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插图/陈洪伟 多年前初访荷兰,是跟着旅游团,抵达阿姆斯特丹头一夜,就餐于一家中国餐厅。到底哪一家,这会儿想不起来,因为海外的中餐馆装潢实在都很像,无非是雕梁画栋、宫灯龙柱、金碧辉煌那一套,既华丽也俗艳。 餐厅的菜倒还有印象,不是因为好吃,而是菜肴虽摆了一整桌,鸡鸭鱼肉样样不缺,可是任凭是炒肉片也好,爆鸡丁也罢,味道却只得三种:一种浇了深色芡汁,酱油味,带点酸;另一种没加酱油亦无醋,也勾了濃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图/陈洪伟
多年前初访荷兰,是跟着旅游团,抵达阿姆斯特丹头一夜,就餐于一家中国餐厅。到底哪一家,这会儿想不起来,因为海外的中餐馆装潢实在都很像,无非是雕梁画栋、宫灯龙柱、金碧辉煌那一套,既华丽也俗艳。
餐厅的菜倒还有印象,不是因为好吃,而是菜肴虽摆了一整桌,鸡鸭鱼肉样样不缺,可是任凭是炒肉片也好,爆鸡丁也罢,味道却只得三种:一种浇了深色芡汁,酱油味,带点酸;另一种没加酱油亦无醋,也勾了濃芡,汁是白的;第三种则是西红柿酱糖醋汁,厚厚一层淋在炒蛋上,糊糊的,还没入口就觉得腻。我当时猜想,厨房里兴许就只有这三种酱,事前调好,不管炉上烧的是什么,一律区分三大类,起锅淋上酱汁一拌便是,省时省力。
事隔数年,我再来荷兰,代表参与制作的台湾电影到鹿特丹参加电影节。有天没事,有位常来电影节的台湾影人约我到阿姆斯特丹逛逛,晚上就在唐人街附近小馆吃中国菜。上一回惨痛的经验让我原本打算婉拒邀约,转念一想,这位朋友一向挑嘴,找到的馆子应该不差,于是抱着既好奇又有点忐忑的心情去吃那一顿。
结果,朋友不愧是吃遍四方的老饕,那一顿饭菜虽谈不上水平超群,但口味着实地道,菜式很像香港的茶餐厅,原来店老板是香港移民,在香港时就做餐饮这行。
后来,我搬到荷兰,因为丈夫是洋人,平时多半吃洋餐,可兴致一来,两人也会四处品尝中国菜。这才发觉,原来荷兰的中国餐馆分为三派,分别供应正宗中国菜(以粤菜为主)、印度尼西亚式唐餐和不中不西的苏利南式中国菜。如今回想起来,我头一次去的应该是印度尼西亚式唐餐馆,导演朋友带去的那家则是广东馆子。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鹿特丹曾拥有欧洲最大的华侨社群。原来在1911年,由于荷兰大罢工,荷兰从广东一带引进不少中国劳工。这些华工既肯干粗活,薪资又拿得少,很受雇主欢迎,加上当时鹿特丹港口运输业发达,华人极易找到工作,因此越来越多华工从中国来到荷兰,华侨社会也逐渐成形,专做华工生意的鸦片馆、赌场、妓院等声色场所应运而生,照顾基本口腹之欲的餐馆当然更不少。这些馆子多是广东口味,只不过顾客到底是劳动大众,菜式但求实惠,谈不上精致。
二战后,印度尼西亚独立,大量印度尼西亚华人移民荷兰,新侨的口味和老侨不尽相同,已混杂印度尼西亚风味,于是印度尼西亚式的唐餐馆蔚为新风潮,菜单上除了咕噜肉、炒蛋浇西红柿酱汁(菜名挺美,叫“芙蓉蟹”─虽然里头多半没蟹肉)等所谓中国菜外,也有印度尼西亚炒饭、烤肉串佐香料酱等印度尼西亚菜。这类唐餐馆遍及全荷兰,至今仍占荷兰中餐馆的大宗,是荷兰大众最熟悉的“中国菜”。
第三拨华人来自南美小国苏利南,他们的祖先大多是19世纪晚期从中国穷困地区或印度尼西亚受雇至当地农园的华工,以台山人居多。苏里南在1975年脱离荷兰独立,不少华工后代移居荷兰,当中不少人开起以外卖为主的小馆,供应融合了印度菜、非洲菜、爪哇菜和中国菜多种风味的苏里南式中国菜,最典型的菜式是“苏里南三明治”—椭圆形餐包夹叉烧肉、甜酸鸡等,再上加印度尼西亚泡菜和辣椒酱,不中不西,吃惯面包的荷兰人却爱得很。
荷兰之所以有三派的中餐馆,有其历史缘由,而这百年来的演进史,不也可以反映华人在海外奋斗的历程?
