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的面广、点多、时间长。本文以第三次经济普查宣传工作重要性为切入点,对第三次经济普查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落实普查经费、创新普查模式、宣传计划分步实施等建议 。
[关键词]经济普查;宣传;问题;建议
一、经济普查宣传的重要性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大型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普查对象杂、技术要求高、组织协调难,任务十分艰巨。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情况看,虽然调查对象不多,但调查对象分布散、大单位少、区域范围大。因此,如何做好经济普查宣传工作,特别是开展适合区域特点的普查宣传,使辖区范围内的每个普查对象都能够清楚地了解经济普查的重大意义,取得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和配合,在整个经济普查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普查宣传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经费比较紧张。经济普查经费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承担,在普查经费一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全区200余名普查人员的积极性和专业性,在区级普查经费的安排中,普查员的报酬和业务培训费用成为了经费开支的重头戏,而经济普查宣传经费相对会比较紧张,从而不利于经普宣传工作的开展,影响宣传质量和效果。
(二)宣传手段比较单一。2011年6月24日,西湖申遗成功,为了加强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西湖景区管委会及时出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根据条例要求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西湖景区举办各类政府性、商业性调查,必须从保护和管理的角度去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因此,目前经济普查宣传只能在固定地点挂标语、拉横幅、发放资料等传统宣传方式,很难吸引大多数普查对象的眼球,不容易消除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三)宣传缺乏长期规划。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整个工作分为前期准备、普查登记、数据处理和开发应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经济普查宣传工作又有不同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在不同的工作时期,关注的焦点又不尽相同,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宣传月、宣传周后,宣传工作就草草结束。普查工作和宣传工作有时会存在脱节情况,导致宣传工作的开展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经济普查宣传工作的建议
(一)落实普查宣传经费。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二次,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性工程。经济普查宣传经费的落实需要区(局)、街道、村(社区)三级领导和区(局)属各管理处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因此,可以通过召开名胜区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会议、经济普查部门联络会议,进一步加强对区(局)、西湖街道、村(社区)三级领导,区(局)各管理处单位领导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将宣传工作纳入重要日程,落实普查宣传经费和人员。同时,在开展普查宣传,经费使用尽量采用政府招投标和定点采购等方式,合理压缩开支,节约宣传经费。
(二)创新普查宣传模式。结合名胜区特点,发挥景区优势,创新宣传模式,丰富宣传载体。可以利用西湖景区管委会宣传大屏幕、OA办公平台、管委会网站等途径,通过QQ、微信、微博信息平台,通过简报、横幅、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宣传;可以在人流量大的苏堤等免费公园入口处向游客发放普查宣传手册,在灵隐景区等主要收费景点售票处在游客购买门票时一并发放宣传手册;在西湖各大景区、本辖区内佛教与道教等宗教组织内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对经济普查都有深入了解。同时我们可以搭载“社区全民选举”的顺风车,及时宣传经济普查,取得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和配合。
(三)宣传计划分步实施。充分调动区、街、村(社区)三级普查机构的积极性,制定紧凑的宣传计划,循序渐进,突出每个阶段的重点宣传工作。在普查初期,要集中宣传经济普查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让普查对象了解普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普查登记期间,要集中宣传与普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基本要求,让普查对像了解要依法配合普查,如实申报数据,同时也要明确绝不泄露核查资料,说明此次普查的所有数据决不会作为征税、交费或任何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会对外提供个体资料。以取得普查对象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浓厚的经普氛围。
(四)开展特色现场宣传。结合西湖景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宣传方案,将经普知识宣传到各个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拉近普查对象距离,为经普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现有西湖景区内的电子屏幕,24小时不间断滚动宣传第三次经济普查目的、意义、工作内容;可以利用安装在景区内的音乐广播,适时地开展经济普查宣传;利用景区停车场开展一些大型的现场宣传活动;利用自编自导的文艺演出(黄龙洞越剧经普知识联唱、经普入户登记小品等喜闻乐见节目);利用村(社区)经济普查宣传展板的评比活动,对街道辖区范围内的个体工商户进行经济普查信息宣传,通过各种现场的活动拉近普查对象距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和配合经济普查的热情,为普查登记营造了良好氛围。
