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回放】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B. ①割鸡焉用牛刀?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 ①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
②沈约高其志节,累书要之。
D. ①为蔬圃十数畦。
②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
【试题解释】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和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采用给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A项中两句话的“以”后面名词性词语作了“以”的宾语,与“以”一起作状语或补语,两个“以”是介词,但从语法意义上看第①句译作“把”,第②句译作“率领”,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C项两个“其”都是指示代词,第①句中的“其”是特指“华乐”中的一部分,译作“其中的”,第②句中的“其”是指代某人,译作“他的”。 D项两句话的“为”后面都带名词,词性均是动词,但从语法意义上看第①句译作“种植”,第②句译作“作为、用作”。B项“焉”都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哪里”“怎么”,故选B。
【考题寻源】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古汉语词汇的积累,以加深对古汉语中词义的理解和运用。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要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有时还要借助句位分析,来寻求文言词的应用规律,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句位分析法可以帮助考生避开虚词本身而从虚词前或后相对应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来比较判断其用法的异同。一般来说,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如“蟹六跪而二螯”和“剑阁峥嵘而崔嵬”中的“而”,“求人可使报秦者”和“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的“者”等。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的“于”,“鸾鸟凤凰,日以远兮”和“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中的“以”等。考生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或词类活用时,则需要灵活处理。
【误区剖析】
考生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有两方面的误区:一是审题不清,考生往往忽略了题目要求的“意义”或“用法”,没做到整体考虑;二是考生没有理解好虚词兼属连词、介词或副词时其意义和用法。例如下面这道题目: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 ①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 ①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要准确辨析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属连词、介词还是副词,主要取决于其句间位置。连词、介词或副词在句子中有其自己的位置。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多连接句子,可放在主语前边,亦可放在主语后谓语前边,它不作句子成分:关联副词一般只能用在谓语的前边,因其又具有修饰限制作用,作句子成分;介词必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形成介宾短语(介词后边的宾语有时可省去)作状语修饰谓语,可在谓语前边亦可后置。若连接的两个对象是主客关系,对象位置不能颠倒,是介词。若对象可调换,是并列关系的,则是连词。
该题A项中第①句“因”后补不出宾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论”,表动作行为的条件,译作“趁机”,是副词;第②句“因”后跟其名词性短语“人之力”构成宾短语,表示动作“敝”的方式,译为“通过”“由”,是介词。B项中第①句“乃”用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是动词;第②句“乃”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这、这才、就”等,是副词。C项中第①句“而”在时间上先后相承了“文成”和“声始息”两种情况,可译为“然后、就”,表顺承关系;第②句“而”用在两个动词连接起来的“小学”和“大遗”这两个词组之间的关系是反义并列关系,即是联合结构,可译为“然而、可是、却”,表转折关系。D项中两个“且”都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可译为“姑且、暂且”,故选D。
责任编校 彭琳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B. ①割鸡焉用牛刀?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 ①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
②沈约高其志节,累书要之。
D. ①为蔬圃十数畦。
②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
【试题解释】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和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采用给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A项中两句话的“以”后面名词性词语作了“以”的宾语,与“以”一起作状语或补语,两个“以”是介词,但从语法意义上看第①句译作“把”,第②句译作“率领”,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C项两个“其”都是指示代词,第①句中的“其”是特指“华乐”中的一部分,译作“其中的”,第②句中的“其”是指代某人,译作“他的”。 D项两句话的“为”后面都带名词,词性均是动词,但从语法意义上看第①句译作“种植”,第②句译作“作为、用作”。B项“焉”都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哪里”“怎么”,故选B。
【考题寻源】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古汉语词汇的积累,以加深对古汉语中词义的理解和运用。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要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有时还要借助句位分析,来寻求文言词的应用规律,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句位分析法可以帮助考生避开虚词本身而从虚词前或后相对应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来比较判断其用法的异同。一般来说,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如“蟹六跪而二螯”和“剑阁峥嵘而崔嵬”中的“而”,“求人可使报秦者”和“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的“者”等。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的“于”,“鸾鸟凤凰,日以远兮”和“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中的“以”等。考生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或词类活用时,则需要灵活处理。
【误区剖析】
考生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有两方面的误区:一是审题不清,考生往往忽略了题目要求的“意义”或“用法”,没做到整体考虑;二是考生没有理解好虚词兼属连词、介词或副词时其意义和用法。例如下面这道题目: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 ①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 ①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要准确辨析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属连词、介词还是副词,主要取决于其句间位置。连词、介词或副词在句子中有其自己的位置。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多连接句子,可放在主语前边,亦可放在主语后谓语前边,它不作句子成分:关联副词一般只能用在谓语的前边,因其又具有修饰限制作用,作句子成分;介词必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形成介宾短语(介词后边的宾语有时可省去)作状语修饰谓语,可在谓语前边亦可后置。若连接的两个对象是主客关系,对象位置不能颠倒,是介词。若对象可调换,是并列关系的,则是连词。
该题A项中第①句“因”后补不出宾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论”,表动作行为的条件,译作“趁机”,是副词;第②句“因”后跟其名词性短语“人之力”构成宾短语,表示动作“敝”的方式,译为“通过”“由”,是介词。B项中第①句“乃”用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是动词;第②句“乃”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这、这才、就”等,是副词。C项中第①句“而”在时间上先后相承了“文成”和“声始息”两种情况,可译为“然后、就”,表顺承关系;第②句“而”用在两个动词连接起来的“小学”和“大遗”这两个词组之间的关系是反义并列关系,即是联合结构,可译为“然而、可是、却”,表转折关系。D项中两个“且”都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可译为“姑且、暂且”,故选D。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