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获得人民满意的关键,提质增效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依靠打“时间战”“消耗战”的粗放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校审时度势,从尊重学生、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出发,从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入手,细化教学管理,建设高效课堂,落实有效作业,实施学法指导,在教学上旨在追求务实高效、减负增效。
一、关注学情,发现问题,增强督学导学的针对性
1.密切关注学情,切实掌握教学需求
对教学而言,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教师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状态,没有对整体学情进行认真分析,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就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也将失去“抓手”,再多再好的教育理念和口号也无济于事。因此,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做好调查工作,从多层面开展学情调查,调整、完善学情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认真分析并及时应用到教学之中。
2.开展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学情
学情调查应包括多个方面,虽然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随堂听课都属于学情调查,但这些远远不够。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学情也愈加复杂,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从多层面展开调查,以提高学情调查的信度和针对性。
首先是年级层面的学情调查。每月要进行一次学情调查,涉及学习环境、自身学习、教师教学情况三大项的70多个问题,从关注教师的教到教学兼顾,项目内容不断丰富。在获取信息的方法上,使用不记名方式,从而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其次是班级层面的学情调查。此类调查的目的是让班主任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班内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状况和存在的疑惑。再次是学科层面的学情调查。此项调查可帮助教师快速掌握本学科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分析调查结果,挖掘教学症结
在收集了调查问卷以后,接下来的关键是分析调查结果。教师们集中讨论,各年级主任、班主任及备课组长分别对照问卷和汇总数据写出分析报告,归纳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教学中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在传统课堂模式下,由于课堂结构不合理,致使在课上注意力能集中30分钟以上的学生仅为59%,其余学生效率低下。二是由于部分课堂效率不高的教师存在“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思想,加上学科间缺乏协调,导致多科目同时超量,造成作业“堵车”,57%的学生反映部分学科作业超量。通过学情调查,教师们发现了诸多不足,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敦促教师找出方法解决问题。
二、抓住问题,采取措施,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1.深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想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要关注课堂,从不同的角度追求实效。
(1)遵循认知规律,确定科学的教学模式
根据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导学模式:一是新授课模式。当学生已经能够独立阅读教材并思考时,采用“先学后教”的导学模式。二是复习讲评课模式。讲评课实行课堂“分段循环”的授课模式,以学生学会、会学为准绳,杜绝集中讲评、集中纠正现象,把握好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2)控制讲课时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在教师的课堂讲课方面,要摒弃“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规定每节课的讲课时间不超过25分钟。二是摒弃师生互动时的“无效提问、无效讨论、无效训练”的“三无”现象,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重视课堂检测,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课堂检测是巩固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教师发现备课遗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我们采取课前5分钟检查以往知识和课末5分钟巩固检测当堂所学知识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督促他们比学赶超,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关注习惯养成,优化课堂学习氛围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一是要求课前1分钟入静;二是要求学生上课“手不离笔,目不离师,有问必应”;三是要求学生在非教师统一组织的情况下,严禁课堂讨论;四是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完成作业;五是充分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确保课堂的高效。
2.细化“课堂周边”管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落实有效作业,增强作业实效
一是实行作业限量保质,采取设计作业专用纸限制版面、年级审查有无分层作业、教师先做再布置作业等方法控制作业的质和量。二是抓好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适时采取限时作业、统计作业完成情况等方法敦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
(2)抓实作业批改,确保反馈有效
采用多种方式保证批改作业的质量,一方面提出全批全改要求,提倡精批细改;另一方面学校针对作业的批改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对落实不到位的教师要及时指出问题、纠正问题,督促教师落实“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有纠正,有总结”的要求,确保批改作业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3)注重学法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实行学习规划实践,学生人手一本《每日自由时间学习规划及自我评价》,每天有计划地为自己安排学习任务并评价完成的情况。二是引领学生每周绘制“知识树”,构建知识体系,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为每周的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强化学生对知识系统的自主把握能力。三是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反思。在每次考试以后,教师发给学生特制的考试总结手册,以便学生对考试涉及的知识、方法、技巧、态度进行全面总结反思,引领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四是实行分层指导,推行领导包班和教师包生的导师制,为每个学生定位,确定其努力的方向,依照“听而不懂的补知识,懂而不会的促动手,会而不对的抓技能,对而不优的点方法”的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知识辅导或学法指导,补差培优,从而实现整体提高。
