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0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并发消化系统损伤(包括消化道出血等)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收治的1 443例行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的住院患者的病例特点。观察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情况等,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1)人口统计学资料:1 443例患者总住院5~27 d,以男性(880例,61.0%)、中老年患者(1 240例,85.9%)居多,平均年龄(62±6)岁。1 138例(78.9%)患者职业为农民、工人或无具体职业者。(2)临床特点: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前,既往有无消化系统疾病史本次住院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后新发活动性消化系统损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41/256)比15.9%(189/1 187),P=0.01]。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同时,有无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短期内并发消化系统损伤(包括消化道出血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9%(74/533)比17.1%(156/910),P=2.67]。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比例较高(66.3%,57/86);并发消化性溃疡和(或)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者185例(12.8%,185/1 443;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4例、胃溃疡7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41例、胃溃疡并出血32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3例),中或重度糜烂性胃炎40例(2.8%,糜烂灶3处以上),急性胃黏膜病变5例(0.3%)。(3)治疗与转归:76例(5.3%)并发消化道出血;42例(2.9%)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有效止血(止血治疗后内镜下未见活动性出血情况)40例,手术治疗(胃黏膜修补术及胃大部切除术)2例。死亡97例(6.7%),其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死亡者61例(62.9%,61/97),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联用三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治疗组,联用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组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组及单独使用华法林组短期(<27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29)。

结论

对受教育程度不高者(如农民、工人等),应耐心告知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的具体服用方法,密切随诊。老年、男性、既往消化系统疾病史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发消化系统损伤(包括消化道出血等)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消化道损伤,常规剂量PPI的保护作用短期并不显著。患者短期(<27 d)病死率与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及种类无关。

其他文献
近年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以及美国心脏学会(AHA)、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等国内外的有关学术团体先后发表了许多有关cTn临床应用建议或导则的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一致认为,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用于诊断心肌损伤时的确诊标志物。临床现今应用的肌钙蛋白Ⅰ(CIN—Ⅰ)检测方法对心肌特异性已达100%;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成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认知损害以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56例,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MES)进行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将病例组分为3组:血管性痴呆亚组11例(VaD亚组)、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亚组22例(VaM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务人员和脑死亡潜在供体(PD)家属对脑死亡后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探讨脑死亡后器官捐献发展办法。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广东省89家ICU的149名医务人员和879名脑死亡PD家属对脑死亡后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进行调查。结果100%(149/149)的医务人员认同脑死亡后器官捐献意义,其中96.6%(144/149)赞同脑死亡后器官捐献,脑死亡标准知晓率为8
目的探讨4期神经母细胞瘤(NB)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0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112例4期NB患儿资料,临床实施包括手术、化疗、放疗、自体骨髓移植及维甲酸诱导分化等综合诊断治疗方案。分析比较不同时期诊断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并进行相关预后因素分析。结果112例患儿中男69例,女43例,年龄4个月至15岁。12例病情好转中的高危患儿因家长放弃未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多孔钛合金支架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及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的多孔可控微结构的钛合金支架,同时使用酸蚀法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分为未处理支架组和酸蚀处理组;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与两组支架进行复合培养,定期检测材料对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制作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并植入支架,定期采用X线观察,并于术后12周取离体标本进行Mic
期刊
目的总结分叉型一体式覆膜支架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使用特点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运用分叉型一体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125例(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102例,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23例)腹主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发生Ⅰ型内漏3例(2.4%),术中发生Ⅱ型内漏4例(3.2%),Ⅰ型内漏的发生率与瘤颈的形态相关,差异有统
目的探讨急诊头晕的病因分层特点,以期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与水平。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急诊的1 857例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据年龄与性别分层进行病因构成分析。结果(1)本组1 857例患者的前3位病因依次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31.7%)、高血压(24.0%)、后循环缺血(PCI,20.5%);(2)按年龄进行分层,病因构成居前三位分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SIC)的临床特点与显微外科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和泰安市中心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21例SI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平均39岁。对所有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根据病理生理过程本组病例起病方式为:(1)急性起病型:5例(23.8%);(2)反复发作型:9例(42.8%);(3)缓慢进展型:7例(33.4%)。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