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心底来,方能动人心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cheap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只有真正让学生“文从心底来”,他们才能写出“动人心”的文字。文章记录了作者在作文教学中做的一系列的尝试:不硬性要求,让学生愿写;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抓住时机练习,让学生爱写;结合生活练习,让学生能写;面批面改,让学生会写。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学生从惧怕写作到爱上写作。
  关键词:写作教学;尝试;生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6-0052-02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近几年,笔者听了不少名师的优质课,有阅读课、作文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就有了一个渐渐清晰的认识——“文从心底来,方能动人心”。
  一、练笔不做硬性要求,让学生愿写
  日记,一直是作文的有效补充,但学生日记的完成度一直是令语文教师极为头疼的事情。在教2006年那一届的初三时,有学生向我提意见:“老师,每天写日记,哪有那么多话写啊!”于是我和学生们约法三章:日记必须每天都写,在无话可写的时候,你可以只写一句话作个概括——“今日无事可写”,一周不得超过5次。实际上,这项规定出台后,只有第一、二周大部分学生达一周5次出现“今日无事可写”。不久之后,学生的日记虽然仍长短不一,但空话套话明显少了,日记可写的东西也多了起来。因为他们不用挖空心思去想今天要写什么,而是很简单地记录生活、记录内心,他们就可以畅所欲言,不会写不出来憋得心慌。
  当然,也得抓住机会去安插诸如摘抄、仿写、读后感之类的练笔活动,同样不做硬性要求,尤其是字数上的硬性要求。那么如何来保证练习的效果呢?榜样的作用,没做没有惩罚;做了,肯定有奖励。这个奖励不是物质的,比如做一期板报,将写得好的学生的集中在一起;比如我的教室里有一个“作家展示平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课前,我会选择一些写得好的或者是进步大的学生的作品来共同分享。这样,学生不会觉得作文是教师逼着写的,而是遵循自己内心意愿的事情,所以他们愿意提起笔去写。
  二、用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作文课只能在课堂里上吗?作文课能不能上成活动课、实践课呢?在带学生们到户外上课还不需要层层报批的时候,我在一次作文课把学生们带到学校附近最高的山下,从东边上,从西边下。一路走完,要求学生作文一篇、字数不限。有一个学生写道:“看着前面断崖式的陡坡,我怎么才能爬上去呢?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手,让我顿感温暖,原来,男孩子们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坏,他们也会关心人。”另一个学生写道:“那一块山石,不,那一扇山石,就那么默默地立在那里,看山下冷暖,任凭岁月留下斑斑驳驳。”还有一个学生写道:“下山可比上山容易多了,路旁的小溪就像调皮的孩子一路伴随我们前行,‘叮叮咚咚’跳跃着,一会儿出现在你面前,一会儿又让你怎么也找不到。但它那欢快的声音一直回荡在你耳边。”……
  学生亲身体验过,所以往往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后来,我又在班上尝试过“两人三脚活动课”“蒙上眼睛走直线活动课”“烤红薯活动课”……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类走出课堂、走入生活的写作课就越来越少了,甚至不再安排。直到接触到钱锋老师的万物启蒙课程,我才知道钱老师已经在更高层面有了成功的范例。这就让我坚定了当初的想法:校内的活动课只是一个引子,它能让学生们明白,每一次活动都会有它的精彩,我們可以把这种精彩记录下来,渐渐地,学生会把对活动的认识引申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精彩。
