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知、促探、生能—— 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路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shui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学用书》对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立是这样表述的:“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很显然,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新举措,这种新的单元组织形式立足语文课程性质,通过新的教材安排方式,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样式,有效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就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来看,在八九年级共设置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即新闻(八上)、演讲(八下)、诗歌(九上)、戏剧(九下)。新的教材编排方式,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过去单篇文本的教学方式,还是老调重弹的语言赏析式、词句深蕴揣摩式的教学,还是脱离语言实践运用的静态“文学赏析”,都是与活动探究课的设计初衷相悖的,学生所获的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能力是分离的,很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活动探究单元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有哪些不同?没有现存的路可走,留给语文教师的教学空间很大。为教师创新设计自己的教学,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逐步改变“少慢差费”的语文课堂,留足了更大的空间。结合自己第二遍教统编教材的实践,个人以为,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建知、促探、生能”进行,以建构系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落实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津梁,以生成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根本,突出活动主线,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生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课程性质,达成高效语文教学的目标。为此,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不妨围绕以下五个路径实施。
   一、整合单元:建构学用结合的语文系统知识
   活动探究单元是以任务群方式来显现教学内容的,任务一往往是知识的学习。在这个任务里,一般安排有四篇左右的文本,文本编排体例也与普通单元有别。没有“单元提示”“预习”“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等内容,多了文本旁的文体知识介绍、阅读提示、问题提示等。这样的编排方式,如果按照以前单篇文本的教法去处理,学生所获取的语文知识会是一地鸡毛。这样零散的语文知识对后面任务群中其他任务的完成难以产生有效的奠基作用,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无法起到指导作用。要完成任务一的知识学习,必须跳出单篇文本教学的孤立思维,立足宏观视角,整合单元的所有文章,甄别对比,发现异同,搭建语文知识系统框架,让单元语文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才有可能为后面两个任务的落实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为让语文知识变成语文实践能力准备充分的材料。
   八上第一单元是新闻,任务群中有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在任务一“新闻阅读”中有五课,分别是《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六篇新闻分属消息、特写、通讯、评论等体裁。《消息二则》,编者用旁批讲解了新闻的五结构及新闻的特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用旁批的方式再次训练五结构的作用,诠释了“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特点。《“飞天”凌空》利用旁批详解了文章的写法特点,再用补白“什么是新闻特写”来讲解特写的概念和特点。《一着惊海天》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只有文本,什么提示都没有。在六篇文本中有关新闻文体的知识讲解是分散的、隐藏的,教学时如果目光只关注单篇,学生能够明白文本的体裁特点,因为文本有暗示。但一旦学生阅读另外的新闻,或者写作新闻,也许就会茫然无助。因为学生没有知其所以然,没有搞清楚本单元所学的消息、特写、通讯、评论到底有什么区别,亦即没有内化为个人的理解。最高效的处理方式是对这六篇文本进行二次开发,拉通六篇文本,利用“一线串珠”法,用新闻知识来串起文本,来解读文本,来寻找六篇文本的内在联系。消息与其他新闻特写、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的区别在于:消息的五结构是其独有的。从表达方式来看,消息以记叙为主,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新闻通讯以记叙、描写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从新闻所写的内容来看,消息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通讯不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必须报道新闻事件是怎样发生的,需要记叙和描写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新闻特写则通过精雕细描刻画新闻事件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吕伟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四个瞬间动作,形象化的描写是主要的表現手法;新闻评论则是议论性文章,有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样把六篇新闻横向联系起来学习,通过新闻知识来撬动文本内容,来比较区别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学生大脑中的新闻知识就不再孤立,而是一个有关新闻的系统知识。因为新闻体裁不同,新闻作品各自特点不同,学习新闻的方法也会不同:消息,抓住五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标题、导语、主体,就能了解新闻的主要事件,明白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特写,学习新闻的多种文学手法,学习用繁笔浓墨重彩描绘精彩瞬间的方法,特别是用语言凸显新闻的现场感。新闻通讯,既要学习文中的多种文学手法,还要学习文章是怎样把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叙写清楚的,亦即文章是怎样把新闻故事讲得那么动听的。新闻评论,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论证观点的,特别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
