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的《管家》

来源 :小说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234449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喜爱往往是翻译的起点。身为译者,有时是先有了自己心仪的对象,然后向出版社推荐并争取到翻译的机会,有时是从收到的翻译委托中发现与自己投契的作品从而接下任务,而翻译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可说是一次不期而遇。
  2005年,玛丽莲·罗宾逊凭《基列家书》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相关的新闻报道无一不提到,这是罗宾逊的第二部小说作品,与她的上一部,即她的小说处女作《管家》相隔超过二十年,换言之,从1981年到2004年,在长长的二十余载中,罗宾逊这位作家只创作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小说均非同凡响,《基列家书》连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而初试啼声的《管家》也曾入围普利策奖,并荣获笔会/海明威奖的肯定,被誉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之作。年轻一代的作家,如大卫·范恩,在谈到他小说中的自然风景写作时,将《管家》列为影响他的作品之一。
  这种惜墨如金、追求完美的写作态度极大地勾起了我的兴趣,在因普利策奖而首次听说玛丽莲·罗宾逊的大名后,我便开始阅读她的作品,不过读的第一本书不是当时热门的获奖作《基列家书》,而是《管家》,因为《管家》的故事更吸引我。
  《管家》讲述一对孤儿姐妹露丝和露西尔,父亲不知所踪,母亲自杀身亡,起先她们与外祖母住在一起,老人去世后,两位姨婆接下了抚养的责任,但负担不起,只好将这对姐妹托付给她们的阿姨西尔维。西尔维是一个行为古怪、性格乖僻的流浪女子,她对如何管家一无所知,把家当作一个收集无用之物的场所,厨房和起居室里堆满了废弃的罐头、过期的报纸和杂志。她若即若离的生活态度影响了两姐妹,果断、坚决的露西尔选择离家,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而优柔、善感的露丝,最后跟随西尔维,烧毁了自家的房子,开始漂泊浪迹的生活。
  罗宾逊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英语文学系,《管家》的创作始于她写博士论文期间,由于专业原因,当时的她阅读了大量十九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其中小说人物清一色为男性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触动了罗宾逊,让她想写一部与此相对、只有女性角色的小说。书里描写的大量自然风景乃是源自罗宾逊的故乡爱达荷州,她在多年后的采访中说,创作《管家》时,她把那当作是写给自己的母亲和哥哥看的,“它太私人化,不可能会被出版”,后来是她的朋友John Clayton把《管家》的书稿转给自己的经纪人,这位经纪人在读过以后决定代理,并很快将之卖给了美国知名的文学出版社FSG(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玛丽莲·罗宾逊的文笔具有一种令人屏息的美,正如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沃所形容的:“我由衷地认为,阅读罗宾逊的文字使我的呼吸和心跳减慢,把我带入深沉专注的冥想中。”在《管家》里,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虚构的指骨镇边上的湖,是很多故事情节发生的核心场所,而罗宾逊的叙述也似水一般涓涓流淌,尤其在描写现实与幻想的交织时,飘忽的思绪,如蒸腾的水汽、缭绕的氤氲,弥漫扩散。露丝和露西尔两姐妹的生活像水一样不定型,一切悬而未决,未决她们的母亲是怎么死的,是自杀,抑或意外?未决她们的父亲是谁,未决照顾她们的姨妈西尔维是个怎样的人,会不会有一天突然离去?未决她们的人生将往哪里走,甚至连她们的过去也充满了未知和悬念。这种不确定赋予故事一种不真实感,令人觉得恍惚,直到冰冷的现实介入。当西尔维因照料失责而面临法庭聆讯,由她和露丝、露西尔姐妹组成的这个特别的家将被拆散时,那仿佛一个气泡的破碎,显示出某种残酷的幻灭。