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何以堪”到“爱何以立”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1212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瓷红釉》定稿于2009年暮春,初版于2010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而实则自始至终,这本书唯一的正确的定位与命名,只能是“立爱”。从“情何以堪”(是书出版序言)到“爱何以立”,期间的过渡或者可以是“情何以立”?这是本书现在的修订版试图完成的愿景。最终完成与否,交于读者裁断。
  因是书之写作完全出于约邀,初始动笔纯是基于完诺。所写甚苦,盖谈情说爱,准风月谈,早非2009年之笔者关怀愿力所在,而穷透“情”之本质、布露“爱”之本色,又非彼时之笔者力所能及。直到全书写作进行到三分之一,“立爱”的骨核概念被硬生生写出到光明地,是书展开的动力方才饱满,之后的部分是以一天一万字的速度完成。代价是书稿杀青后作者病倒一月,无论如何都不肯好,而在之前我是二十年没吃过一片药、强壮活泼如小鹿的人。
  是“立爱”自己要走进世界。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传统中国关于“而立”的倚重,透底只是生命的担当与承荷。素净而自然。“立爱”首出之典藏是《尚书·伊训》,“立爱惟亲,立敬为长,始于家,终于四海”。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此意在《礼记·祭义》中又被孔子阐发为“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
  然即令今日,我落笔拈出“情何以立”作为再版修订补入诸文中论牟宗三先生“情观”之春苦悲觉,亦完全不在有意设计当中,亦完全是第二次的“主题”主动现身、走进世界。
  2015年岁中,这本书又带来一位更其意想不到的读者与朋友,东亚儒学与台湾儒学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杨儒宾教授,偶见拙作,谬奖不已,以为能传儒门人世水深土厚之微言大义,郑重勉励者再三。杨教授给出让笔者心动神往的理由,如果唐君毅先生或牟宗三先生生前得以见及此类“情书”历史书写,当有一会心处。
  红尘滔天,人海苍茫,我之笔墨的确惯写小女柔情、闺阁风花,且每每能得真味之诠。此点优长,亦可当仁不让。然于中能否见及旷代大儒“家国天下族类之感”这等宏业?笔者不才之木,却也心向往之。故尽管是书初版档期过后、再版邀约几度出现,主客原因皆有而均未能落实。这一次,很大程度基于前辈学者的首肯,笔者方郑重考虑其再版。
  笔者私意确也认定,至少在中国古典学术视野中,最好而根本的学问书写,都该是“情书”。中国“情性论”所涉问题极广,即涵上求情性起源,亦需研习情性关系,更要涉及性与习、性与天、心与情性、理与欲等同族相关范畴。“情”作为包含各种情绪、情感在内的集合名词,其出现与被讨论的时代绝不太晚。中国文化某种层面常被视为“情”的文化。“发愤抒情”(《惜诵》)成为屈原创作的力量源头乃至中国文学的力量源头。
  因为发自人性对秩序与和谐的渴望或需要而同时又在试图挣脱或超逾秩序与和谐,亦缘于汉代以降“独尊儒术”的基本政教格局形成,“情”在后世中国的思想行程可谓起起落落、异常曲折。大致说来,在佛、老的论述中,“情”是妨碍体道的负面因素;但在儒家的系统中尤其在陆、王心学的体系中,道德毕竟需要透过道德情感显现出来,道德情感被视为心灵的主要内涵,是人类结构中先验的因素。“情”具有不可化约的价值。在无情、怯情、化情、重情诸多主张中,儒家支持的多是“重情”论。儒教因此成为性情之教,“情性论”成为儒家哲学最为重要组成部分。通大道、测情性成为圣人所以为圣人的标志。道、情两端为亘古大义,道至情达则是。大道关乎变化以应对,情性系乎明理于取舍。对于侧重经验性与人间性的儒者,既然“道始于情”、“礼作于情”、“文起于情”,比“复性灭情”这类逆向而生更重要的或更妥当的路径、当然该是“因情”、“称情”、“养情”……之“情教”种种。
  而“情”要表现(知情者出之),这被视为“道”展开的可能。今儒中的有识有志之士认为深受佛、道传统影响的中国修行传统对“情”未免多持否定,尽管精微如唯识宗亦能够深入精研意识各种变形,却对“情”的展开不够重视。晚近学界于“情”的诸面相稍能推介,与存在论的出场与本质论的黯然这一西学转型(认识论转向)直接相关。然中国语境下的“情性”,是否能够以存在的面相与本质的实存尽之,如何能够在“日尽其性情”当中践行超越,依然任重道远。
  如此“立志”、“立情”,可谓高远博厚之选。只是笔者小才微善尚属不能,竟能试以“情史”小用,而明、而证、而藏此经天纬地之“情本体”乎?程朱学者有谓,“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毋宁可以将“理”、“爱”关系理解为“理”为其体,“爱”为其用。而“情”居其间、乃成为发散这一“全体大用”之殊相的可能性?
