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等等来衡量、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其实,这都是积累的结果。一提到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一定会阻碍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对丰富语言、培养语感、深化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奠基性的作用。那么,怎样积累呢?
一、在生活中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熹也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人常用它来比喻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吸收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好作品来。生活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根据同学们的阅历、生活范围,可侧重从以下几方法进行积累:
1.家庭。包括家庭成员间发生的事情,家庭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等。
2.学校。包括师生间发生的事情,各年级和年龄段有关学习、友谊、交往及成长等事情,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事情及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等。
3.社会。包括社会上的各种人和事,各种场景中人的活动,各方面的风尚。
4.视听。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积累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讨论会、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学习常常“功夫在课外”。
二、在活动中积累
(一) 讲话活动
初一新生来刚入学,他们既想了解他们的新学校、新老师,更希望能尽快认识他们的新同学。因此,刚进校的那一两周,我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习时间,老师先作自我介绍,是小学同学的就互相介绍,否则就自我介绍。这是他们来新学校的第一次亮相,都想来个“开门红”,给同学,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很多同学对此非常热心,认真功夫不亚于一次考试。
继之,开展了讲故事,讲成语典故,讲笑话,介绍你的家庭,介绍你的朋友等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讲话总觉得难以张口,尽管提前准备得很充分,临阵也会面红耳赤,语无伦次。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学们的心理障碍慢慢消除了,口头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了。由此可见,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
(二)办小报活动
学了《唐诗宋词中的物候》,就让同学们以“唐诗宋词看物候”为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办一期小报。结合德育“感恩”教育活动月,办一期以“孝心”为主题的小报。“科技学农”之后办一期“别样的生活别样的情”报展……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团结协作,有的手抄,有的电脑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展示了积累的丰富。评比之后,举办优秀作品展,资源共享,更激起了大家积累的热情。
(三)演讲活动
从初一开始,每天中午都安排两个同学进行三分钟的演讲,按座位的顺序轮流,演讲的内容先是成语故事然后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最后自定。可以对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一个学生在演讲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准备:查找资料,整理成文,熟读成诵。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演讲者讲完后,还要请同学对演讲者的表现和演讲的内容进行点评并作记载,一周一次总评,选出“一周演讲之星”。在演讲和点评的交流中,花费很短的时间让全班同学积累到大量的信息。不仅一人有收获,全班同学都有收获。
通过以上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健康发展,真正使语文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都与有意识地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有针对性地阅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会得到相应提高。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尤其有利于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有利于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四、在摘抄背诵中积累
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他们不是神童,他们的才华来自于他们读书的诀窍,这就是读熟背出。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论语》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精美散文……浩瀚的文学海洋,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背诵课内的古诗文,还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篇美文,并抄写在积累本上,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这样摘抄且利用早自习时间默写巩固,就把把诵读积累落实到实处。通过熟读背诵让学生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抄写中,诗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背诵者的赞同、感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受到感染和陶冶。靠背诵加深理解、帮助运用,虽原始但很有效,它是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比如学《论语》,背《论语》,即使具体的话忘了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把一种精神留下来。因为语言感觉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学生在背诵中了解到诗歌和文言文的旋律,从小知道什么是最优美的中文。这种背诵是学生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五、在运用中积累
把自己积累的知识、思想、认识等运用到写作中去,可以得到更深刻的积累,从而达到积累的最终目的——应用;而应用反过来又促进积累达到更高的层次。譬如,有的同学在做文中写到:“我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很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吟诵这催人泪下的诗句,谁不为风烛残年的母亲翘首盼归的身影而动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吟咏这意境开阔的诗句,谁不为诗人笔下真淳澄明的秋景而喝彩?……”这种在应用中的积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学生灵魂的参与的积累,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譬如,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写日记,我们仿佛把逝去的一个个日子放进了保险柜,哪天需要,打开这保险柜,这些日子就会重现眼前。那么很久年前的细节,也比较容易在记忆中唤醒。而且日记的内容广泛,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愁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换言之,日记就是用自己满意的方式写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这样的积累既充实又充满趣味,效果很好。