这种看似隽永清逸如梦、实则隐含浓重的悲冷与悯惜的手法,让我联想起中文小说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初阅读《管家》时,我还没走入翻译这一行。后来我一边翻译别的小说,一边继续阅读玛丽莲·罗宾逊的新作。继《基列家书》后,罗宾逊在小说方面的创作,虽不算高产,但变得丰硕起来,分别在2008年和2014年出版了《家园》(Home)和《萊拉》(Lila),这两部小说与《基列家书》一样,都以虚构的小镇基列为背景,连人物之间也互有联系,因而常被统称为“基列系列”。早在2007年,《基列家书》获得普利策奖后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便翻译出版了这本书,三年后,《家园》的中文版也问世了。自从事翻译以来,我间或向熟识的编辑推荐过一些作家作品,但似乎从未想到《管家》,也许因为我潜意识里太清楚,在获奖作品和畅销书占主导的翻译文学市场,一本三十多年前的处女作,缺乏足够的被引进的说服力。所以可以想象,几年前当收到一封编辑来信,询问是否有兴趣翻译一本名叫《管家》的书时,我那一刻的惊与喜。
  无论写作还是访谈,罗宾逊都以精粹缜密的措辞著称,即使在接受采访时,她慢悠悠讲出的每一句话也字字珠玑,凝聚了深厚的思考力量和无限令人回味的余地,比如一句简单的“美是人类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小说《管家》的语言风格大致也是如此,没有生僻的用词,句式结构也不复杂,但如何在译文中再现那种徐缓悠远的节奏和意蕴,是对翻译的一个挑战。周克希先生在谈翻译时讲过,翻译要做到准确传神,基于的是对原文透彻的理解,这格外于人心有戚戚。让自己走进小说的故事,走进小说人物的世界,虽然做不到像傅雷先生那样必须把原作精读四五遍后才动手,但至少在将每一句话从英语转写成汉语的过程中,确保自己明了那句原文讲的是什么,译成中文后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很多时候,所谓的文采在这个投入和追求精准的过程中自然生成。
  翻译《管家》斟酌最多的大概是书名,“housekeeping”是英语里一个非常普遍常用的组合词,基本释义为“料理家务”,可以对应中文里的“持家”“当家”“管家”等。但显然,小说讲的绝非一个寻常的有关持家的故事,甚至恰恰相反,露丝和露西尔两姐妹的家不断处于瓦解中,母亲走了,外祖母走了,两位姨婆走了,最后来的姨妈西尔维给人的感觉,是随时会不告而别、不知去向。“keep”的本义是“保有”“保留”,可在小说里,这个家没有保住,反而散了。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小说、和一个朋友分享,朋友一听书名,问我是不是一本家政类的书,让我哭笑不得。因此在确定这本小说的中文书名时,我曾经考虑能否找一个更巧妙、优雅的词或短语,涵盖上述复杂的多义性,但最后仍选择了朴素的“管家”,理由是,既然“housekeeping”在英语里本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词,那么没必要在转换成中文时加以润饰,或作过度的诠释,把对小说的一切解读留给读者,即便可能会闹出把它归于实用类图书的笑话,亦不妨视为一则令人莞尔的插曲。
其他文献
中学毕业三十年聚会,和去国多年的同学说起槐花巷,我们住了十八年的地方,往事历历,一整条弄堂回到眼前,细细看去,已经桑田沧海。  槐花巷的基本构成是工人阶级和职员家庭,夏天的时候,整条弄堂的小孩都穿着同款塑料凉鞋飞进飞出,因为一号大眼睛全家都在拖鞋厂工作,槐花巷孩子穿的都是他們家单位发的或偷的次品拖鞋。大眼睛的姐姐据说生活作风有问题,不过穿了他们家给的鞋子,背后议论他姐姐的时候语气就不一样。用我外婆
肖斯塔科维奇当然是一个幽默的人。在他与少数几个挚友之一、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大众文化部主任伊·达·格林克曼的近三百封书信中,透过信封上常常带有的“已经通过军事检查”的字样,读者依然能感受到它们传递出的谨慎、苦涩却也通达的幽默。在这些简洁但亲切、敏感又克制的信件里,肖斯塔科维奇说得最多的,除了他的音乐,就是他的身体。他似乎一直被病痛所缠绕,一直被死亡所追赶,但他谈起来,却让人忍不住莞尔:  [这些医生]