总而言之,经济普查的宣传工作一定要紧扣普查的脉搏,随着普查工作的不断推进,宣传也要向纵深发展,形式和内容要不断更新,为经济普查顺利实施铺平道路。
[关键词]经济普查;宣传;问题;建议
一、经济普查宣传的重要性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大型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普查对象杂、技术要求高、组织协调难,任务十分艰巨。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情况看,虽然调查对象不多,但调查对象分布散、大单位少、区域范围大。因此,如何做好经济普查宣传工作,特别是开展适合区域特点的普查宣传,使辖区范围内的每个普查对象都能够清楚地了解经济普查的重大意义,取得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和配合,在整个经济普查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普查宣传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经费比较紧张。经济普查经费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承担,在普查经费一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全区200余名普查人员的积极性和专业性,在区级普查经费的安排中,普查员的报酬和业务培训费用成为了经费开支的重头戏,而经济普查宣传经费相对会比较紧张,从而不利于经普宣传工作的开展,影响宣传质量和效果。
(二)宣传手段比较单一。2011年6月24日,西湖申遗成功,为了加强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西湖景区管委会及时出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根据条例要求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西湖景区举办各类政府性、商业性调查,必须从保护和管理的角度去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因此,目前经济普查宣传只能在固定地点挂标语、拉横幅、发放资料等传统宣传方式,很难吸引大多数普查对象的眼球,不容易消除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三)宣传缺乏长期规划。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整个工作分为前期准备、普查登记、数据处理和开发应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经济普查宣传工作又有不同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在不同的工作时期,关注的焦点又不尽相同,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宣传月、宣传周后,宣传工作就草草结束。普查工作和宣传工作有时会存在脱节情况,导致宣传工作的开展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经济普查宣传工作的建议
(一)落实普查宣传经费。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二次,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性工程。经济普查宣传经费的落实需要区(局)、街道、村(社区)三级领导和区(局)属各管理处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因此,可以通过召开名胜区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会议、经济普查部门联络会议,进一步加强对区(局)、西湖街道、村(社区)三级领导,区(局)各管理处单位领导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将宣传工作纳入重要日程,落实普查宣传经费和人员。同时,在开展普查宣传,经费使用尽量采用政府招投标和定点采购等方式,合理压缩开支,节约宣传经费。
(二)创新普查宣传模式。结合名胜区特点,发挥景区优势,创新宣传模式,丰富宣传载体。可以利用西湖景区管委会宣传大屏幕、OA办公平台、管委会网站等途径,通过QQ、微信、微博信息平台,通过简报、横幅、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宣传;可以在人流量大的苏堤等免费公园入口处向游客发放普查宣传手册,在灵隐景区等主要收费景点售票处在游客购买门票时一并发放宣传手册;在西湖各大景区、本辖区内佛教与道教等宗教组织内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对经济普查都有深入了解。同时我们可以搭载“社区全民选举”的顺风车,及时宣传经济普查,取得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和配合。
(三)宣传计划分步实施。充分调动区、街、村(社区)三级普查机构的积极性,制定紧凑的宣传计划,循序渐进,突出每个阶段的重点宣传工作。在普查初期,要集中宣传经济普查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让普查对象了解普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普查登记期间,要集中宣传与普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基本要求,让普查对像了解要依法配合普查,如实申报数据,同时也要明确绝不泄露核查资料,说明此次普查的所有数据决不会作为征税、交费或任何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会对外提供个体资料。以取得普查对象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浓厚的经普氛围。
(四)开展特色现场宣传。结合西湖景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宣传方案,将经普知识宣传到各个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拉近普查对象距离,为经普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现有西湖景区内的电子屏幕,24小时不间断滚动宣传第三次经济普查目的、意义、工作内容;可以利用安装在景区内的音乐广播,适时地开展经济普查宣传;利用景区停车场开展一些大型的现场宣传活动;利用自编自导的文艺演出(黄龙洞越剧经普知识联唱、经普入户登记小品等喜闻乐见节目);利用村(社区)经济普查宣传展板的评比活动,对街道辖区范围内的个体工商户进行经济普查信息宣传,通过各种现场的活动拉近普查对象距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和配合经济普查的热情,为普查登记营造了良好氛围。
总而言之,经济普查的宣传工作一定要紧扣普查的脉搏,随着普查工作的不断推进,宣传也要向纵深发展,形式和内容要不断更新,为经济普查顺利实施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