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13日,宜春火车站热闹非凡,宜春市第七小学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特奥运动员余婷和钟校英载誉归来。她们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羽毛球比赛中,奋力拼搏,获得了二银三铜的好成绩,为学校增了光!此时,这两个残疾孩子脸上笑开了花,心里乐开了花。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她们的成功诠释了冰心老人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
宜春七小与宜春市袁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学校有78名残疾学生。
“‘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是我们的办学追求,‘爱是最好的教育’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刚过而立之年的彭琅校长,是一位有思想、有追求的校长,他这样向记者道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把特教学生分在聋哑和培智两大类别的教学班,成立了手工制作、缝纫、钩编、三算、书法、美术、文艺等兴趣小组,组建了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和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实施个别化教学和分类教学,发挥艺体教学优势,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素质。
该校特教学生中智障孩子居多。要让这些“铁树”开花,还真不容易。从特教班开办起就在这里任教的彭连芳老师说:“这些学生入校时真可以说‘傻’到了家。握扫把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要老师反复教。你今天教会了他们,可他们明天就忘记了,又得从头再来,重复又重复。”彭琅校长介绍说,语训教师为了让学生说话,让学生抚摸着自己的喉咙感受震动,一遍又一遍,嗓子嘶哑了,喝口水继续教,当孩子发出颤抖的模糊的“妈妈”时,老师们高兴得热泪盈眶。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宜春七小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五年级学生刘波非常喜欢画画,但接受能力慢,看到别人能画出漂亮的图画,他急得直哭。彭平珍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手把手地教她,从画直线、曲线、基本几何图形、组图着色到抓住事实与现象创作作品,耐心细致地教。现在小刘波已是“丹青高手”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点对从事特教事业的教师很重要。”彭琅校长认为,是“爱”让这些残疾孩子开出了智慧的花朵。而学校的很多老师告诉记者:“彭琅校长就是‘爱’的表率,他身体力行,对学生倾注了一片浓浓的爱。”难怪社会各界评价说,宜春七小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都特别有爱心、有耐心,还特细心。
老师们为孩子们拆洗被褥,洗去衣服上的污物;遇到寒冷天气,教师们纷纷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来给学生穿上;学生病了老师守在床边,端水送药,还不时测量体温,直到学生康复才能放下那颗悬着的心。自从有了住校的学生后,全体教职工就担当起了义务监护的重任,与学生同吃同住,夜里给孩子们盖好被子;中午陪孩子吃饭、看电视、做游戏。特别是弱智班的学生,有时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老师们从不嫌弃,帮他们换洗脏衣裤。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助残日”和传统佳节,孩子们不能回家,老师们就自发地为孩子们买来礼物和水果糕点,和他们一起庆祝节日。
彭连芳老师是从普教转过来的。面对她的是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有的学生鼻涕口水一大把,还有的学生根本坐不住,不听使唤,教室里气味更是难闻……但她对学校的安排没有一句怨言,自接受任务以来,一干就是六年。她一直担任弱智班的班主任。她有一本记事本,将班上学生的联络方式、学生个性特点、班上大大小小的事都一一记下。孩子们大多数中午在校用餐,不管是不是她值班,她都要帮着孩子们打好饭,叮嘱好了孩子们以后才肯离去。
有一位男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彭连芳老师总是每天帮他整理床铺,定期给他洗被子。该生连洗澡都不会,可是身为女教师的她,又不便帮他,于是她就隔着浴室手把手地指导他学洗澡,这位学生终于能独立洗澡了。学校的老师们风趣地称这是“遥控洗澡”。
为迎战特奥会,2005年学校组建由20名学生组成的体训队,余婷和钟校英两人因体能出色,被校教务处主任、羽毛球教练彭珍平老师选中。为带好体训队,不负全校师生的重托,彭珍平老师每天早上六点钟要赶到操场,对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先是跑800米变速:200米快,200米慢;或直道快,弯道慢。然后训练负重半蹲提踵20次,负重跨步走50米,负重半蹲跳50次。还有跳绳练习60次:原地纵身跳、单足跳、蛙跳。最后训练跳台阶20级,挥球拍20下。整套体能训练需要2个多小时,而下午又要进行技术训练。每次训练过后,彭珍平老师都和学生一样大汗淋漓,可她总是笑呵呵地去做,她說带学生一起训练她很快乐。
在特教老师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贴满了学生制作的栩栩如生的剪纸、绘画作品。作品的内容有人物活动的,有动物肖像的,有景物、建筑物的,不一而足。在四个特教班教室里,都设有学生手工制作、绘画作品展示台。看着这些出自残疾孩子之手的精巧作品,记者惊叹这些聋哑学生的心灵手巧,迟开的花朵一样光彩夺目。
说到手工操作,黄琦峰副校长非常自豪:“手工制作是学校精心打造的一个特色教育项目。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加大绘画、手工制作兴趣活动小组的活动力度,确保训练的时间,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张丽、曾棋同学的手工作品获首届中国残疾学生美术大赛聋哑类小组三等奖。此外,张金香、袁翔宇、刘波等同学的作品先后在省、市比赛中获奖。”
这是爱创造的奇迹。所以,宜春七小大力营造“博爱”的文化氛围。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读书节、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读书笔记交流活动,让爱的旋律飘荡在校园的上空,让特教之花开得鲜艳夺目!