清代著名学者袁枚《随园诗话》“江阴城之烈女”条记载说:“本朝开国时,江阴城最后降。有女子为兵卒所得,绐之曰:‘吾渴甚!幸取饮,可乎?’兵怜而许之。遂赴江死。时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啮指血题诗云:‘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袁枚著,王英志批注《随园诗话》卷一,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两句诗虽短,但是留给文学史深远的影响。这是一次令汉人蒙羞的改朝换代,入关的清军所向披靡,摧枯拉朽,早
拙著《明代民歌研究》第十二章《明代民歌文献辑要》,开头是这样表述的:  除了冯梦龙的《山歌》《挂枝儿》(《夹竹桃》是拟民歌作品)外,集中收录民歌作品的专门的集子,在明代少有见到。明代民歌更多地是以“寄生”于各种戏曲选集的形式,被无意识地保存下来。所谓“寄生”,是指在戏曲选集刻本中,刊刻者将版面分成上、下两栏或上、中、下三栏,其中一栏(多是中栏或上栏)辑录时调小曲或其他体裁的作品如灯谜、歇后语等,用
有人要来了。于嬛对着镜子说。镜子里也有一个于嬛。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把这面镜子折叠,折叠,再折疊,里面会有多少个于嬛呢?多少个于嬛,都会对着镜子说同样一句话。于嬛可算明白了,来的人不止一个,而且全都是自己。  毕业以后,于嬛一直待在南京。这里挺好,人,灯,车。饿了,地铁站能管饱。无聊了,有新百、德基、金鹰。寂寞了,还有个说话的人。于嬛不知道,要不要称他为“男朋友”。他叫孙成,在浦口工作,是一家生
10月1日  世界上最糟糕恐怖的关系,莫过于一个重度自恋认为自己从头发丝到脚趾头每个细胞都充满创造力且顽固不化的编剧与一个谦逊但坚持自己创作理念的导演之间的关系了。  真是少见如此自负的编剧,你甚至无法让他觉察到自己的自负。“一个字都不能改”?!时至今日,我很难想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活着的编剧做到了一整个剧本当中一个词都无须再斟酌、一个字都没有更改余地的程度。  这让我想起了我还在学院上学时戏文系的
一  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承载体之一,“唐宋词”文本形成过程中的“撰制”与最终呈现出的“体式”,都是独特的。这在宋代,就已经明确地说“词”是“倚声而制”。“倚声”,自《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来。“声依永”,是指用乐器的“声”来配合人的“歌”,而宋人已经认为歌词是“永依声”,即先有曲子,后填词。“词”,就是依据唐宋时代的音乐所填制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辞。那么,所谓“倚
我敲门。开门的是个男人,只有男的才会这么快开门。我说,您要寄快递?他说,是啊,是啊,您快进来吧,您请坐。我进去,但没有坐下,只是站在门口。快递员上门收快递,是不费事的,没必要坐下等,从未有人像他这般客气。我问,您要寄什么东西?他说,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您先坐下,喝杯水。他指指沙发,走到饮水机前倒水。他端一杯水回来,放在茶几上,见我还没坐,用力做出请的姿势。我只好走到沙发前,一屁股坐下去,很舒服。我
目前,我国南方稻区推广的水稻栽植方式主要有划厢等行距栽植、宽行窄距栽植、宽窄行栽植和“立体三围”强化栽植四种。水稻超高产栽培需要特定的密度和较高的肥水管理条件,而传统的水稻栽植方式已经不适应超高产栽培的要求。  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是利用水稻宽窄行栽植和水稻“立体三围”栽培的增产原理,充分利用了水稻宽窄行依靠“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增产的机理、水稻“立体三围”栽培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的增产原理,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世上的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得名于《圣经新约》。《约翰福音》中第9章“医好生来瞎眼的”一节,耶稣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他:“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耶稣说了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