韩良忆
住在欧洲的台湾美食旅游作家,著有《在欧洲,逛市集》。
其他文献
唐宋以来,均设有妓乐,分宫妓、官妓、营妓、家妓,分别服务于宫廷、官府、军队和私人家庭,明朝至宣德帝时,依然保留着。此处所谓妓,是指在乐籍的乐妓,不是卖淫的,其功能主要是表演歌舞、奏乐,类似文工团的功能。 大宋的死敌金国,也有官妓—金国的大法官、御史大夫合住,有一次出差路过宿州,当地官员牙虎忽招待合住,让歌妓侑酒伺候,晚上还让这个妓女陪大法官睡觉。大法官通常嫖妓,都不花钱,自然有人埋单,或是嫖霸王
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和目标就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成绩显而易见,但是毛病也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挤,效率越来越低下,生活成本越来越高,逃离城市成为一些先知先觉的一种别样选择。 各种城市病开始发作,已经从“路堵天天有”转变成“处处堵”。尽管GDP年年上升,房价更是一路飙涨,收入跑不过房价涨幅,生活质量自然下降,作为普通百姓,心情能好才怪?还谈幸福感?这些则属于心堵。 林林总总,各种中国现代
漫长的前戏 在央视2套财经频道播出的“剑南春”广告,好好地把《权力的游戏》的开场片头给山寨了一把。原作中的君临城、临冬城等都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唐朝的“贞观十道”。 中国是一个盛产山寨的国家,也曾拍摄了很多的宫廷剧,但无论在制作上还是在情节创作上,都鲜有达到《权力的游戏》这样的高度。 对于非小说迷来说,第一季的《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是容易让人打起退堂鼓的。因为为了铺陈剧集庞大的背景,而不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无疑是今年夏天最热门的电影。这部情节简单,讲述一群大学生悲欢往事的影片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气息,与银幕上那些关于青春、友谊、爱情、理想、无奈的情节一同出现的,是黑暗中的观众席里不时传出的阵阵欢笑、唏嘘和抽泣声。 环顾四周,会蓦然发现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氛围。就业、买房、结婚、生子、升迁……在永不停歇的人生战场中,永远压力山大。而每个平日里忙忙碌碌的人心里,怀念往昔校园青涩而浪
从厦门PX项目停建之后,民众发现,原来自己的声音是有力量的。当然,发出这样的声音,需要身体力行,散步的民众确实具有强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于一种理直气壮,一种绝望,因为自己要求的并不多,只需要一个可以安全生活的城市而已。 之后有了很多其他城市的类似行动,广州反对垃圾焚烧,宁波反对造纸厂项目,什邡反化工项目,上海松江民众反对蓄电池厂的上马,而这些被称为“邻避运动”的场景,不久前的成都与昆明,绝对不
全名:卡拉·布吕尼·萨科齐 出生年月:1967年12月23日 学历:19岁辍学 布吕尼·萨科齐于1967年出生在意大利的艺术世家。父亲是富有的歌剧作曲家兼剧院老板,母亲是钢琴家,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布吕尼9岁便开始学弹吉他。虽然父母有意将她培养成钢琴家,但她却爱上了摇滚乐和爵士乐。 凭借高挑身材和迷人脸庞,布吕尼19岁退学,开始在T型台上大放异彩,上世纪90年代曾是圣罗兰、迪奥、范思哲等
工人在为红帆节做准备。红帆节是圣彼得堡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六月举行,用以庆祝中学生毕业,这个著名的节日用在壮观的烟火和无数场音乐会上的开销高达数百万美元,近年来,很多人指责红帆节存在任人唯亲和滥用公款的问题。 只要到莫斯科、圣彼得堡,或是在卡累利阿和乌拉尔山区的那些小镇上走一走,就能看到属于俄罗斯的景象:莫斯科刚建成的崭新人行道上不得不铺上钢板,以遮蔽瑕疵;作为学生生态学校的比齐岛被圣彼得堡精英
Vanea靠在渔船上休息。12岁的他辍学在Sfistofca村从事打鱼。三角洲的居民主要靠耕作和打鱼为生。 Sfistofca村里,头戴厚厚羊皮帽的男孩看着芦苇篱后面的世间。多瑙河三角洲是世界最大的芦苇区之一,砍伐芦苇是许多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男子骑着苏联时期的摩托车行驶在Mila 23村。 Sfistofca村,渔民Vanea在吃午饭。 苏里那,新娘在亲友的注视下梳妆。 Letea村
@浮生若有双廊梦:太阳是个金色的烧饼,你的肩膀长出了翅膀,天上有个月,地下一个亮,你的小秘密我全知道。我想和你一起玩,我也不想长大,但是大人们都傻傻地长大,忘记了所有的小秘密,比孩子还傻的大人,蹲下身,眯眯笑,你想知道金烧饼是什么馅儿的吗?(博主为大理精品小酒店老板娘) @游回古早故乡的鱼:面对这复杂、无情、冷漠、危险又有些温暖、简单、矛盾的世界,作为父亲我不知道能不能教好你去面对它。在你的
按媒体报道,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被发行方中影和华夏公司因为“技术原因”暂停上映,从性质上看,纯粹是个企业行为,观众作为消费者获得退票赔偿即可,就法理而言,整件事并没什么出格之处。但大众舆论特别是网友们却对此事不依不饶,国内外许多媒体都有跟进报道,微博上也群情激愤—说《被解救的姜戈》的这次暂停上映已经酿成了大众舆论场里的“姜戈事件”,并不为过。 根本上说,绝大多数网友都不相信“技术原因”这么敷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