  请试以是书修订版示现。
其他文献
《艺术人物:廖世英专刊》  【钟题】 《清平乐·旧作廖君画牡丹》:  东风软软,吹笑姑娘脸。白白红红颜色浅,万绿丛中几点。不输魏紫姚黄,何须打扮梳妆。小小一帧图画,深深十丈春光。  这是廖世英女士赠送钟先生的一本画册,内题“叔河同志指正,廖世英奉,2013.12.25”,同时还附有她夫妇俩祝贺元旦和春节的贺卡。  廖世英,江西萍乡人,1930年8月出生,先后就读重庆南开中学、长沙艺芳女校,从事编辑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书,它可以让人手不释卷,百读不厌,且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一种全新的收获或能量的给补,比如《红楼梦》和《小王子》,前者镜花水月、跌宕磅礴;后者诗意静谧、安宁平和。《小王子》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安东·德·圣艾修伯里,他一生喜欢冒险,沉溺于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被纳粹占领,他被派飞美国执行勘察任务,1944年7月31日,在执行一次任务中与他的飞机一起失踪。我以为这样的结局,
我们知道,佛教法门虽号称八万四千,归总起来,无非“自力修行”与“他力救济”二途。南传佛教,固多强调苦行、禅定与智慧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所侧重的自然是前者;而北传各宗,尤其信仰净土者,非但深信诸佛菩萨及其净土之存在,且臻入西方之极乐世界,亦多蒙佛菩萨的慈悲与愿力耳,显定无疑,此实仰仗他力护持与救济。而且如是之轻快直捷,如近世之净宗泰斗印光法师所云:“净土法门,契理契机,用力少而成功易,如风帆扬于顺
淅淅沥沥折腾一晚的冬雨到上午出发时仍没见停歇,VOLVO驶离了云烟笼罩着的卡梅尔小镇,沿美国著名的加州一号公路向坐落在圣西蒙的赫氏古堡前行。庆幸没多久雨止云开,时隐时现的阳光洒落在公路两侧的山丘与洋面上,一号公路沿途闻名遐迩的奇异美景拉开了如梦幻仙境般的帷幕。正陶醉于太平洋水天一色的蓝色梦境中,行车拐入了路旁一排漂亮别致、门扉装潢如城堡的平房前,导游说,梦想庄园——赫氏古堡到了。  其实赫氏古堡是
英雄是集中展现民族原生力量的精神标识,是生动刻录民族精神图谱的人文符码,是正确引领民族前行航程的文化灯塔,崇尚英雄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一个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力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书写英雄和传承英雄精神构成一个有尊严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在根袛深厚、基脉久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追念英雄、礼赞英雄、褒扬英雄、膜拜英雄、敬重英雄成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繁复奇瑰的上古神话与神
这是距离山东淄川城西北十五华里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但三百多年前的一位乡下失意的私塾先生却对它有过情感的关照。这座小山叫奂山,而这位失意的私塾先生就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山市》的小文,写的就是“奂山”的山市,他借助其妙笔写出了“奂山”山市的奇异幻境。  而在蒲松龄所写的诗歌中,以奂山和奂山古道为题目的诗有《奂山道中》、《奂山道上书所见》、《四月十八日与笏过奂山,风雹骤作》、《奂山小憩》,
若干年后看,张远山先生的《庄子传》可能是当代汉语写作中的一件大事。但在今天,这部著作是以报摊图书的样式出现,而市场江湖的存在又非时髦、流行,因为它印着“纪念庄子逝世二千三百周年”的庄严广告。这几乎是庄子“材与不材”的散木象征,又是鲁迅的横战意象。  历史上有很多人格、精神、产品被淹没的现象。陶渊明在其当时人眼里,只是二三流的诗人,《诗品》的作者把他列为中品;六七百年后,到了宋代,陶渊明才真正跻身一
2016年我回陕西,去咸阳看望费宏达先生。从费先生那里得到一本冯润璋1991年印于西安的薄薄的一本《九十忆旧》,一半竖排,一半横排。  查“百度”上相关条目:冯润璋(1902—1994),笔名一雯、丰庄、周茨石等,陕西泾阳白王乡人,现代作家、教育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毕业。上学期间,酷爱文学,听过许多著名学者如陈望道、沈雁冰、郑振铎、田汉、朱湘等的课,深受影响。他与孟超等人组织“流萤社”,创办《流萤》
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葡萄牙人便在十六世纪初叶开始渐次东来亚洲,向明朝提出通商贸易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这些葡萄牙人便滞留中国南方沿海岛屿,与民间商人私下进行商品交易。由于这种交易获利甚丰,所以沿海岛屿上的贸易迅速发展兴旺起来。仅浙江宁波江口外的双屿岛(今普陀县六横岛)上的交易额每年就达三百万葡元以上,一时间,这座荒无人烟的岛上建起了医院、教堂、市政厅、慈善堂,居民达三千余人,俨然成了一个小
一  此书非汉语写就的回忆录,而是1943年陆徵祥在比利时圣安德鲁市的演讲文稿而成的《回忆与随想》法文版翻译过来。1945年的出版前言:“倘若真有一日,上帝安排我写回忆录,我定将用我的母语——汉语来完成,因为只有用母语才能真正表达我的思想和内心种种微妙的情感。”斯人已去,安静细读散落历史深处的残言片语,无半星修饰之风,却字字句句让人听到隐秘的花朵和那曾经花开的声音。这些难道不弥足珍贵吗?一如救恩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