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本化是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其中一种主要方式是调适课程,就是对国家审定的教材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校本化处理,使教材、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需要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校本化探索。支架式教学是一个有效的突破研究点,试从支架式教学的三个定位、四个类型、五个环节谈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国家课程校本化;阅读教学
一、追本溯源——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性追问
所谓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其核心就是要“因校(人)制宜”地对国家课程进行改造和重组,既不是死板机械地实施国家课程,也不是抛开国家课程另搞一套。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对国家课程再认识、再组合、再创造、再实践,在深刻领会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国家课程的重组、改造,从而实现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校本化的实施。
小學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需要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校本化探索。根据调查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普遍出现“学情与目标断层”“学习过程泛化”“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阅读教学呈现低效。如何突破难点,实现小学语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我们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个有效的突破研究点。支架式教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个以教师的辅助与支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二、精准定位——语文支架式教学的校本实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搭建可以辅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支架,并引导学生有效攀爬支架,以此帮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习得语文技能,掌握阅读策略。实施支架式教学,需要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效度,有效搭建攀爬“支架”,提升阅读素养,真正凸显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寻找支点——支架式教学的三个定位
支架式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因此,它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展开的教与学。在第三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能力便是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实际教学目标则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教学前,教师要重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定位,为支架式教学的设计、实施提供依据。
1.依标扣本,定位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
学习目标是语文学习最终的归宿,是学生一节课中的“潜在发展水平”。我们需要在研读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单元整组目标和文本特点,以此来准确定位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形成单元目标体系。
2.多元深入,定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在人教版教材中,单看一个内容,目标是独立的,但是其实同一类目标在整个阅读目标体系中是渐次提高、螺旋上升的。定位目标时,我们如能将阅读核心目标前后关联,便能从学段目标的层面上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
3.形成模型,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基于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了解,基于对学生“潜在发展水平”的发现,我们便能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搭建支架——支架式教学的四个类型
在支架式教学中,学习支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根据第三学段阅读支架式教学的三个定位,努力搭建适宜的学习支架,并从学习作用的角度将支架分为表达型支架、策略型支架、范例式支架、链接型支架四大类。
1.搭建表达型支架,为实践搭建平台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小学第三学段是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阶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注重读写结合,搭建针对性的表达型支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言语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搭建策略型支架,让学生学有所依
读懂一句含义深刻的话、准确提取课文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释等,都需要有相应的阅读策略在课文的学习中做铺垫。因此,阅读策略的渗透与指导,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关键之一。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策略型支架的搭建,使学习深化,并引领学生将这种策略迁移运用于其他文章的学习中,最终形成语文能力。
3.搭建链接型支架,让思维丰满灵动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课文中所涉及的有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有见过或听过的,这会对课文的学习、阅读能力的培养带来阻碍。同时,语文学习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吸收,特别是进入小学第三学段,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增强,教师更应在核心目标的引领下,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文字、影像资料,为学生搭建链接型支架,辅助目标达成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认知和增加阅读量,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弥合“课内”与“课外”的鸿沟。
(三)攀爬支架——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
1.细化目标,建立概念框架
围绕一个核心的阅读目标,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概念框架是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所谓概念框架其实就是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认知的规律,努力把一个大目标细化成一个个有结构、有层次的小目标。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逐步跨越“最近发展区”,从“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潜在发展水平”。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国家课程校本化;阅读教学
一、追本溯源——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性追问
所谓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其核心就是要“因校(人)制宜”地对国家课程进行改造和重组,既不是死板机械地实施国家课程,也不是抛开国家课程另搞一套。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对国家课程再认识、再组合、再创造、再实践,在深刻领会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国家课程的重组、改造,从而实现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校本化的实施。
小學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需要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校本化探索。根据调查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普遍出现“学情与目标断层”“学习过程泛化”“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阅读教学呈现低效。如何突破难点,实现小学语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我们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个有效的突破研究点。支架式教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个以教师的辅助与支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二、精准定位——语文支架式教学的校本实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搭建可以辅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支架,并引导学生有效攀爬支架,以此帮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习得语文技能,掌握阅读策略。实施支架式教学,需要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效度,有效搭建攀爬“支架”,提升阅读素养,真正凸显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寻找支点——支架式教学的三个定位
支架式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因此,它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展开的教与学。在第三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能力便是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实际教学目标则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教学前,教师要重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定位,为支架式教学的设计、实施提供依据。
1.依标扣本,定位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
学习目标是语文学习最终的归宿,是学生一节课中的“潜在发展水平”。我们需要在研读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单元整组目标和文本特点,以此来准确定位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形成单元目标体系。
2.多元深入,定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在人教版教材中,单看一个内容,目标是独立的,但是其实同一类目标在整个阅读目标体系中是渐次提高、螺旋上升的。定位目标时,我们如能将阅读核心目标前后关联,便能从学段目标的层面上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
3.形成模型,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基于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了解,基于对学生“潜在发展水平”的发现,我们便能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搭建支架——支架式教学的四个类型
在支架式教学中,学习支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根据第三学段阅读支架式教学的三个定位,努力搭建适宜的学习支架,并从学习作用的角度将支架分为表达型支架、策略型支架、范例式支架、链接型支架四大类。
1.搭建表达型支架,为实践搭建平台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小学第三学段是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阶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注重读写结合,搭建针对性的表达型支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言语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搭建策略型支架,让学生学有所依
读懂一句含义深刻的话、准确提取课文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释等,都需要有相应的阅读策略在课文的学习中做铺垫。因此,阅读策略的渗透与指导,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关键之一。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策略型支架的搭建,使学习深化,并引领学生将这种策略迁移运用于其他文章的学习中,最终形成语文能力。
3.搭建链接型支架,让思维丰满灵动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课文中所涉及的有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有见过或听过的,这会对课文的学习、阅读能力的培养带来阻碍。同时,语文学习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吸收,特别是进入小学第三学段,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增强,教师更应在核心目标的引领下,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文字、影像资料,为学生搭建链接型支架,辅助目标达成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认知和增加阅读量,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弥合“课内”与“课外”的鸿沟。
(三)攀爬支架——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
1.细化目标,建立概念框架
围绕一个核心的阅读目标,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概念框架是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所谓概念框架其实就是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认知的规律,努力把一个大目标细化成一个个有结构、有层次的小目标。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逐步跨越“最近发展区”,从“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潜在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