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让我们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与思考具体学科或是具体领域的事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也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提炼,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具有高效性与可研究性。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 生活化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实施与贯彻研究性学习,是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的重点。研究性学习课堂有着自己的一般性规律,那么在高中数学这门具体的学科中如何体现,如何落到实处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要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学科特性中一般研究性学习规律的体现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的研究,而不是老师的研究。当然诚如很多一线教师所理解的那样,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也要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我们说教学相长是肯定的,在教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也必然会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同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位置颠倒,学生就很难做好研究性学习,教师也很难培养出有研究特性的学生或人才。由此可见所有的课堂都具备这样的特质,那么数学课堂也不例外,只是学科不同而已,具体体现不同而已。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转换与推理,才能生成新的知识与新的推理结果,否则就很难做到数理逻辑的推导,数学学习就会陷入迷局。也就是说数学学习必须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才算是真正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发挥。为此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生活化情境材料,这里所说的生活化的情境材料一定要是学生可以理解的或是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经历过的,千万不能用自己杜撰的无中生有的材料糊弄学生,否则,教师的信用会受到怀疑,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我们课堂上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能够激起学生兴趣或是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创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思维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而在现实中很多一线教师对数学研究性材料的生活化存在着抵制与认识上的误区,他们会产生疑问:数学还可以生活化吗?那样的话,是不是数学的庸俗化?其实这不仅不是数学的庸俗化,而且是对数学的升华,因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原则性的阐释。
2.研究性材料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针对这些原始性的材料,我们不仅要从生活中提炼,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思考得来。其最终的回归点应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无论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怎么样,我们都要做到把自己对数学研究性学习材料的获得途径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学习的基本方式,从而为其后来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最重要的思维逻辑基础。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育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影响,让很多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走向了教育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偏离了逻辑的评价,陷入了结果性的终极性的、功利性的评价。为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教学本身,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体现学科特性,注重数学课题研究性
我们所说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其他学科,或者说让一些具体的学科理论或生活理论体现出数学的逻辑性,这是“数学是百科之母”的根本原因与真谛所在。为此我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就必须用正确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特质,让我们选择的数学研究性课题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含量,并能深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如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这个课题不仅是数学问题,而且是物理问题,是数学问题在具体学科中的体现,在物理学科中的受力分析中如果能应用向量的思维,那么在物理的受力分析中就很容易解决我们所面对的物理问题。再比如:在经济学中,我们要想知道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就必须知道数学中的微积分。因为微积分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量的变化量会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量的变化,而且告诉我们变化的具体趋势与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或是用形象的函数图像表示出来,从而为我们解决经济学中的问题提供思维的理论工具。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 生活化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实施与贯彻研究性学习,是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的重点。研究性学习课堂有着自己的一般性规律,那么在高中数学这门具体的学科中如何体现,如何落到实处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要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学科特性中一般研究性学习规律的体现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的研究,而不是老师的研究。当然诚如很多一线教师所理解的那样,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也要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我们说教学相长是肯定的,在教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也必然会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同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位置颠倒,学生就很难做好研究性学习,教师也很难培养出有研究特性的学生或人才。由此可见所有的课堂都具备这样的特质,那么数学课堂也不例外,只是学科不同而已,具体体现不同而已。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转换与推理,才能生成新的知识与新的推理结果,否则就很难做到数理逻辑的推导,数学学习就会陷入迷局。也就是说数学学习必须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才算是真正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发挥。为此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生活化情境材料,这里所说的生活化的情境材料一定要是学生可以理解的或是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经历过的,千万不能用自己杜撰的无中生有的材料糊弄学生,否则,教师的信用会受到怀疑,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我们课堂上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能够激起学生兴趣或是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创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思维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而在现实中很多一线教师对数学研究性材料的生活化存在着抵制与认识上的误区,他们会产生疑问:数学还可以生活化吗?那样的话,是不是数学的庸俗化?其实这不仅不是数学的庸俗化,而且是对数学的升华,因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原则性的阐释。
2.研究性材料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针对这些原始性的材料,我们不仅要从生活中提炼,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思考得来。其最终的回归点应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无论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怎么样,我们都要做到把自己对数学研究性学习材料的获得途径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学习的基本方式,从而为其后来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最重要的思维逻辑基础。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育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影响,让很多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走向了教育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偏离了逻辑的评价,陷入了结果性的终极性的、功利性的评价。为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教学本身,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体现学科特性,注重数学课题研究性
我们所说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其他学科,或者说让一些具体的学科理论或生活理论体现出数学的逻辑性,这是“数学是百科之母”的根本原因与真谛所在。为此我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就必须用正确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特质,让我们选择的数学研究性课题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含量,并能深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如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这个课题不仅是数学问题,而且是物理问题,是数学问题在具体学科中的体现,在物理学科中的受力分析中如果能应用向量的思维,那么在物理的受力分析中就很容易解决我们所面对的物理问题。再比如:在经济学中,我们要想知道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就必须知道数学中的微积分。因为微积分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量的变化量会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量的变化,而且告诉我们变化的具体趋势与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或是用形象的函数图像表示出来,从而为我们解决经济学中的问题提供思维的理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