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05041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高度凝练、短小精悍,富有形象性和自由、大胆的想象,撷取生活中最强、最深邃的片段,用尽可能短小的篇幅,最少、最精确、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虽字数并不多,但往往蕴含深广。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出:“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这种文学体裁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诗歌阅读的方法,诗歌教学应重点围绕吟咏诵读、赏析品味、联系生活、联想想象等几个方面进行品析和鉴赏。
  吟咏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语感,读出意味。朗读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读。可默读、可朗读,可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可划节奏读,可配乐朗读,可范读,可竞赛读,可背读等。朗读的形式一定要灵活多变,这样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
  赏析品味。诗歌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品析,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讲究炼字,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和体味,体会关键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联系生活。生活即语文,在赏析诗歌时,可以借助个人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体验,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如在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可以让学生从诗作的写作背景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体验领悟诗歌阐释的人生哲理,树立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首先让学生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两句的深刻含义。诗人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当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要善待生活,善待人生。然后让学生仿照诗作第一节中作者的思路,假如生活再次欺骗了你,我们不要怎样,应该怎样,坚信什么?结合自身的认识和体会说一说、写一写,表达读诗后的心灵感悟,写出对诗人的回应。运用这种仿写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加深对人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联想想象。在鉴赏诗歌的多种手段中,联想想象是最主要的方法。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想象”这一论题。想象是诗歌的翅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欣赏诗歌一定要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联想想象的特点和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启发和引领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丰富、补充作品中的情感和内容,深层次地理解诗意,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深邃的意境与丰富的形象。如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诗,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里的想象世界,可以允许学生做合理的补充和发挥,目的是重现或再造诗中的景象与事物,加深学生感受,培养其联想、想象能力。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仿照示例,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下边的句子。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迎春花开放了……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发挥联想、想象续写句子,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诗歌正是因为有了联想与想象,才使得创作者与鉴赏者能够“视通万里”、“心骛八极”,实现审美愉悦与精神熏陶,所以在赏析诗歌时,一定要插上想象的翅膀,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将诗歌的内容还原、扩展、升华,以达到读懂、读通、理解、超越的目的。
  诗歌阅读教学的形式灵活,方法多样,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离不开反复诵读、品味揣摩、联系生活和联想想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作品内涵,品味语言文字,感悟社会人生,提升情感境界。
  
  王英霞,教师,现居辽宁抚顺。
其他文献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归根到底,它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乐学”的环境与氛围。在这个“情境”中,既可以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可以展
审题即为审材料,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或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继而确定自己的正确立意。纵观训练过的作文材料,不外乎下列几类:    一.单一型的作文材料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四季歌》(原载《上海文学》2007年第12期)是一篇很特别的小说,它在晓苏的小说中,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晓苏的农村小说,基本上都是以油菜坡——这个有着鄂西北浓郁风俗特征的村庄作为背景的,大都是写一些小人物的辛苦悲酸,大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晓苏是讲故事的高手,人物身上都带着一点黑色幽默,叙述于从容不迫中渲染出一些调侃和玩笑,读者在玩笑的享受中,自自然然尝到一点酸楚的泪水。这就是晓苏农村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新课程改革引导教师教学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模式向注重学生学习情绪和意志激发的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利用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亲切”、“激发”、“诱导”等“非教学因素”,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注意”等“非智力因素”。以下是笔者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探索与尝试,以期达到触及学生的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发展局限。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深入新课改,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亦有新的认识。现在教师是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咨询员。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
新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以来,提倡传统文学的回归已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道德情操的对接已成为思想情感价值观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在中考语文命题上,就是古诗的阅读理解的阅读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增强,仔细分析其考查要求,实际上可归纳为语言、形象、思想、技巧四个方面,不求面面俱到,能表现出个性化理解就为最佳,但这个性化的理解是以顺延作者情感脉络为主线,而不能随意下结论。    一、明确类别,体味思想    
再读《论语》,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千年前先圣对传道解惑的良苦用心,去品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反思今人今事、自省己言己行,感慨已不是用“良深”一词来形容得了了。    之一:治学——乐在其中矣    我总觉得“学”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步,“性相近,习相远”,生而本善的人,会因学与不学而产生日后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就从“学”开始说我对《论语》的浅薄见解了。  学习最重要的便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我做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一名普通的教育者,深知教育学生的责任重大。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文明,健康的祖国栋梁之才呢?做了几年班主任,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德育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为首。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学生的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但在当前,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被普遍推广使用,汉字书写受到严重冲击,广大中小学师生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教师的黑板字、作业批改字,学生的作业和试卷都是字迹潦草、形态不恭,甚至难以辨认,语文教学出现了中学生书法能力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当代中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尤为重要。  一.作文教学中汉字书写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