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经皮与电磁导航引导经支气管微波消融治疗肺磨玻璃结节近期疗效对比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t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CT引导经皮与电磁导航引导经支气管微波消融治疗肺磨玻璃结节的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及呼吸科收治的无法耐受手术的22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资料,男6例,女16例,年龄57~86(70.5±9.0)岁。患者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ⅠA期)。根据结节所在位置以及结节是否位于小气道旁选择给予CT引导经皮微波消融(CT组,17例)或电磁导航引导经支气管微波消融(电磁导航组,5例)。通过复查胸部CT评价病灶近期局部控制率,从而判定治疗的有效性,并对气胸、咯血、术后疼痛等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评估其安全性。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的大小、实性成分及病灶所在区域等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疼痛、气胸及咯血等常见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期疗效评价方面,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电磁导航组病灶缩小的患者比例较CT组高(4/5比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CT,两组病灶缩小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7(88.2%)比5/5(100.0%),P=0.420]。

结论

两种路径的微波消融治疗方法均可对已确诊的ⅠA期恶性肺磨玻璃结节达到良好的局部控制,电磁导航组治疗可以在术后1个月更早地判定治疗效果,常见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文献
Phelan-McDermid综合征(Phelan-McDermid syndrome,PMS)(OMIM#606232)是由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缺失引起的较为罕见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全面发育落后、智力障碍、肌张力降低、语言发育迟缓、轻度畸形及自闭症等,但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SHANK3被认为是引起该病神经系统障碍的关键基因,但有研究表明22q13区的其他基因可能也会对PM
目的分析胎儿期22q11微缺失综合征(22q11 microdeletion syndrome,22q11DS)病例的产前超声特点和遗传学诊断方法。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产前诊断的4989例胎儿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遗传学病因检测。结果SNP
目的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评价4种不同药敏方法检测多黏菌素敏感性的性能,为实验室选择可常规开展的药敏方法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88株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其中6株携带mcr-1基因),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法(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检
目的探讨产前筛查的孕妇是否必要选择扩展性无创产前检测(expanded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plus)。方法对比分析50例孕妇NIPT和NIPT-plus检测的测序数据量、胎儿游离DNA浓度、产前诊断结果和妊娠结局等。结果NIPT-plus与NIPT相比,胎儿游离DNA浓度相近,测序数据量提高了4.4倍。NIPT能够检测出NIPT-plus提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