   立足整个单元来教学,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学生就会见到本单元的知识森林,建构起有关新闻的系统知识,明白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这就为后面两个任务的完成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无论学生最终想写什么体裁的新闻,他都会胸有成竹,不至于写成四不像的文章。这样俯瞰整个单元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陈述性知识散布在旁批、补白、技巧点拨等文字中,需要学生去自主发现,自主整理,自主建构。至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教材采取了系统介绍方式,方便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比如新闻阅读的策略知识,新闻采访的程序性知识,新闻写作的策略性知识,教材都是专题呈现,完整而系统,熟悉六篇文本,前后勾连,理解这些知识就很容易。    二、依托活动:用任务驱动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活动探究单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语文运用规律。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主要依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活动中构建语文知识、经历文本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再次创作,亲历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的过程,在活动中体会领悟文本的特性和艺术魅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参与的时空较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将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初中语文教材的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其学习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如果没有学生的活动参与,教学任务是难以完成的,新闻写作如果没有扎实的采访活动,新闻怎么写;演讲的实质是宣传鼓动,必须是交互性的活动;戏剧表演,则需要更为复杂的排练;诗歌的诵读或吟诵,本身就是一种表演活动。因此,活动探究单元如果离开活动,像传统阅读课那样“讲读”,或者依然是对文本进行静态地理解、赏析,那就完全与编者的编写意图相悖。
   新闻单元有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这三个任务必须借助学生活动才能完成,强烈的活动性要学生必须通过多种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新闻阅读这个任务中,目的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建构新闻知识,为后面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打下知识基础。因而,这个单元每篇文本后都没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之类的练习题,很明显地告诉师生,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是学生在探究阅读后的新闻知识生成。这样的任务完成需要学生大剂量的活动,学生必须抛弃传统的阅读方式,采用群文阅读,综合阅读六篇新闻,从结构、语言、文本特征、新闻内容等角度贯通多篇文本的阅读,通过大跨度的阅读,进行横向比较,寻找异同,建构单元新闻知识系统,为后面两个任务的完成作好知识储备。就新闻采访而言,采访的目的是完成新闻写作,如果没有采访到第一手材料,特别是有关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写作是无法完成的。我班本次采访任务是“十四中十月光盘行动”,要完成最后的新闻写作,必须要采访校长、班主任、教师、学生、食堂师傅,问什么问题、什么时间采访、什么地点采访、什么方式采访,诸如此类,必须要学生亲自参与,学生坐在教室乱编,那新闻就毫无新闻价值。至于新闻写作,这样的写作与平常的记叙文、议论文写作不一样,记叙文写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基础上虚构,而新闻写作,是对采访材料的清理和运用,不可能虚构。
   依托活动,是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最大特色,也是与其它文本教学的最大区别。“活动性”是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任务完成方案的显著特征。教师的教学方案,更多地是设计师生的活动方案,要设计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腿,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教师对活动方案的设计比其他阅读文本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更大。活动的可操作性非常考验教师的能力,设计方案过于粗糙,学生就不知怎么办,设计方案不严谨,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或采访的材料就会是残次品,对后面任务的完成会带来重大不利影响,甚至无法完成任务。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实际运用的语文技能
   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是更好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举措。活动探究单元实际上类似于高中的项目化学习,教材编写的意图不再是让学生完成文本中的阅读、理解,而是运用语言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语言学习从书面走向生活实际。从目前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所设计的任务来看,尽管只有三个任务,但学生想单独完成是困难的。新闻单元,诸多的工作需要学生合作。演讲,生成演讲知识、现场演讲,必须有大家的互相支持和参与。诗歌,在诵读时没有听众,没有听众来评价,朗读给谁听呢?戏剧,演练和表演一般都是多人,不合作行吗?这样的合作是为了在活动中探究有关知识的内在规律,是为了检验有关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效能及表现力。無论初中语文教材中四个活动探究单元中的哪一个,都是在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以戏剧的方式学习戏剧”等提法,都是重新确定不同文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就是要突破原有学科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过程中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特别是有意在促进学生智慧共享、智慧碰撞中共同学习,打破每个学生的封闭学习状态,打破每个学生个体的狭小知识圈,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思考、活动中,有信息及时接入,在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集思广益,在多个视角、多个方法参与下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与能力。