总之,“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若从积累的角度来化而用之,则是“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这就是语文学习“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累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俗话说“一夜吃不成胖子”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只要有“铁杆磨成针”的恒心和韧劲,总会换来“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一、在生活中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熹也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人常用它来比喻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吸收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好作品来。生活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根据同学们的阅历、生活范围,可侧重从以下几方法进行积累:
1.家庭。包括家庭成员间发生的事情,家庭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等。
2.学校。包括师生间发生的事情,各年级和年龄段有关学习、友谊、交往及成长等事情,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事情及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等。
3.社会。包括社会上的各种人和事,各种场景中人的活动,各方面的风尚。
4.视听。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积累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讨论会、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学习常常“功夫在课外”。
二、在活动中积累
(一) 讲话活动
初一新生来刚入学,他们既想了解他们的新学校、新老师,更希望能尽快认识他们的新同学。因此,刚进校的那一两周,我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习时间,老师先作自我介绍,是小学同学的就互相介绍,否则就自我介绍。这是他们来新学校的第一次亮相,都想来个“开门红”,给同学,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很多同学对此非常热心,认真功夫不亚于一次考试。
继之,开展了讲故事,讲成语典故,讲笑话,介绍你的家庭,介绍你的朋友等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讲话总觉得难以张口,尽管提前准备得很充分,临阵也会面红耳赤,语无伦次。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学们的心理障碍慢慢消除了,口头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了。由此可见,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
(二)办小报活动
学了《唐诗宋词中的物候》,就让同学们以“唐诗宋词看物候”为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办一期小报。结合德育“感恩”教育活动月,办一期以“孝心”为主题的小报。“科技学农”之后办一期“别样的生活别样的情”报展……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团结协作,有的手抄,有的电脑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展示了积累的丰富。评比之后,举办优秀作品展,资源共享,更激起了大家积累的热情。
(三)演讲活动
从初一开始,每天中午都安排两个同学进行三分钟的演讲,按座位的顺序轮流,演讲的内容先是成语故事然后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最后自定。可以对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一个学生在演讲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准备:查找资料,整理成文,熟读成诵。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演讲者讲完后,还要请同学对演讲者的表现和演讲的内容进行点评并作记载,一周一次总评,选出“一周演讲之星”。在演讲和点评的交流中,花费很短的时间让全班同学积累到大量的信息。不仅一人有收获,全班同学都有收获。
通过以上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健康发展,真正使语文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都与有意识地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有针对性地阅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会得到相应提高。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尤其有利于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有利于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四、在摘抄背诵中积累
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他们不是神童,他们的才华来自于他们读书的诀窍,这就是读熟背出。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论语》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精美散文……浩瀚的文学海洋,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背诵课内的古诗文,还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篇美文,并抄写在积累本上,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这样摘抄且利用早自习时间默写巩固,就把把诵读积累落实到实处。通过熟读背诵让学生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抄写中,诗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背诵者的赞同、感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受到感染和陶冶。靠背诵加深理解、帮助运用,虽原始但很有效,它是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比如学《论语》,背《论语》,即使具体的话忘了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把一种精神留下来。因为语言感觉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学生在背诵中了解到诗歌和文言文的旋律,从小知道什么是最优美的中文。这种背诵是学生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五、在运用中积累
把自己积累的知识、思想、认识等运用到写作中去,可以得到更深刻的积累,从而达到积累的最终目的——应用;而应用反过来又促进积累达到更高的层次。譬如,有的同学在做文中写到:“我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很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吟诵这催人泪下的诗句,谁不为风烛残年的母亲翘首盼归的身影而动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吟咏这意境开阔的诗句,谁不为诗人笔下真淳澄明的秋景而喝彩?……”这种在应用中的积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学生灵魂的参与的积累,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譬如,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写日记,我们仿佛把逝去的一个个日子放进了保险柜,哪天需要,打开这保险柜,这些日子就会重现眼前。那么很久年前的细节,也比较容易在记忆中唤醒。而且日记的内容广泛,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愁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换言之,日记就是用自己满意的方式写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这样的积累既充实又充满趣味,效果很好。
总之,“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若从积累的角度来化而用之,则是“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这就是语文学习“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累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俗话说“一夜吃不成胖子”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只要有“铁杆磨成针”的恒心和韧劲,总会换来“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