  三、抓住时机进行练笔,让学生爱写
  前几天我的课堂里出现一只蜜蜂,教室顿时哄然,有躲的,有喊的,还有赶的……我只能停下来,学生们也渐渐安静,但视线还是紧随着蜜蜂。我对学生们说:“都别动,只要你不动,它是不会蛰你们的。正好,你们可以好好观察一下它。”后来蜜蜂飞到玻璃窗上,一个学生打开窗户,蜜蜂便飞走了。于是,我让他们写了一段小练笔。
  在教《火烧云》一课时,学生们在见到图片的时候,就大喊:“老师,前几天我们这不就有比这还要漂亮的云么?”在学生稍稍平静后,我就给他们提了个小要求:在学完课文后,我们也可以试试写写我们见到的云,让别人也来分享我们所发现的美。春写雨、夏写阳、秋写果、冬写雪,让学生们看到、体会到、感受到,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实实在在的体验,他们怎么会不爱写呢?生活不可能有无数的巧合,但教师可以尽量去营造巧合,让学生们觉得书本、作文和生活是联系紧密的。
  四、结合生活进行练习,让学生能写
  全国语文知名教学专家赵志祥老师在菁师优课课堂上曾经提起学生写人:“一写人的外貌就是‘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个班十几个小朋友这么写,叫他们的同桌一看,没有一个有水汪汪的大眼睛的。”许多学生写作文,往往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借用范文。我们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作文,除了激发他们的感情,还必须教给他们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我在教《我的同桌》的时候,就设计了这么一段:没带教本进课堂,然后叫语文课代表去拿。在语文课代表去拿的时候,问:“我们的课代表今天梳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啊?”结果,答案五花八门。等课代表回来一看,大家哈哈大笑,没几个说对的。这样一来,学生们就知道——要仔细观察。
  针对学生写人千篇一律的缺点,我设计了猜人物游戏。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个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猜。“他的鼻子说假话变长,说真话变短。”“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他脚踩风火轮。”……然后问他们:“为什么一句话你就能知道是谁啊?”学生明白——要抓住特点,写出与众不同。那一届有个叫吴X的学生在《我的老师》中这样写道:“我的老师很黑!他的皮肤很黑,头发是黑的、眼镜是黑的、衣服是黑的、裤子是黑的、皮鞋是黑的,连袜子都是黑的。可他明明说过,黑的人不能穿黑衣服的啊!”我看过很多学生写我的片段,多是抓住戴眼镜、幽默、大眼睛会说话等特点,只有他发现我最喜欢穿黑色系的衣服。
  五、面批面改,让学生会写
  在我所进行的众多尝试中,我最喜欢、最有效但又最难坚持的就是面批面改。坐在办公室改作文,是用成年人的视角去解读学生的内心;只有坐在学生的身边,不断揣摩学生写这一段话的心思,肯定他们每一处闪光点,观察他们实时的心理变化,才能改出深入他们内心的文章,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原来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写,原来这样一种感情可以这样表达!记得第一次尝试面批面改的时候,为了督促自己做到这一点,我让学生们只要有空,就来我的办公室让我给他们改作文。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有一个叫陈X的女孩,和我一起完成了18篇课外作文的修改。
  我还记得她后来跟我说过一句话:“你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因为你不歧视差生,我希望你一直是一位公平的老师。”有教无类,也许,那个写不出作文的学生只是一朵迟开的花呢?我想,只要能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学会感受、表达,终有一天,他们发自内心的文字必会打动你我。
  参考文献:
  [1]章 琴.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2018(12):5.
