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亡来临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一位医生朋友喝茶,聊起她半小时前刚刚结束对一位垂危老人的抢救:当时老人气息渐渐微弱下来,众多医生护士轮番上阵施行心肺复苏,过程中听得一声响,老人的一条肋骨在其中一位医生的掌下断了,随后断骨接二连三,直到胸部按下去已经软软地不再回复正常,病人才被断定抢救无效。
  整个过程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当下决定,人生最后的时刻绝不呆在医院里受这种罪。不曾想朋友点头赞同—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已经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似乎有钱购买昂贵的医疗资源,就可以抵御死亡,然而作为医生,她看到太多这样的病人:生命明明已经油尽灯枯,过度治疗仅是让他们“看上去活着”,虽可安慰亲人,对临终者却是极大的折磨。
  由此想到今年上半年的两条小新闻:一是杭州一小区内欲建临终关怀中心,遭居民反对最终取消;二是上海推广临终关怀进社区工程遇市民“抵制”。
  这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始于1967年的英国,由护士西塞莉·桑德斯所创。其对待死亡最核心的态度是“不拒不纳”:既不使用呼吸机、起搏器等粗暴阻挠生命不可逆转的离去;也不像“安乐死”那样人为加速死亡的到来;而是通过对临终病人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关怀,使他们最大限度减少痛苦,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从社会医疗体系的角度来说,临终关怀也是一个节约资源的有效方法,它由家庭成员、朋友和志愿者在家庭里向病人提供照料,不需要费用高昂的医疗技术。1982年,美国国会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据1995年的研究显示,用于临终关怀的每1美元医疗保险支出可以节省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
  然而在中国,对大多数现代家庭来说,谈论死亡却是极其困难的。我问过一些40岁以上的朋友,他们在家里从不提及与父母死亡有关的问题,有的人在亲人已经得了不治之症且活不到半年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向病人隐瞒病情。
在很多设备优良的大医院,许多本应是患者与家人之间最具人性的离别时刻,正演变成一场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而“临终关怀”这个词,等于赤裸裸地把“死亡”這个可怕的真相暴露在家属和病人面前,没有了粉饰太平的面纱,让彼此在人生最大的恐惧下面面相觑。
  真相如此令人厌恶,便不难理解,得到临终诊断时,即便最亲的人,首先想的往往也并不是病人真正的身心利益。人们为了回避面对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以及显示“孝心”,选择很多几乎是无效的治疗,对于创收压力下的医院来说,这当然多多益善了。
  我想这个时候,已经没人记得那个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老祖宗庄子了。据说,北京有间松堂临终关怀医院,27年里被迫迁7次。与此同时,在很多设备优良的大医院,许多本应是患者与家人之间最具人性的离别时刻,正演变成一场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其他文献
每一年,从6月初到8月末,中国的家长以集体接力的方式,都会经历一次心理的历险。  从各种可以影响命运的考试前的焦虑、紧张,到放松;再到入学前的各种紧张、努力……很多人就像是在被一股神奇的力量驱动着,穿越一个幽深奇幻的峡谷。我们在为孩子努力寻找着快速走出峡谷的通道,但抬眼看去,除了那几个高不可攀需要借助强大推力才能上去的出口之外,其他出口好像笼罩在一片迷雾中。  教育越来越像是一场战争,在幼升小、小
6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英国智库演讲中提到:“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当今中国有着僵化的社会结构,严重的贫富不均,无数想往上爬的人都重重摔了下来,并随时面临向下沉沦的命运。过去在社会顶层还有空地方,现在只有底层敞开怀抱,笑纳一切从上面掉下来的人们。  在一个社会中,贫民人数众多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整个社会都在向底层沉沦:中国的“中产阶层”人群普遍有着强烈的“地位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14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有机会比较深入地观察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施政理念、思路和操作路径。  总体来说,2013年的实践说明,接过上任政府的接力棒后,这一届中央政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施政风格,工作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最明显的特点是不回避难题,既在难题中发现以改革收获红利的契机,又在解决难题中逐步形
日前中国国民党新一任党主席的选举结果揭晓,洪秀柱没能连任成功;吴敦义一举获得过半数的选票,即将在今年的8月份接下中国国民党主席一职。  近日来两岸媒体最引人注意的舆论倾向,就是无论是台湾的深蓝,或是部分大陆智库的看法,都对吴敦义的两岸政策深感疑虑。这些疑虑的出发点,我们能够理解,但是所考量的面向太少,而且准确度不足。  中国国民党内部向来有路线之争,吴敦义未来的施政方向如何,现在不能简单的下定论。
人工智能决不会甘居人类之下,终将会超越人类。这基本上是人工智能专家们的共识。但人工智能会不会思考“我是谁?”“我在干什么?”之类的问题,至今并无共识。人工智能会在某一天出现一位“笛卡尔”,抛出“我思故我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是先梳理一下人类是怎么有了自我意识的。起初,人是个什么情况呢?自然在造人的时候并没有赋予他们自我意识。不仅无自我意识,而且能力水平都太一般,长期处于生物链的中低端,比
2017年秋天,在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巴塞罗那),两场闹得沸沸扬扬的独立公投在不到一周内陆续亮相,赚足了眼球,满足了当地政治家的弄权欲望,却也透支了国民的感情,留下了一地鸡毛。  正如离婚不是单方可以决定的事,除非有出轨、家暴等情形可诉诸法庭判决,主权国家的一个部分也无权单方面以独立公投的形式实现分离,除非它曾属于该国的殖民地或遭受过该国的武力摧残,发生了人道主义危机,例
“怎么没有人呢?小新哥哥和他妈妈呢?长头发小弟弟和他奶奶呢?”我抱着6个月大的儿子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一边走,嘴里一边念叨。这时是早上7点多钟,太阳还是金黄色的,风里有了一点期待中的秋意。  我知道孩子听不懂,但时不时总要说点什么,给空无一人的环境创造一点人气。  “小新哥哥”是一个比他大4天的孩子,而“长头发小弟弟”不到两个月大,因为黄疸有些高,每天早上都被奶奶抱下来,脱光了衣服晒太阳。  我吃
N-南风窗W -万玛才旦  “我所有的作品都拿到了龙标”  N:《塔洛》做成黑白片,有报道说是因为资金的限制。事实上是这样吗?  W:跟资本没关系,只是一个创作方法。我的几部电影受资本的影响、限制都不大。偶尔也会遇到资本问题,比如2009年就要开拍电影《永恒的一天》,因为资金问题以及其他规划,开机时间一推再推。现在一切就绪,接下来就要拍它。  其他一些作品都是小成本电影。都是朋友们做投资,他们也不
百密终有一疏,东道主的掉以轻心,不仅让“拿手好戏”受到惊吓和骚扰,也营造了一种“足球流氓的力量不平衡”,比如一大群“菜鸟级”英格兰足球流氓对阵“骨灰级”俄罗斯同行。  严格说来,“欧洲杯”是个不甚规范的说法,这个原名“欧洲国家杯”的欧洲最高水平国家队间比赛,自1968年起被正式更名为“欧洲足球锦标赛”,简称应为“欧锦赛”。但不管叫什么名字,对法国人而言,自2016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整整一个月
Reuben E. Brigety II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的现任院长,主要研究美国对南部非洲的外交政策、人道主义救援等。由于他曾经担任过美国驻非盟的大使和美国驻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的代表,所以对美国的非洲政策和非洲的政治经济情况非常熟悉,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访谈开始前,Brigety院长首先强调,虽然自己担任过美国的外交官,但是现在已经是一位学者,他所谈的都是个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