以上是笔者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一些经验和实践,希望能对教师们有所帮助,共同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一、关注学情,发现问题,增强督学导学的针对性
1.密切关注学情,切实掌握教学需求
对教学而言,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教师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状态,没有对整体学情进行认真分析,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就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也将失去“抓手”,再多再好的教育理念和口号也无济于事。因此,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做好调查工作,从多层面开展学情调查,调整、完善学情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认真分析并及时应用到教学之中。
2.开展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学情
学情调查应包括多个方面,虽然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随堂听课都属于学情调查,但这些远远不够。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学情也愈加复杂,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从多层面展开调查,以提高学情调查的信度和针对性。
首先是年级层面的学情调查。每月要进行一次学情调查,涉及学习环境、自身学习、教师教学情况三大项的70多个问题,从关注教师的教到教学兼顾,项目内容不断丰富。在获取信息的方法上,使用不记名方式,从而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其次是班级层面的学情调查。此类调查的目的是让班主任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班内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状况和存在的疑惑。再次是学科层面的学情调查。此项调查可帮助教师快速掌握本学科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分析调查结果,挖掘教学症结
在收集了调查问卷以后,接下来的关键是分析调查结果。教师们集中讨论,各年级主任、班主任及备课组长分别对照问卷和汇总数据写出分析报告,归纳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教学中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在传统课堂模式下,由于课堂结构不合理,致使在课上注意力能集中30分钟以上的学生仅为59%,其余学生效率低下。二是由于部分课堂效率不高的教师存在“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思想,加上学科间缺乏协调,导致多科目同时超量,造成作业“堵车”,57%的学生反映部分学科作业超量。通过学情调查,教师们发现了诸多不足,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敦促教师找出方法解决问题。
二、抓住问题,采取措施,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1.深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想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要关注课堂,从不同的角度追求实效。
(1)遵循认知规律,确定科学的教学模式
根据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导学模式:一是新授课模式。当学生已经能够独立阅读教材并思考时,采用“先学后教”的导学模式。二是复习讲评课模式。讲评课实行课堂“分段循环”的授课模式,以学生学会、会学为准绳,杜绝集中讲评、集中纠正现象,把握好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2)控制讲课时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在教师的课堂讲课方面,要摒弃“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规定每节课的讲课时间不超过25分钟。二是摒弃师生互动时的“无效提问、无效讨论、无效训练”的“三无”现象,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重视课堂检测,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课堂检测是巩固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教师发现备课遗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我们采取课前5分钟检查以往知识和课末5分钟巩固检测当堂所学知识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督促他们比学赶超,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关注习惯养成,优化课堂学习氛围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一是要求课前1分钟入静;二是要求学生上课“手不离笔,目不离师,有问必应”;三是要求学生在非教师统一组织的情况下,严禁课堂讨论;四是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完成作业;五是充分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确保课堂的高效。
2.细化“课堂周边”管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落实有效作业,增强作业实效
一是实行作业限量保质,采取设计作业专用纸限制版面、年级审查有无分层作业、教师先做再布置作业等方法控制作业的质和量。二是抓好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适时采取限时作业、统计作业完成情况等方法敦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
(2)抓实作业批改,确保反馈有效
采用多种方式保证批改作业的质量,一方面提出全批全改要求,提倡精批细改;另一方面学校针对作业的批改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对落实不到位的教师要及时指出问题、纠正问题,督促教师落实“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有纠正,有总结”的要求,确保批改作业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3)注重学法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实行学习规划实践,学生人手一本《每日自由时间学习规划及自我评价》,每天有计划地为自己安排学习任务并评价完成的情况。二是引领学生每周绘制“知识树”,构建知识体系,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为每周的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强化学生对知识系统的自主把握能力。三是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反思。在每次考试以后,教师发给学生特制的考试总结手册,以便学生对考试涉及的知识、方法、技巧、态度进行全面总结反思,引领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四是实行分层指导,推行领导包班和教师包生的导师制,为每个学生定位,确定其努力的方向,依照“听而不懂的补知识,懂而不会的促动手,会而不对的抓技能,对而不优的点方法”的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知识辅导或学法指导,补差培优,从而实现整体提高。
以上是笔者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一些经验和实践,希望能对教师们有所帮助,共同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