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 一课一得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ang_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老师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上,教师“言者谆谆”,而学生则“听者昏昏”,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充满激情的讲授,学生反应却很淡漠。对此,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和委屈。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两个缺陷:
  一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足。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往往无从割舍,总想面面俱到,在一节课内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完全把学生当成了接收知识的机器。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等活动,学得既不轻松,也没“味道”,感受不到思维训练的愉悦。
  二是学生对课堂信息的反馈存在着不完整性、不明确性。因为一节课的内容太多太杂,以致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进行反馈活动的时间和余地,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不太具备深入、透彻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只好被动地、兴味索然地“听”了。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的语文课很容易颠倒教学的主客体,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无法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主观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当然费力不讨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课堂就必须给学生留余地、留时间,教学目标就必须单一,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取舍。
  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其长期性和渐进性,决定了不论是对教学目标,还是对教学的重难点都必须作出适当的筛选和正确的取舍,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在课堂上大胆地舍弃本节课中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深入、透彻地掌握一至两个知识点,做到“一课一得”。这样的取舍,是教学实际的需要。
  首先,课堂时间有限,但一个个知识点又必须让学生弄清楚透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在40或45分钟内完成多个教学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选择的目标就不能多,否则,贪多嚼不烂。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对此种状况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这时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幼儿,被迫地把没有经过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枣地咽下去,开始可能是胃不舒服,长久就会生起病来,以至后来什么也吃不下。”要使学生接收知识不至于囫囵吞枣以致“消化不良”,教师对教学内容就应当适当筛选,有所取舍。
  其次,学生对知识的摄取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是把知识变为能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语文学科而言,这个过程是不明显的,是潜移默化的。以小说的教学为例,学生获得知识并加以“内化”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选入课本的每一篇小说可以说都代表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标示着文学文化的规范,陶冶着一代代人的灵魂。但是小说篇幅长,容量大,可鉴赏的点比比皆是,特别是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节选,以及《阿Q正传》、《祝福》这样的文章。教师常常感到课时不够,其实不是课时的容量超过了课时的分配,往往是因为我们在教学理念上仍固守着以讲为主、面面俱到、条分缕析的传统教法。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换个教法,有所取舍,长课短讲或精讲多练,做到一课一得,就能使学生积少成多,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取舍也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再次,大胆取舍也是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和教材,都给语文教学规定了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比较“大”,真要操作起来有时会无从下手。如果在课堂上还是按“字——词——句——篇——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传统程式组织教学,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也会使学生越来越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呐喊>自序》的教学目标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虽然不算特别笼统,但课文内容涵盖了鲁迅从青少年时代到开始创作小说的整个过程,头绪较多,除了上述两个目标外本文还有不少的知识点,诸如有关序言的文体知识;《呐喊》的创作缘由及经过;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他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等等。这些知识在一两个课时内没有时间一一传授给学生,应该结合本“序言”单元的课文编排特点,循序渐进地选择一两个目标,对教学内容作科学的取舍和安排。这种取舍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才符合教材编排科学性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对这种“取舍”存在着误解和顾虑,认为这是一种放弃,担心造成知识传授的“缺漏”。其实,正确的取舍应该是一种“延展”而不是“放弃”。因为所谓取舍是从语文教学的全局利益出发,在一节课中暂时性地放弃某些知识目标,但绝不是真正、永久的丢弃,而是为了更大的收获和進步。只要取舍得当,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很注重“一课一得”的实践,有一些粗浅的体会,与大家共享。
  第一、找好每一篇课文的“焦点”,解决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例如《祝福》这篇传统的优秀课文,思想深刻而余味无穷,如果完全按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这样的程序面面俱到地逐一讲来,课时不够,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我只设置了一个核心问题来调动学生,组织教学——“祥林嫂非死不可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祥林嫂之死与“杀害”她的凶手——来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再如《窦娥冤》的教学,我以作品的原题——《感天动地窦娥冤》为切入点,问学生:窦娥为什么要“感天动地”?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来分析人物、解决问题、全面理解作品。在这样的课堂上,随着教师问题的“抛”出,学生的问题也争先恐后地提出来,又在教师点拨和学生的自我解答中得以解决。一堂课,只抓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简洁而丰富,学生情绪投入而热烈。
  第二、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点”,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中,对于《雷雨》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对《茶馆》学生好奇的是:戏剧最讲究的是尖锐的矛盾冲突,但是《茶馆》中的角色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矛盾冲突,该怎么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学生提出:背景资料中多次提到这个剧的“人文主义”内涵,什么是“人文主义?体现在剧中的哪些地方?……
  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其深度常常超过了我们的预想,而在课堂上却只需花很少的时间组织教学、点拨引导,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甚至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将这种研究性学习引向课外,引向更丰富而深刻的地方。素质教育要求必须把教学过程本身建构为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而科学地设立主体性教学目标,则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心向,使其产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启发积极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引导自主活动,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完善教学反馈机制,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以民主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第三、根据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确定课文的教学重点,暂时舍弃“非重点”。其实某篇课文中的“非重点”,也可以是另外一课的“重点”,各课的“重点”就共同构成了本单元完整的知识点体系。而暂时的放弃正是为了各个击破,颗粒归仓,形成宝库,获得能力。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我以 “人物”为重点,侧重指导学生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分析评价人物,比如凤姐的出场方式与宝玉出场方式的比较;凤姐与黛玉肖像描写的比较;凤姐、黛玉、宝玉的言行比较等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我重点讲“情节”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分析,了解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两个点上,增加了思考的绝对时间和空间,可以把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去拓展。有时比较,有时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时代需要创新,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方案、新的评价体系呼唤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新的课堂结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和认识规律出发,在对教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大胆取舍,带领学生鉴赏每一篇课文的精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领略到语文无限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化解语文课堂上的尴尬,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三中)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了裂隙岩体系统中溶质运移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目前各种裂隙岩体系统中溶质运移的数学模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为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求解具体的问题提供了参考
【摘要】《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课程标准》还列出“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五种历史学习的评价方式,但由于课程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更由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仍以笔试方式进行的,因此“考试”尤其是笔试仍然是常规教学中相对重要
本文利用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沿线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进行概述.筛选出影响环境地质系统质量优劣因素,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工程
个性化教学如今已成为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个性化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知识到能力的过程,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就语文的学科特点而言,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学科要以“发展个性和特长”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求语文课富有教学个性。  所谓“教的个性”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将教学规律和个性特点熔铸于一炉,体现出独特和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风
根据地下水的抽水试验求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储水系数时,传统的计算方法是配线法和直线图解法.这两种方法比较繁琐,且人为误差较大.本文运用数学模型的最优化方法即梯度法,并
【摘要】本文试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方法作探析,旨在阐述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有效内化生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种动态生成,不仅是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必然需要,更是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有效内化生成的重要推动力。这种动态生成过程更是学生语言学习认知思维和语言感知逐步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成    笔者在近几年的英语课程
【摘要】本文认为素描是中学美术教学的基础,提出了中学美术素描教学的策略和措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中学美术;素描教学;策略  中学美术《新课程改革纲要》把素描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中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好素描呢?  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观察、表现和审美能力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
针对现行水电工程、地下工程施工地质编录方法的不足,进行了摄影地质快速编录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在数字相机量测化改造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近景摄影测量、图像处理和GIS技术,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