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一篇《忧与爱》的满分作文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人人为这篇作文叫好。有同学对此文羡慕不已,做梦都想写出如此佳作美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分析此文,掌握其写作方法,对备考的学生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请看文章的开头:
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待在书上。
这开头,叫“引”,就是由此说开去的一个“引子”,一个“话瓣儿”,也叫“由头”。“引”的方法如下:
1. 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是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
2. 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
3. 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好的“引子”从生活中来,如此文的“逗小虫”。要想捕捉到它,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它也可以从阅读中来,一些有内涵的趣闻轶事,常常能够提炼出好的“引子”来。为何开头要用一个“引子”?这正如何永康教授所言:因为如今高考作文中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太多了,读来令人疲倦。如果有个比较漂亮的“由头”,抢先“亮”一“亮”,阅卷人的眼球也会随之“亮”一“亮”,你再说那些公理、常理、大道理,就不会太犯嫌了,况且,一旦有了好“由头”,你以下的行文议论,便容易触类旁通、有所拓展了。
再看文章第二部分:
如此,咱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般,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
这一部分叫“议”。议,是针对前面的“引子”,或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使观点确立起来,提出论点,强调论点。在开头“引子”的基础上,该考生生发议论: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议”得恰到好处。
再看第三部分:
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瓣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是我此刻最大的荣光。
人生天地间,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生命的天平竟然慢慢倾斜。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能从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这部分叫“联”。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是文章的关键,或由材料延伸出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要求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合。由“议”到“联”要过渡自然。此文由“议”,又联想到“小虫”,紧扣论题,显得十分紧凑谨严。
再看第四部分:
拔人于苦,谓之慈。授人以乐,谓之悲。“慈悲”一词,便是人间至道。同样,设身处地去担忧别人的生存状态,并毫不吝啬地施以平等之爱,获得的将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仰;而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则是将亲人对自己的忧心转化为对亲人的挚爱与回报。感谢一只意外爬上我书页的小虫,竟帮我理清了忧与爱的哲学!
这部分叫“析”。“析”,即辩证分析。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这部分虽不是重点,但很重要,分析就是讲道理,要以理服人。此部分语言不多,分析到位而透彻。
再看结尾:
望着窗外的栀子花丛,以及头顶上最玄妙的星空,我不禁感慨万千。若不能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小心着花开花落的浪漫,将“忧”置于“爱”之中,如此浩渺神秘的宇宙,人类又将怎样生活得诗意、惬意?
这部分叫“结”。结,收尾,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强调首尾呼应,精练有力。此文的结尾,照应开头,画龙点睛,深化了主旨,发人深思。
如能掌握这“五字诀”,就会让你的文章思路明晰,结构谨严,新颖别致,为赢得高分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请看文章的开头:
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待在书上。
这开头,叫“引”,就是由此说开去的一个“引子”,一个“话瓣儿”,也叫“由头”。“引”的方法如下:
1. 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是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
2. 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
3. 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好的“引子”从生活中来,如此文的“逗小虫”。要想捕捉到它,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它也可以从阅读中来,一些有内涵的趣闻轶事,常常能够提炼出好的“引子”来。为何开头要用一个“引子”?这正如何永康教授所言:因为如今高考作文中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太多了,读来令人疲倦。如果有个比较漂亮的“由头”,抢先“亮”一“亮”,阅卷人的眼球也会随之“亮”一“亮”,你再说那些公理、常理、大道理,就不会太犯嫌了,况且,一旦有了好“由头”,你以下的行文议论,便容易触类旁通、有所拓展了。
再看文章第二部分:
如此,咱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般,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
这一部分叫“议”。议,是针对前面的“引子”,或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使观点确立起来,提出论点,强调论点。在开头“引子”的基础上,该考生生发议论: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议”得恰到好处。
再看第三部分:
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瓣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是我此刻最大的荣光。
人生天地间,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生命的天平竟然慢慢倾斜。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能从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这部分叫“联”。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是文章的关键,或由材料延伸出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要求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合。由“议”到“联”要过渡自然。此文由“议”,又联想到“小虫”,紧扣论题,显得十分紧凑谨严。
再看第四部分:
拔人于苦,谓之慈。授人以乐,谓之悲。“慈悲”一词,便是人间至道。同样,设身处地去担忧别人的生存状态,并毫不吝啬地施以平等之爱,获得的将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仰;而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则是将亲人对自己的忧心转化为对亲人的挚爱与回报。感谢一只意外爬上我书页的小虫,竟帮我理清了忧与爱的哲学!
这部分叫“析”。“析”,即辩证分析。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这部分虽不是重点,但很重要,分析就是讲道理,要以理服人。此部分语言不多,分析到位而透彻。
再看结尾:
望着窗外的栀子花丛,以及头顶上最玄妙的星空,我不禁感慨万千。若不能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小心着花开花落的浪漫,将“忧”置于“爱”之中,如此浩渺神秘的宇宙,人类又将怎样生活得诗意、惬意?
这部分叫“结”。结,收尾,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强调首尾呼应,精练有力。此文的结尾,照应开头,画龙点睛,深化了主旨,发人深思。
如能掌握这“五字诀”,就会让你的文章思路明晰,结构谨严,新颖别致,为赢得高分打开一条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