  [2]林惜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1):52.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编教材的使用,让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有了明显的进步,让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文章以三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为例,聚焦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预测与推想,通过单元导读的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课文旁批的示范引领、精彩文本的深度阅读、预测方法的精辟归纳,让教材、学生、编者和教师融为一体,切实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教学;策略教学  一、單元
古時的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齐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无论家庭出身富贵贫贱,学生大多都会在入学时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一礼仪传统可以追溯至汉代,也被称为“入泮礼”。具体来说,入泮礼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四个环节。  《礼记》中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让学生明白仪容整洁之重要性的“正衣冠”便是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个内容:新生在入学时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
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后,想改变太后在汉朝时的名号、更换她的玺印和绶带,可他担心此举会激怒太后,所以一直不敢向太后提出。有一个叫王谏的人,是王莽的远亲,特别善于奉承、拍马,他一直想巴结王莽,但苦于没有机会。后来通过王莽的言行,他揣摩到了王莽的心理,就立即上书说:“上天废除汉朝而建立新朝,太皇太后不应该再称尊号,应当随着汉朝一起废除,以顺应天意。”王莽看到王谏的这份奏报后,就乘车来到太后宫,把这份奏书的
丁公是项羽手下的将领,他还是季布的舅舅。刘邦彭城大败之时,丁公奉命追击,越追越近,眼看刘邦就要走投无路,便回头对丁公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两贤岂相厄哉!”好汉何苦为难好汉?丁公一听,居然在两军厮杀的战场上,止步不追了。他当即领兵撤还,等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为什么刘邦一句话丁公就放人?这是刘邦的江湖阅历的本能反应。江湖上常讲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家多堵墙。刘邦被逼到绝路,只能赌丁公也许认同江湖规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的罪名是“谋不轨”,并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一事件历来被视为明代加强君权专制的标志。胡惟庸案  在朱元璋反元起义,进而统一天下的进程中,胡惟庸一直是个小角色,当过县令,当过通判,好不容易在明朝建立后升任正三品的太常卿,但只负责礼仪祭祀,纯粹是个清水衙门的无权官僚。不知道朱元璋看中了胡惟庸哪一点,亲自点名,于洪武三年把他调入中书省—— 明
欧洲较早一本介绍明代繁华的图书,当属克鲁士的 《中国志》。这位学者曾在嘉靖年间游历东南广州等地,记录下了明朝悠闲的城乡生活与繁华的商业,引得多少冒险家心驰神往。不过书中另一些真实记录,也叫国人尴尬:明代的造假风。  以克鲁士的记载,当时的明朝农贸市场上,卖牲口的为了给牲口增加体重,上市时拼命给牲口喝水。特别是卖鸡时,更是简单粗暴,直接给鸡灌砂子—— 就为多卖几个钱。  同是嘉靖年间,明朝史料 《贤
贾府只有门前两座石狮子是干净的。这是冷二郎柳湘莲对宝玉说的。这种评价自然并非柳湘莲独创的,而是口口相传到了他的耳朵中,他性格耿直侠义,所以当着贾府尊贵的宝二爷也不回避,实话实说。别的人当着贾府的人恐怕多是奉承之语,什么世勋之家,诗礼之族呀,教育有方之类的,尽拣好听的说。而背后呢?则私下里传播贾府的龌龊事,少不了添油加醋演绎许多细节。  面对显赫的贾府,小老百姓当然不敢当面嘲笑他们的荒淫、腐朽,无可
晚唐诗人郑谷,有 《鹧鸪》 诗道:“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鹧鸪之啼酷似“行不得也哥哥”,郑谷 《鹧鸪》 诗借这种啼声含蓄地写出了迁客内心的愁苦,警绝而脍炙人口,所以他被称为“郑鹧鸪”。尽管郑谷诗歌不乏“格不甚高”“骨体太孱”的非议,薛雪却在 《一瓢诗话》 中说:“声调悲凉,吟来可念,岂特为
去年国庆节,位于广深高速上的虎门大桥的车流量达到了17.1万车次,突破了近年来的历史最高值,似乎印证了网友们“英雄难过虎门关”的笑谈。其实,就历史上而言,虎门大桥横跨的虎门炮台遗址,正是明清時代粤东海防的要塞。因虎门炮台规模宏大,看上去固若金汤,素有“金锁铜关”之称与“南海长城”之誉。从这个方面来说,“英雄难过虎门关”也算是一种历史的真实。  虎门炮台见证了林则徐销烟的历史壮举,也经历了因清政府腐
傅聪:“我离开《傅雷家书》已经很久了……”  傅聪先生的脾气坏是出了名的。音乐会上,哪怕是微弱的耳语声或拍照的“咔嚓”声,都会惹他不快。有时,他甚至会中断演奏以示抗议。不过,生活中的大师倒是慈眉善目,一派祥和。  倘使尝上几口家乡小菜,更是喜上眉梢,戏话连篇,活脱一个老小孩。每逢这时,我们便缠着他,哄他翻出些陈年旧闻。  记得有一次约傅先生往“雍福会”聚餐。那里原是英国领事馆旧址,屋内陈设一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