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驱力。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语文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情理相融,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情理相融,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创设生活情境能有效地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并巧妙将其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结合起来,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动。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熏陶,并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潜在意义,使语文因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1.从生活中来。
语文源于丰富有趣的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概括。启发学生把语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语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黄河的主人》一文中,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来说乘客乘皮筏时的样子:“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公共汽车几乎每个同学都坐过,但是羊皮筏子却没人坐过,为了感悟乘客们坐羊皮筏子时候的轻松、从容,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乘公共汽车的感受。有的说:“汽车开得平稳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公共汽车驶在颠簸的路上一晃一晃的,很舒服。”有的说“乘公共汽车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还有的说“当然高兴,因为一般去市区才坐公共汽车呢!”“是呀,在我们看来羊皮筏子这么小,又在激流中勇进,十分危险,可是乘客们却从容不迫,这又为什么呢?”我找准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起点,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获得体验,步步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2.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语文课堂应实现读法、学法和写法的完美统一,并学以致用。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我们认识到,要解决课改前语言训练的这一弊端,必须以培育语文素养为导向,关注教材编排特点,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结合起来,把语言学习实践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分散的语言训练点形成一个有机的聚合体,形散而神聚,使语言习得与精神滋养和谐共生。语文课程既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还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赶海》一文描写了“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教学第三小节时我先让学生找一找“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赶海时的乐趣”。有的说:“‘嘿’这个叹词中我感受了作者抓海星时非常快乐。”有的说:“我还从这句话中的感叹号中感受到赶海时的高兴。”有的说:“我还从抓海星时的动作中感受到了赶海的有趣。”课堂上我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体会赶海的快乐;通过点拨总结,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最后,通过多媒体补充一系列生活中人们赶海的画面,让学生仿写赶海片断,并试着用上一些叹词。整堂课由“扶”到“放”,由“放”到“创”,既注重语言积累,又注重语言实践,将课堂学习的新知通过练习、巩固,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捕鱼”的本领,自然不愁没鱼吃了。
二、问题生活化,激发探究欲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充分运用教育艺术,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动力。
1.情境再现,发现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将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之中,激活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不仅如此,创设的情境还要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究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严老师问:“暑假是最热的,这么热的天同学们都在家干什么呢?”“躲在空调里吃冷饮。”“去游泳馆游泳。”随后,严老师又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夏天蚂蚁们搬粮食的情景,问:“看了这些画面,同学们有什么疑惑吗?”“这么热的天蚂蚁干吗这么辛苦?”“蚂蚁们是怎样搬粮食的呢?”“蚂蚁们难道不觉得热吗?”真是一投石激起千尺浪,同学们兴趣盎然。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文本内容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文本的兴趣。
2.情景再现,解决问题。
教师有意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番茄太阳》一文的主人公明明是一位盲童,为了让学生体会盲童生活的艰辛,我与学生进行了一番谈话:“在生活中我们认为最简单的事在盲童看来却成了最困难的事,如果他要喝水会遇到哪些麻烦呢?”有的说:“他不知道热水瓶在哪里,可能喝不到水。”“他还可能会被开水烫伤……”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盲童生活的不易,我创设了一系列生活情境,把同学们的生活与盲童明明进行对比。如:“春暖花开之际,我们?摇 ?摇,可是明明?摇 ?摇;雪过天晴之际,我们?摇 ?摇,可是明明?摇 ?摇。”想象是创造的原动力,同学们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放飞思维,感受盲童生活的艰辛。
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流进课堂,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蓄学习语文的后劲,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持续提高。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创设生活情境能有效地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并巧妙将其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结合起来,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动。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熏陶,并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潜在意义,使语文因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1.从生活中来。
语文源于丰富有趣的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概括。启发学生把语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语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黄河的主人》一文中,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来说乘客乘皮筏时的样子:“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公共汽车几乎每个同学都坐过,但是羊皮筏子却没人坐过,为了感悟乘客们坐羊皮筏子时候的轻松、从容,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乘公共汽车的感受。有的说:“汽车开得平稳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公共汽车驶在颠簸的路上一晃一晃的,很舒服。”有的说“乘公共汽车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还有的说“当然高兴,因为一般去市区才坐公共汽车呢!”“是呀,在我们看来羊皮筏子这么小,又在激流中勇进,十分危险,可是乘客们却从容不迫,这又为什么呢?”我找准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起点,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获得体验,步步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2.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语文课堂应实现读法、学法和写法的完美统一,并学以致用。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我们认识到,要解决课改前语言训练的这一弊端,必须以培育语文素养为导向,关注教材编排特点,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结合起来,把语言学习实践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分散的语言训练点形成一个有机的聚合体,形散而神聚,使语言习得与精神滋养和谐共生。语文课程既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还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赶海》一文描写了“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教学第三小节时我先让学生找一找“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赶海时的乐趣”。有的说:“‘嘿’这个叹词中我感受了作者抓海星时非常快乐。”有的说:“我还从这句话中的感叹号中感受到赶海时的高兴。”有的说:“我还从抓海星时的动作中感受到了赶海的有趣。”课堂上我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体会赶海的快乐;通过点拨总结,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最后,通过多媒体补充一系列生活中人们赶海的画面,让学生仿写赶海片断,并试着用上一些叹词。整堂课由“扶”到“放”,由“放”到“创”,既注重语言积累,又注重语言实践,将课堂学习的新知通过练习、巩固,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捕鱼”的本领,自然不愁没鱼吃了。
二、问题生活化,激发探究欲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充分运用教育艺术,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动力。
1.情境再现,发现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将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之中,激活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不仅如此,创设的情境还要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究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严老师问:“暑假是最热的,这么热的天同学们都在家干什么呢?”“躲在空调里吃冷饮。”“去游泳馆游泳。”随后,严老师又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夏天蚂蚁们搬粮食的情景,问:“看了这些画面,同学们有什么疑惑吗?”“这么热的天蚂蚁干吗这么辛苦?”“蚂蚁们是怎样搬粮食的呢?”“蚂蚁们难道不觉得热吗?”真是一投石激起千尺浪,同学们兴趣盎然。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文本内容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文本的兴趣。
2.情景再现,解决问题。
教师有意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番茄太阳》一文的主人公明明是一位盲童,为了让学生体会盲童生活的艰辛,我与学生进行了一番谈话:“在生活中我们认为最简单的事在盲童看来却成了最困难的事,如果他要喝水会遇到哪些麻烦呢?”有的说:“他不知道热水瓶在哪里,可能喝不到水。”“他还可能会被开水烫伤……”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盲童生活的不易,我创设了一系列生活情境,把同学们的生活与盲童明明进行对比。如:“春暖花开之际,我们?摇 ?摇,可是明明?摇 ?摇;雪过天晴之际,我们?摇 ?摇,可是明明?摇 ?摇。”想象是创造的原动力,同学们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放飞思维,感受盲童生活的艰辛。
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流进课堂,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蓄学习语文的后劲,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