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弊病日益凸显,本文从课程结构、教学手段、考核模式予以提出对策,希望有利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了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即是指坚持教育为本,努力将科技与教育放在发展兴国的第一位,并且将高技能的人才培养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此种时势下,作为高职学校,我们必须要明确其培养的目标就在于要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生产技术操作娴熟,并且组织能力较强、职业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作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重点培育高职学生的良好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创新思想。
一、当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弊病
英国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思想比什么技能都更重要,如果失去了思想,那么人非人,仅是社会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学校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思想与自主思维方式的重要使命,然而现实却是在工具主义和利益的驱使下,大学语文课程逐渐被高职学校边缘化,甚至作为选修课,更有甚者尽然没开过课。自然而然,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也会随之下降,这使得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而言,当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弊病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技术、轻人文,对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不重视。
鉴于高职学校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其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忽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这与高职学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总目标是南辕北辙的。实践中,许多高职学校对于是否开设语文课程以及语文课程课时数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语文课程系统性差,课时少,轻投入都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也导致了高职毕业生因表达能力差、文化思想薄、职业素质低而难以适应高素质人才岗位的需求。
(二)网络文化冲击着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日星月异,网络文化正在一步步侵蚀着大学生们的传统文化与语言规范,更对大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网路承载着多元化信息的同时也承载着多元化价值观,其对传统教育的主流价值进行颠覆或反叛,将给教育带来致命的冲击,而这也无疑要求了高职语文课程需要作出一个更有力、更规范的调整来应对当前网络的挑战。例如,现在流行的“木有”、“酱子”,以及一些带有暴力、色情倾向的网络词语日益流行、异军突起,使得学生们渐离汉语规范化的轨道越来越远,甚至肆意传播着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价值观,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是指懂得去按部学习的人不如喜欢上学习的人,而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然而目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却并没有做到此要求。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仍处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即老师进行词句章的讲授,学生们被动的听,这使得课堂比较晦涩、抽象,不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由与创造性。另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仍然是以笔试为主,书面浅层次机械考核,没有考核到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文字创作,这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相脱节的。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对策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主,树立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观,要突出语文的运用性与职业性,强化就业能力所必须的语文技能训练与相关知识传授。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基本依据和起点。我们必须尊重它,重视它,并且适应新的形势予以改革、创新,使得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能跟上高职教育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可持续性发展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为此,本文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增加大学语文课时,调整课程结构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要想改革,就必须要先让他能存在与教学实践,并且予以重视,适当的增加开课课时,即依专业性质为部分专业同学增加课时。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版块,可以分为人文素质的教学板块和职业技能的教学版块。所谓人文素质的教学版块是指,依据语文的人文特性来启迪、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收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增强人文知识,培育人文态度。而职业技能的教学版块是指,依据语文的工具特性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要做到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来指导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侧重培养学生调研报告能力、工作总结、会议记录等应用写作能力,以及特定情境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辩论能力。将语文阅读以动静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二)改变教学手段,建立开放型的学习体系
为适应新形势,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还应当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视频、音频等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手段,是同学们能更容易更具体的理解和消化知识。另外,我们还要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型的学习体系,将一言堂授课模式丰富为情境讨论、实训表演、演讲、辩论等多种授课方式,还可以结合实践走出课堂,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倡导自主型、探究型、创新型思维模式,让学生们不自觉的喜欢上语文,体验到语文,爱上语文,提高学生们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切实提高人文素养。
(三)改革考核模式,注重综合考核
与教学手段改革相适应,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还应当改变其考核模式,注重纵合考核。毕竟大学语文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辅助高职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不能仅仅以书本词、章、句作为考核出处,还应当考核同学们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即针对不同专业的应用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秉着过程性考核为主体、考试成绩考核为辅助的原则,建立学生平时考核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项,平时考核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们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作业成绩,占到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试成绩则只占到百分之三十。以此加强同学们学习语文、体验实践语文的自觉性。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是高职人文思想教育提升的关键,事关大学生的人文培养与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良好的大学语文教育需要我们共同的思索与努力,希望作为老师的我们都能春蚕吐丝、蜡炬成灰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奉献出应有的力量!(作者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景平,周钟鸣,朱萍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探索之一[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关键词: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了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即是指坚持教育为本,努力将科技与教育放在发展兴国的第一位,并且将高技能的人才培养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此种时势下,作为高职学校,我们必须要明确其培养的目标就在于要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生产技术操作娴熟,并且组织能力较强、职业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作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重点培育高职学生的良好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创新思想。
