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景有效融入物理教学的策略探讨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feinsy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随着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将生活情景有效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已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就是使教学走下神坛回归现实生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前生活情景融入物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围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分析,进而对生活情景有效融入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物理教师生活化教学观念淡薄
  目前,许多初中物理教师生活化教学观念比较淡薄,对生活化教学的了解非常少,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应试为主,布置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考试,学生机械、死板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物理课程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厌学.
  1.2物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除了生活化教学观念淡薄以外,许多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守旧,在课堂上填鸭式教学比较常见,教师单一方向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理论,机械地抄写笔记,教师“一言堂”情况特别严重,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非常少,忽视了学生的声音.长此以往,物理课堂就会出现课堂沉默现象,学生仿佛置身于事外,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课堂教学效果十分不佳.
  1.3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流于表面
  生活情景融入物理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使知识反作用于生活.但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活情景融入物理教学往往流于表面,讲述的“生活案例”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仅仅追求表面的生活情景教学,过于形式.例如,有些教师在讲解压强理论时,总举一些水塔的例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居供水的方式都采用集中式供水,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并不理解水塔的作用,有些学生根本没见过水塔.水塔的例子虽然也和生活情景相关,但并不适用,反而抑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生活情景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
  2.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巩固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较多,草草学习一遍难以理解其中的精髓,所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重新整合知识架构,加深学生对物理理论的记忆.例如,初中物理压强中的大气压知识,它的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们在学习时很难真正理解它的原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例加强学生对它的记忆.钢笔之所以可以吸取墨水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笔身里的空气挤出,然后放到钢笔水瓶中,就可以吸取墨水,利用的是笔身的内外压强差;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吸管喝饮料也是压强的原理,利用液面上的高气压将液体通过吸管压入气压低的嘴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此类现象时,就会从心里涌出“原来如此”的感觉,从而加深他们对物理原理的记忆,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
  2.2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反作用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总结经验,这些经验也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自古以来,知识就被人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使得现代人的智慧和生活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师可以通过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水路两用交通工具的课程来讲解浮力的理论知识,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水陆两用交通工具的神奇之处,在他们感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理论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想象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2.3从生活中寻找物理应用案例,加强知识理解
  作为一门初中必修的基础课程,物理知识是每个中学生都要掌握的.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其研究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验操作去验证相关理论,所以,教师适当地提出物理应用案例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讲解较为难理解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物理的奥秘,正所谓“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促进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我们要坚持教育,而坚持教育使生活变得更好,这就是教育的良性循环.
  从生活中寻找物理应用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课程.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现象时,看不见的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等,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讲解看不见的光的应用,即校门口装置了红外线探测仪,可以感应人体体温,当人进入感应范围时,校门就自动打开,当人远离感应范围,校门就自动关闭;教师也可以通过验钞机的原理来讲解紫外线的应用,当紫外线照射到人民币的防伪标志上,照射的区域会发出荧光的人民币就是真币,反之则是假币.这些实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促进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为学好物理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改革现阶段,实现生活情景有效融入物理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生活情景有效融入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在教学中有效融入生活情景不仅强化学生物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求知探索的精神,促进他们对生活真谛的了解,明白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实现物理知识的活学活用.
其他文献
家用电路的电流是正弦式电流,关于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高中物理教材中也只是给出结论,让学生直接应用.文中笔者给出了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推导,也旨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按照电流有效值的定义:让交流与恒定电流分别通过阻值相同的电阻,如果在交流的一个周期内它们产生的热量相等,那么这个恒定电流的电流值就是交流电的有效值.  如图1为正弦式交流电的图象,瞬时电流的表达式为I=I0sin
随着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不断改进.在初中物理的初学阶段,学生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有时因受“物理难学”,“物理公式套不完”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和畏难心理.因此,为使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初中物理阶段的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实验、生活、情感等教学资源的优势,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1开展课题研
3 要点举例  3.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例1 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个相同的小球.当持续放下n个小球之后,如图2所示,用手机把小球滚动的场景拍摄,测得AB=15 cm,BC=20 cm,回答下列问题:  (1)小球滚动的加速度值;  (2)拍摄像片时B球的速度值;  (3)C和D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4)在A球上面还有几个正在滚动的小球?  解析 因为每隔0.1 s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我们的现行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试教育还主导着我们教育的方式.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创新人才,我们对学生势必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1要
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关于物理概念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在这些已发表的文献中,许多作者并没有区分好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混淆了两者的界限,其中尤以同名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为重,常见表述为“定量的物理概念,即物理量”或者“物理量就是定量的物理概念”.  其实,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是有本质区别的:物理概念是物理量的前提,也是物理量的基础,物理量从属于与之相应的同名物理概念,没有物理概念,就谈不上物理量;物理量通常都有与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对整个物理教学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巩固知识、活化规律的理解起十分关键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对习题进行变式拓展,从而训练学生思维水平、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除了变式训练,实际上物理习题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价值,如构建物理情景为后续学习铺垫,作为德育素材,作为反例铲除错误前概念,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等.挖掘习题的这些价值,可以丰富物理教学的内涵.  
代入法最初是数学解题方法的一种,主要集中运用在解方程组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并且能够有效的验证答案的对错,减少出错率.所以在初中物理中同样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的计算负担.当然,数学的解题方法还有很多运用在了物理学习中,给物理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解题技巧.  1代入法概述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代入法运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系数的选择,运用未知数代替的方式进
《中小学管理》在2017年开辟了“我们的老校长”子栏目,何其好啊!  栏目中所言“老校长”,也包括“老书记”,诚如编者所言:他們“犹如一座座蕴藏着丰富教育智慧的宝库”。米桂山同志,就是这宝库中的“一宝”。  米桂山原本是北京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北京二中”)的高材生。1952年高中毕业时,他要想考上一所著名大学,几乎毫无悬念。但就在报考大学前夕,“组织上”动员他留校工作,他当即服从组织安排,从此成
期刊
中学物理教学中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到课堂是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注重学生接受的知识不能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途径;注重学生阶段性知识的掌握不能忽视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准备.构建学生在物理学的思维敏捷和应变能力,增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探究性精神以及创新性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形象思维特点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支架式”教学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 “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