界名画的新奇让人会心一笑;还有大名鼎鼎的“性爱主题乐园”……诸如此类。这些都如同草原上的花朵一般,点缀在济州岛的各处。
在济州的时间,过得十分缓慢,自然万物在这里的节奏似乎比别的地方都慢了好几拍。不少从大城市逃离的人在这里定居,开个小店,或者做点别的什么,济州对于韩国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归隐山水的美梦。也正是这些人的到来,给济州带来了不少别致的风景。
从北京出发仅需要两个小时的飞行,就可以抵达济州岛。飞机降落在济州岛飞机场时,迎面吹来清新的海风,天空蔚蓝如同水洗。车穿行过小城,那种小岛生活的感觉就显现了出来,没有高楼大厦,路上也没有熙熙攘攘的车流。街道两旁的建筑看起来都温馨而精致,看得出生活的闲适。再往外走,就看到成片染满了秋色的山林、农田和牧场。偶尔经过的农家小院,院里院外都种满了橘树,正是时候,黄灿灿地挂满了墨绿色的枝头,比较起几乎在同一纬度的北京,济州岛显然更为温暖,绿意满目,让人羡慕。
从12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这个火山岛屿,到徐福在这里找到“长生草”,再到16世纪那个荷兰海员哈梅尔(Hendrik Hamel)漂流至此,并将这个岛屿第一次介绍给西方人的时候,这里的自然风貌似乎一直没有改变。
如果说时间真的能改变什么?那最先改变的应该是自己的认识。两年前来到济州,享受着这里的美食与美景,两年后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到处醒目的中文,翻新的公路……这些细微的变化顿时让我感受到:两年的光景,济州却已延续出许多新鲜的东西。
海女与鲍鱼
济州的海岸线极少沙滩,绝大多数都是陡峭的黑色悬崖,爬满虬枝嶙峋的松树。天气晴朗,天空如同水洗。崖下石滩上,有几个小小的黑点,那就是济州的“海女”。黝黑的皮肤,长发盘在头顶,身穿黑色的紧身潜水衣,背着色彩鲜艳的背囊,一个猛子扎进海里。
海女在日本是个很古老的职业,但在韩国却不是。直到19世纪,徒手潜水还是男人的专职。但由于政府的税收政策重男轻女:男人做工税重,女人做工税轻。渐渐地,丈夫们开始在家煮饭看孩子,而妻子们则每天外出捞海物赚钱。日久天长,潜水成了女人们代代相传的本事。
因此,海女是货真价实的徒手潜水者。她们全部的装备只有一副游泳镜,除此之外使用任何现代化器械都属违法。她们每天在海水里一待就是4个小时,往往要潜到20多米深的海底,憋气两分多钟是小菜一碟。章鱼、海胆、海蜇都是海女的猎物,但她们的主要目标是生长在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一种软体动物——鲍鱼。仔细看,会发现海女手腕上都拴着一个铁铲,在海底就要靠它把礁石上的猎物撬下来。鲍鱼身体外边包着很厚的石灰质贝壳,如果不小心让铁铲被鲍鱼的贝壳夹住,海女的处境就非常危险,每年都有因此丧生的姐妹。
由于海产品的价格日益攀升,如今海女个个都是济州村子里的“富婆”。也因为职业的危险性,绝大多数的海女都不希望“女承母业”,海女“浪里白条”的身影也将渐渐消失。
崖下,海女仍如海狮般在水里上下翻腾。日渐西沉,一下午的海风让身体透出凉意,真不敢想一直在海水中的海女们该有多辛苦。打道回城,吃着餐厅里一碗约合人民币50元的鲍鱼粥,热腾腾的鲍鱼粥驱赶了风带来的凉意,数数里头三四个大鲍鱼,还有不少青口、蛤蜊,想着,这粥要是少了“海女”,估计也会失色不少。
自然而然
当地的朋友故作神秘地说带我们去用餐,走进一个小庭院,蓝绿相间的外观色彩,铺满外墙的绿植花草,门口的标志只是“Shara’s Garden”,Shara是这家餐厅的老板,地地道道的韩国内陆人,早年从事同声翻译,游走于世界各地,回到韩国定居也不过10年光景。也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促使她萌生了开餐厅的想法,最终选址济州,用心经营意大利口味餐厅。
餐厅的整个设计是由Shara的好友帮忙,一派欧式风格,餐厅不大,每一桌都是不同设计,有木椅,有传统靠垫,不管是三五小聚,还是二人甜蜜,别有温馨。这里没有时间的束缚,慢慢吃,慢慢讲着各自的故事。老板Shara十分热情,见我不停举起相机,主动跟我们聊起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吃的每一道菜都是当地人亲自种植的蔬菜,所有菜品里也不会添加油,自己还用桑葚酿制饮料,因为这种不添加任何外材料的食物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就像工作累了,需要回归最原始的状态一样,不知怎么的,总觉得和济州给人的感觉特别契合。
当我们问及Shara济州岛上什么最吸引她时,她高兴地告诉我们是那些高高低低的小火山,因为它们让整个济州岛看上去像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在这里生活有无限的能量和灵感,每天早上可以开车去海边,工作中努力倡导着慢餐,她说她喜欢在济州自由自在的感觉,自己都忘了年龄。
新意济州
为了环保不去建造高楼大厦,不去搞大型公共设施,严格遵守倾倒垃圾的时间,海风、绿植、各种颜色的火山岩永远是这里不可缺少的内容。这里的人们依然保留着传统习惯,比如搬家要在每年的1月和2月进行,因为是农历的年关,众多神仙跑到天上了,不会触动到他们;比如依然喜欢生男孩儿,所以萌生摸石头爷爷(济州保护神)鼻子生男孩儿的说法;比如每五日一次的市集;比如至今存在的没有大门的院落,因为无小偷,无乞丐,也使得岛上无人咖啡厅的诞生……
无人咖啡厅实在是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存在。门口写着“五月之花”,从外到里一样的纯白色彩,屋里三三两两的客人谈天休憩,这是一间咖啡馆,却没有主人存在。
巡视一圈,发现咖啡、茶、小吃一应俱全,只需自己动手调制而已,休息完再把餐具清洗干净放回原处。至于价钱,没有标价,门口有个储蓄盒,想给多少都随你。主人只是隔些天送食材过来。
据说主人是来自于首尔的一个白领,建造这座白房子运用了许许多多的漂浮木,是从海里捡来慢慢累积起来的,包括屋内的许多装饰,也有这些浮木的影子。翻看路过客人留下的便签内容,发觉每一个人都很庆幸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意外地收获到了一份轻松与自在。
几天的济州之旅,发现类似的新奇之处比比皆是。“仙女与樵夫博物馆”陈列的都是关于济州的老历史;“玻璃之城”充满了闪闪发光的玻璃;“幻觉艺术博物馆”则充满了光怪陆离的视觉艺术新意,世界名画的新奇让人会心一笑;还有大名鼎鼎的“性爱主题乐园”……诸如此类。这些都如同草原上的花朵一般,点缀在济州岛的各处。
在济州的时间,过得十分缓慢,自然万物在这里的节奏似乎比别的地方都慢了好几拍。不少从大城市逃离的人在这里定居,开个小店,或者做点别的什么,济州对于韩国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归隐山水的美梦。也正是这些人的到来,给济州带来了不少别致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