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节和中秋节已过,春节又将至,关于给教师送礼的话题又一次引发热议。究其原因,不外乎少数教师收受了学生家长的贵重财物而损害了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应该明确地意识到,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大多数教师还是恪守着师道:踏踏实实地备课,兢兢业业地教书,如若己出地爱护着自己的学生……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不能不心生感慨。其实,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向教师表达敬意,我不反对送礼,但是要看送什么礼和怎样送礼。更确切地说,我希望学生能多从精神层面入手,来表达对师恩的感谢,而不是家长们潜意识中带有功利性的单纯的物质馈赠,这样师生才能够共同远离铜臭,回归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纯洁的校园里接受最初的启蒙和孕育,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茁壮地成长。
可如今,每逢佳节,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家长要给教师送礼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都是为了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感谢吗?
当然不是。他们送礼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教师能够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在求学时期处于更加有利的竞争地位。总之,送礼并不是他们的初衷,而是带有某种功利性的企图。有这种想法的家长非常多,所以才会有学生家长趋之若鹜地给教师送礼,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事实的真相是,很少有教师会指望靠学生家长所送的礼来发家致富,绝大多数教师不敢也不会出卖自己的良心,仅凭家长送礼的多少来左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他们大都有着自己的做人为师原则。家长们在这种大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左右为难的忐忑,对有点良知的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折磨,让他们感到惴惴不安,感到自己被逼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拒绝,有违盛情;收下,良心难安。而且稍不留神还会授人以柄,遭人诟病。
小到一包烟、一瓶酒,大到礼金、购物卡、有价证券,我都见识过。不是表明自己清白,出于良知,都被我都严词拒绝了。作为教师,我始终把持着这样一个原则:家长送的礼品绝对不能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具有凛然不为物欲所动的高尚气节,理应受到国家、社会、学生、家长的尊重与爱戴。
作为教师,很坦诚地说,我也真的收过礼,学生给的。就在5年前,我到新疆支教,期满返乡时,我教过的维吾尔族学生集体到我的居住地送我上车。一个学生亲手给我戴上一顶富有维吾尔族特色的小花帽,一个学生手捧他们家长亲自制作的玫瑰花酱送给我,当我抚摸着头顶的花帽,接过那瓶还带有学生体温的花酱时,看着如此可爱又可亲的学生,不由得眼圈红了……今年圣诞节前夜,我收到了我班学生送来的一个包装精美的刻有“爱”字的苹果,我欣慰地笑了……母亲节,学生还曾送我一束康乃馨;新年,学生还曾送我一张张祝福的卡片;教师节,学生还曾送我一盒巧克力……所有的这些难道能不算礼物吗?如果连这些礼物老师都不接受的话,那么伤害的就是孩子们那一颗颗善良的心,那一颗颗感恩的心。这些礼物,我觉得既文明又高雅,不仅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让大家脱离了低俗,摆脱了铜臭,让学生懂得怎样健康、高尚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爱意,也让老师心生暖意甚至愧意,面对如此诚挚、善良和纯真的孩子们,今后我们还好意思武断地斥责他们吗?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面对如此单纯善良的孩子,面对如此知恩图报的学生,但凡还有一点人格的教师,还有谁会动用心思,利用学生为自己谋取私利呢?
可是当下,很多学生和家长怀疑师德,在他们担忧教育公平的背后,也折射出了教育和教师在社会上面临的尴尬处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仍然只停留在口号层面,“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种说法就目前来看还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弱不禁风。当家长们屈服于不良的社会风气,用玩世不恭的消极心态来应对本不复杂的师生关系时,这才有了铺天盖地的关于给教师送礼的争议。
其实,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如果是礼节性地拜望自己的老师,带上尊师敬师的心意过去,未尝不可嘛!任谁也不会对老师收下“自家做的玫瑰花酱”说三道四吧,任谁也不会责怪老师收下学生送的“印有‘爱’的苹果”吧。当然不会!
还记得,我也曾在孩子的要求下,带他前去看望他的启蒙老师,孩子又体味到了他的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和真挚的期望;老师也始料未及,品尝到了为师的快乐与满足,以至畅谈很久,告别时两人还依依不舍。此情此景,令人终生难忘。此时此刻,师生收获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慰,有谁会在意我带去的百八十元的礼品呢?