   就八上新闻单元的教学而言,三个任务的完成都要在学生合作探究中才能完成。新闻阅读,由于有关新闻的知识零散分布在本单元的各个角落,有的是旁批,有的是注释,有的是补白,有的是什么提示都没有。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生成,对所有的零散知识进行清理和归并,建构有关系统的新闻知识。系统知识的建构,需要学生的合作参与,只有大家共同探究,研究文本,互相交流,才会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知识。一个学生独立自学,毕竟知识视野有限,出现疏漏在所难免。要针对六篇文本进行群文阅读,读后还必须生成相关的新闻知识,没有学生的合作,新闻知识系统会完成吗?要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制定采访提纲时,要让方案详尽而周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必须是多个同学意见的综合,是反复地研究和修改。就学生个人所拟定的方案看,由于这样运用于实际的方案是首次拟写,有问题,出现疏漏,非常正常。进行采访,宜分组进行。以“十四中十月光盘行动”为例,每位学生都写这个主题的新闻,都要采访以后才能写作,如果不分组合作,每个人都去采访校长、食堂师傅、老师等,他们能应付吗?分组进行,组员之间可以互相提醒和补充,信息材料可以共享,省时省力高效。至于新闻写作,作品成型后的评价与修改,特别是新闻作品是否符合新闻体裁的特点,需要学生的合作探究,互相交流,互相批改,打磨作品,最后的作品才会是精品。如果后面还要出报纸,更是需要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合作探究更多的是體现在单元的学习活动中,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是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是由普通的课堂学习变成实践探索。这样的合作探究不是一般的阅读理解,更不是文本阅读的合作探究,而是在实际运用中的合作探究。最终生成的是有关新闻的实际写作能力。
   四、真实情景: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通道
   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活动探究单元学习的必备脚手架,是让“做中学”成为教学现实。传统语文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也好,综合性学习也好,口语交际也好,更多的是虚拟的语言运用情景,尽管所设计的活动似乎都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但这样的环境往往是为配合语言学习而设计的理想化情景。就如我们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虚拟活动中学到了那么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但如果真正有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语文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吗?作为活动探究的真实语境,一定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是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的真实语境,其实是现实生活语境而不是虚拟语境,真实语境中的人事物都是现实存在的,语言运用的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是真实存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化非常明显,每个活动版块的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是实有其物。换言之,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真实生活中学习、运用语言,生成语文知识,磨练语言能力,且生成的语文知识是结构化的。演讲,一定是有演讲大会,有听众与评委的。诗歌,一定是有诗歌朗诵大会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声音来展示诗歌之美的。戏剧,一定有戏剧演出活动,学生是要参与真实表演的。这样的真实语境,就是语文与生活联通的津梁。
   八上第一单元的新闻学习。新闻写作的任务是以“涪陵十四中十月光盘行动”为报道对象写一则消息。这是学校开展的大型活动,要写一则消息,要向全校师生报道哪些内容,这个活动有哪些安排,学生知之甚少。而消息怎样写呢?尽管书上有三篇消息,学生还是有些为难。如果学生不去作多个方面的采访,不去了解开展此项活动的多个学校部门,学生能写出真实校园生活的新闻吗?就采访这个环节说,采访前该做哪些准备,采访时该注意哪些问题,诸如此类,需要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而且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综合。真实的活动探究任务,真实的任务和事件,真实的结果呈现,所有这些活动的完成,是解决真实的问题,最后有关光盘行动的消息,一定是对校园真实生活的报道。这样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学习方法,让语文知识变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实现高效学习。
   五、及时评价:增值课堂教学效益
   活动探究单元有非常明确的教学任务,有活动化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有学生自始至终的过程亲历。因而,评价能具体及时,能落实到每个具体任务,能甄别每个结果的质量。初中的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每个单元均有三个学习任务,从“阅读”这个任务看,单元知识相对系统而完整,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生成的知识是系统的,是整体的,因而相对容易评价。这样的评价不是检测,更多的是交流与改进,是促进今后的深入学习。就“新闻阅读”来说,涉及到的新闻知识有:新闻概念、新闻种类、新闻语言,消息、特写、通讯、评论四类体裁的异同、语言风格,消息的结构等。这些知识皆可以显现物化,不仅学生能理解概念,而且还能运用与辨别,因而评价就会及时发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也能及时判别。就“新闻采访”任务来看,采访提纲的编写质量可控,提纲的要求和内容也是能具体评价的,质量的高低有具体事件和活动来验证,采访后的素材质量怎样,后面的写作是试金石。如果素材残缺,或者采访的问题没有抓住关键,消息写作是无法完成的,会成为半拉子工程。在设计活动时,师生应该同时设计评价标准,把采访提纲细化为更为详尽的评价标准,在生成标准的过程中内化采访提纲,形成自己活动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有评价伴随,活动效果就会良好。至于第三个任务“新闻写作”,活动的结果是一篇文章,因体裁不同,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也不一样。但经过前面两个活动,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评价量表较为容易。先制定评价量表,有量表导航,写作有了参考,任务的完成就相对容易。