□责任编辑 谢爱林
E-mail:jxjyxal@163.com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她们的成功诠释了冰心老人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
宜春七小与宜春市袁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学校有78名残疾学生。
“‘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是我们的办学追求,‘爱是最好的教育’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刚过而立之年的彭琅校长,是一位有思想、有追求的校长,他这样向记者道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把特教学生分在聋哑和培智两大类别的教学班,成立了手工制作、缝纫、钩编、三算、书法、美术、文艺等兴趣小组,组建了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和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实施个别化教学和分类教学,发挥艺体教学优势,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素质。
该校特教学生中智障孩子居多。要让这些“铁树”开花,还真不容易。从特教班开办起就在这里任教的彭连芳老师说:“这些学生入校时真可以说‘傻’到了家。握扫把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要老师反复教。你今天教会了他们,可他们明天就忘记了,又得从头再来,重复又重复。”彭琅校长介绍说,语训教师为了让学生说话,让学生抚摸着自己的喉咙感受震动,一遍又一遍,嗓子嘶哑了,喝口水继续教,当孩子发出颤抖的模糊的“妈妈”时,老师们高兴得热泪盈眶。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宜春七小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五年级学生刘波非常喜欢画画,但接受能力慢,看到别人能画出漂亮的图画,他急得直哭。彭平珍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手把手地教她,从画直线、曲线、基本几何图形、组图着色到抓住事实与现象创作作品,耐心细致地教。现在小刘波已是“丹青高手”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点对从事特教事业的教师很重要。”彭琅校长认为,是“爱”让这些残疾孩子开出了智慧的花朵。而学校的很多老师告诉记者:“彭琅校长就是‘爱’的表率,他身体力行,对学生倾注了一片浓浓的爱。”难怪社会各界评价说,宜春七小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都特别有爱心、有耐心,还特细心。
老师们为孩子们拆洗被褥,洗去衣服上的污物;遇到寒冷天气,教师们纷纷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来给学生穿上;学生病了老师守在床边,端水送药,还不时测量体温,直到学生康复才能放下那颗悬着的心。自从有了住校的学生后,全体教职工就担当起了义务监护的重任,与学生同吃同住,夜里给孩子们盖好被子;中午陪孩子吃饭、看电视、做游戏。特别是弱智班的学生,有时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老师们从不嫌弃,帮他们换洗脏衣裤。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助残日”和传统佳节,孩子们不能回家,老师们就自发地为孩子们买来礼物和水果糕点,和他们一起庆祝节日。
彭连芳老师是从普教转过来的。面对她的是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有的学生鼻涕口水一大把,还有的学生根本坐不住,不听使唤,教室里气味更是难闻……但她对学校的安排没有一句怨言,自接受任务以来,一干就是六年。她一直担任弱智班的班主任。她有一本记事本,将班上学生的联络方式、学生个性特点、班上大大小小的事都一一记下。孩子们大多数中午在校用餐,不管是不是她值班,她都要帮着孩子们打好饭,叮嘱好了孩子们以后才肯离去。
有一位男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彭连芳老师总是每天帮他整理床铺,定期给他洗被子。该生连洗澡都不会,可是身为女教师的她,又不便帮他,于是她就隔着浴室手把手地指导他学洗澡,这位学生终于能独立洗澡了。学校的老师们风趣地称这是“遥控洗澡”。
为迎战特奥会,2005年学校组建由20名学生组成的体训队,余婷和钟校英两人因体能出色,被校教务处主任、羽毛球教练彭珍平老师选中。为带好体训队,不负全校师生的重托,彭珍平老师每天早上六点钟要赶到操场,对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先是跑800米变速:200米快,200米慢;或直道快,弯道慢。然后训练负重半蹲提踵20次,负重跨步走50米,负重半蹲跳50次。还有跳绳练习60次:原地纵身跳、单足跳、蛙跳。最后训练跳台阶20级,挥球拍20下。整套体能训练需要2个多小时,而下午又要进行技术训练。每次训练过后,彭珍平老师都和学生一样大汗淋漓,可她总是笑呵呵地去做,她說带学生一起训练她很快乐。
在特教老师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贴满了学生制作的栩栩如生的剪纸、绘画作品。作品的内容有人物活动的,有动物肖像的,有景物、建筑物的,不一而足。在四个特教班教室里,都设有学生手工制作、绘画作品展示台。看着这些出自残疾孩子之手的精巧作品,记者惊叹这些聋哑学生的心灵手巧,迟开的花朵一样光彩夺目。
说到手工操作,黄琦峰副校长非常自豪:“手工制作是学校精心打造的一个特色教育项目。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加大绘画、手工制作兴趣活动小组的活动力度,确保训练的时间,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张丽、曾棋同学的手工作品获首届中国残疾学生美术大赛聋哑类小组三等奖。此外,张金香、袁翔宇、刘波等同学的作品先后在省、市比赛中获奖。”
这是爱创造的奇迹。所以,宜春七小大力营造“博爱”的文化氛围。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读书节、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读书笔记交流活动,让爱的旋律飘荡在校园的上空,让特教之花开得鲜艳夺目!
□责任编辑 谢爱林
E-mail:jxjyxa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