所以礼物不在大小,礼物不分轻重,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只要孩子们懂得感恩,明白事理,就是送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好最温馨的礼物。
(作者单位:1.山东烟台信息工程学校2.招远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郭敬燕)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不能不心生感慨。其实,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向教师表达敬意,我不反对送礼,但是要看送什么礼和怎样送礼。更确切地说,我希望学生能多从精神层面入手,来表达对师恩的感谢,而不是家长们潜意识中带有功利性的单纯的物质馈赠,这样师生才能够共同远离铜臭,回归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纯洁的校园里接受最初的启蒙和孕育,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茁壮地成长。
可如今,每逢佳节,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家长要给教师送礼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都是为了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感谢吗?
当然不是。他们送礼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教师能够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在求学时期处于更加有利的竞争地位。总之,送礼并不是他们的初衷,而是带有某种功利性的企图。有这种想法的家长非常多,所以才会有学生家长趋之若鹜地给教师送礼,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事实的真相是,很少有教师会指望靠学生家长所送的礼来发家致富,绝大多数教师不敢也不会出卖自己的良心,仅凭家长送礼的多少来左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他们大都有着自己的做人为师原则。家长们在这种大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左右为难的忐忑,对有点良知的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折磨,让他们感到惴惴不安,感到自己被逼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拒绝,有违盛情;收下,良心难安。而且稍不留神还会授人以柄,遭人诟病。
小到一包烟、一瓶酒,大到礼金、购物卡、有价证券,我都见识过。不是表明自己清白,出于良知,都被我都严词拒绝了。作为教师,我始终把持着这样一个原则:家长送的礼品绝对不能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具有凛然不为物欲所动的高尚气节,理应受到国家、社会、学生、家长的尊重与爱戴。
作为教师,很坦诚地说,我也真的收过礼,学生给的。就在5年前,我到新疆支教,期满返乡时,我教过的维吾尔族学生集体到我的居住地送我上车。一个学生亲手给我戴上一顶富有维吾尔族特色的小花帽,一个学生手捧他们家长亲自制作的玫瑰花酱送给我,当我抚摸着头顶的花帽,接过那瓶还带有学生体温的花酱时,看着如此可爱又可亲的学生,不由得眼圈红了……今年圣诞节前夜,我收到了我班学生送来的一个包装精美的刻有“爱”字的苹果,我欣慰地笑了……母亲节,学生还曾送我一束康乃馨;新年,学生还曾送我一张张祝福的卡片;教师节,学生还曾送我一盒巧克力……所有的这些难道能不算礼物吗?如果连这些礼物老师都不接受的话,那么伤害的就是孩子们那一颗颗善良的心,那一颗颗感恩的心。这些礼物,我觉得既文明又高雅,不仅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让大家脱离了低俗,摆脱了铜臭,让学生懂得怎样健康、高尚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爱意,也让老师心生暖意甚至愧意,面对如此诚挚、善良和纯真的孩子们,今后我们还好意思武断地斥责他们吗?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面对如此单纯善良的孩子,面对如此知恩图报的学生,但凡还有一点人格的教师,还有谁会动用心思,利用学生为自己谋取私利呢?
可是当下,很多学生和家长怀疑师德,在他们担忧教育公平的背后,也折射出了教育和教师在社会上面临的尴尬处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仍然只停留在口号层面,“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种说法就目前来看还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弱不禁风。当家长们屈服于不良的社会风气,用玩世不恭的消极心态来应对本不复杂的师生关系时,这才有了铺天盖地的关于给教师送礼的争议。
其实,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如果是礼节性地拜望自己的老师,带上尊师敬师的心意过去,未尝不可嘛!任谁也不会对老师收下“自家做的玫瑰花酱”说三道四吧,任谁也不会责怪老师收下学生送的“印有‘爱’的苹果”吧。当然不会!
还记得,我也曾在孩子的要求下,带他前去看望他的启蒙老师,孩子又体味到了他的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和真挚的期望;老师也始料未及,品尝到了为师的快乐与满足,以至畅谈很久,告别时两人还依依不舍。此情此景,令人终生难忘。此时此刻,师生收获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慰,有谁会在意我带去的百八十元的礼品呢?
所以礼物不在大小,礼物不分轻重,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只要孩子们懂得感恩,明白事理,就是送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好最温馨的礼物。
(作者单位:1.山东烟台信息工程学校2.招远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