   不少语文活动之所以效果打折扣,最后的作品不尽人意,都是因为缺少了评价这个杠杆,活动偏离方向。评价是增值课堂教学效益的杠杆,随时评价、过程评价皆是有效促进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途径。
   教学活动探究单元,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设想和思路,要有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教材处理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立足宏观、依托活动、强调合作、真实运用、及时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建构知识系统、促进合作探究、养成语文能力是活动探究课的终极目标。在“做中学”,是活动探究课的显著特征。
其他文献
艺术是什么?这是每一本谈论艺术的书籍都试图去解释的终极问题。鉴于艺术本身极富感性色彩的审美特性,所有这些关于艺术的解释通常都是以比喻的方式出现的: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家以及艺术理论家将艺术比喻为“镜子”,认为艺术就像镜子照出物体一样来模仿世界;现代的艺术理论家又转换了角度,将艺术看作是“灯”,认为艺术不是“反映”物体而是“照亮”了对象,它让那些原本处于幽暗混沌之中的事物自己显露出自己真实
付瑶,广东省深圳艺术学校教师。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探讨性的观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施中需体现和贯穿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实践性这三性。我提出这个观点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语文作为一门教授汉语的语言课程,应该有别于像英语这样的
杜甫的《望岳》(东岳)为古今文人所珍赏,也是入选语文教科书的经典篇目之一。因其名高,研究者甚众。同时,有关《望岳》的教学课例也呈现多元化的风貌。在其鉴赏解读与教学实施中存在诸多争论和差异之处。本文旨在综述此名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探索现状,以便优化《望岳》的教学与研究。   一、《望岳》关键句词的多元赏析   (一)“岱宗夫如何”的设问之妙   开篇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珍赏。对于开篇方式特色,大体上有以
《智慧人生——日常推理之谜》陈宗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25.00元  说来话长。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语文教师,开始对语言和逻辑的关系问题发生兴趣,写了两篇札记,请教高校一位逻辑学老师。这位老师好心地告诫我:这样的研究既非逻辑,也非语言学,建议我放弃。而我认为,非驴非马,比如骡子,力气比驴大,耐力比马强,有什么不好?因此坚持了下来。李先煜教授曾经开玩笑地说我研究的是
中学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模块自人教版开创以来,得到教师、学生和专家的广泛认可,随后语文版、部编本等中学语文教材借鉴人教版的做法,设置了“名著导读”模块。通过比较三个版本的“名著导读”总结出该模块编写在内容、策略、方式上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些许借鉴。  一  选材问题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进一步说,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没有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发
别莱利曼在《趣味物理学》中写了不少关于永动机的故事。有一个人声称建成了永动机,呼吁专家去鉴定。后来真的去了一伙人参观,那人抬出来一个看起来挺复杂的装置,费了几个牛的力气,把机器发动起来。遗憾的是,只转了一小会儿,就停了下来。那人接着折腾,折腾到最后,很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它总是发脾气。(别莱利曼,1979)    第一类永动机和第二类永动机    永动机是人类的一个梦想,而且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梦想
这是一道综合性习题,考查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的学习情况。“我的语文生活”设置了“正眼看招牌”“我来写广告词”“寻找‘最美对联’”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本题聚焦“正眼看招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答题情况   下面是我阅卷结束后调取的一些数据,现列表如下: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得满分的五分之一不到,得零分的却
名满天下的艳星麦当娜之所以有能耐在年老色衰之际保持媒体很高的关注度,盖因其招数出人意料,手段超凡脱俗。普通的艳星艳到三十岁就已经很勉强了吧,而麦当娜不是这样,正要走下坡路时居然获得出演阿根廷国母庇隆夫人的机会,一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差不多成为经典;有关以她在娱乐界的声名形象是否合适扮演邻国国母的争论渐渐平息,她又因收养非洲儿童闹出很大的动静。无论是扮演国母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做非洲儿童真正的养母,
中国古代有没有司法独立的历史?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多此一问,封建专制、高度集权的中国古代,司法听命于政治,怎么可能有司法独立呢?但是,卢建荣教授这本《铁面急先锋》的副标题明明是“中国司法独立血泪史(514~755)”。难道,漆黑夜空中曾闪过一丝微光?  公元514年到755年,是从北魏到盛唐的一段历史,它的起点是尚书三公郎崔纂发动的一场司法改革运动,从此大理寺不再拥有终审定谳的权力;而它的终点则
王东,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教师。   人们阅读鲁迅的作品自然不会忽视那些奇特的、精彩的、富含张力的语言,但往往会忽视那些看似平常的、随意的词句;即使留意了,有时也会因为不能准确理解其妙处而漠然视之,甚至横加非议。比如他的散文诗《秋夜》的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便因其表达的啰嗦、寓意的特殊而往往为人所诟病。而要真的明白这一句的含义和妙处,首先要读懂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