一、当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弊病
英国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思想比什么技能都更重要,如果失去了思想,那么人非人,仅是社会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学校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思想与自主思维方式的重要使命,然而现实却是在工具主义和利益的驱使下,大学语文课程逐渐被高职学校边缘化,甚至作为选修课,更有甚者尽然没开过课。自然而然,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也会随之下降,这使得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而言,当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弊病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技术、轻人文,对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不重视。
鉴于高职学校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其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忽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这与高职学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总目标是南辕北辙的。实践中,许多高职学校对于是否开设语文课程以及语文课程课时数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语文课程系统性差,课时少,轻投入都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也导致了高职毕业生因表达能力差、文化思想薄、职业素质低而难以适应高素质人才岗位的需求。
(二)网络文化冲击着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日星月异,网络文化正在一步步侵蚀着大学生们的传统文化与语言规范,更对大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网路承载着多元化信息的同时也承载着多元化价值观,其对传统教育的主流价值进行颠覆或反叛,将给教育带来致命的冲击,而这也无疑要求了高职语文课程需要作出一个更有力、更规范的调整来应对当前网络的挑战。例如,现在流行的“木有”、“酱子”,以及一些带有暴力、色情倾向的网络词语日益流行、异军突起,使得学生们渐离汉语规范化的轨道越来越远,甚至肆意传播着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价值观,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是指懂得去按部学习的人不如喜欢上学习的人,而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然而目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却并没有做到此要求。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仍处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即老师进行词句章的讲授,学生们被动的听,这使得课堂比较晦涩、抽象,不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由与创造性。另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仍然是以笔试为主,书面浅层次机械考核,没有考核到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文字创作,这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相脱节的。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对策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主,树立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观,要突出语文的运用性与职业性,强化就业能力所必须的语文技能训练与相关知识传授。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基本依据和起点。我们必须尊重它,重视它,并且适应新的形势予以改革、创新,使得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能跟上高职教育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可持续性发展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为此,本文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增加大学语文课时,调整课程结构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要想改革,就必须要先让他能存在与教学实践,并且予以重视,适当的增加开课课时,即依专业性质为部分专业同学增加课时。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版块,可以分为人文素质的教学板块和职业技能的教学版块。所谓人文素质的教学版块是指,依据语文的人文特性来启迪、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收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增强人文知识,培育人文态度。而职业技能的教学版块是指,依据语文的工具特性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要做到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来指导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侧重培养学生调研报告能力、工作总结、会议记录等应用写作能力,以及特定情境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辩论能力。将语文阅读以动静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二)改变教学手段,建立开放型的学习体系
为适应新形势,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还应当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视频、音频等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手段,是同学们能更容易更具体的理解和消化知识。另外,我们还要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型的学习体系,将一言堂授课模式丰富为情境讨论、实训表演、演讲、辩论等多种授课方式,还可以结合实践走出课堂,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倡导自主型、探究型、创新型思维模式,让学生们不自觉的喜欢上语文,体验到语文,爱上语文,提高学生们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切实提高人文素养。
(三)改革考核模式,注重综合考核
与教学手段改革相适应,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还应当改变其考核模式,注重纵合考核。毕竟大学语文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辅助高职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不能仅仅以书本词、章、句作为考核出处,还应当考核同学们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即针对不同专业的应用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秉着过程性考核为主体、考试成绩考核为辅助的原则,建立学生平时考核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项,平时考核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们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作业成绩,占到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试成绩则只占到百分之三十。以此加强同学们学习语文、体验实践语文的自觉性。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是高职人文思想教育提升的关键,事关大学生的人文培养与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良好的大学语文教育需要我们共同的思索与努力,希望作为老师的我们都能春蚕吐丝、蜡炬成灰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奉献出应有的力量!(作者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景平,周钟鸣,朱萍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探索之一[J].中国教育导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