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关心社会 关爱地球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832793x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于7月21至2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今年的主题是“从香港阅读世界-关心社会·关爱地球”,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510家参展商的书刊在书展期间进行了展销。据主办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介绍,为了推广阅读风气,今年举办了约270项文化活动,邀请了多位重量级作家参加,吸引了近92万人次进场,比去年微升2%。其中,将近1.3万名参观者是经特别通道进入展场,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内地、澳门、台湾。
  
  最受欢迎讲座
  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提到书展期间举行的两场讲座:内地著名作家韩寒举行的分享会,吸引了近1800人出席,其中有近一半的读者是专程从内地到香港;至于应邓永锵爵士邀请,专程从英国到香港主持公开论坛的三位著名作家Frederick Forsyth、Stephen Fry和Andrews Roberts,他们的讲座也有近1200人出席,不少读者在讲座后还当场选购了他们的作品。
  书展期间,贸发局还专门委托敖志方略(香港)有限公司进行现场访问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书籍种类依次为小说(54%)、文学(30%)、旅游(18%)、自我增值类(16%)、儿童读物(15%)等。
  
  推广阅读
  据介绍,与去年相比,今年书展购买文学书籍的参观者增加了7个百分点。周启良指出,这或许同今年书展加强文化活动的内容有关:90多位作者举办讲座,并举行签名售书,刺激了这类书籍的销路。
  去年,香港文化界就兴起了文学保护运动,呼吁建立香港文学馆。经过一年的努力,大家渐渐发现,香港文学生态有回暖的迹象。也许是这个世界太浮躁,需要一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与读者内心世界产生互动。其实不单单是香港,内地和台湾如今看文学书的人也慢慢在增多。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有些纯文学作品很好卖,说明了文学作品从一个固定且稳定的小圈子,慢慢扩大开来,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此外,今年有意购买英文或外文书的参观者也增加了13个百分点,周启良认为,英文书籍销量增幅明显,是与书展中“英语世界”展区扩大,以及多名极具份量的英语作家来香港主持讲座有关。
  绝大部分受访者也认为每年一度的香港书展,是适合一家大小参与的暑期盛事,而书展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香港的阅读风气,书展期间举行的推广活动,也应与此目标及定位相符。
  
  购书额增加
  随着经济好转,爱书人也开始愿意花钱购书了。据主办方介绍,今年书展的大额消费者增加了,两成受访者在书展上的消费金额达到了700元港币(下同)以上,比去年增长了9%。受访者整体平均消费金额为476元左右,比去年增加1.5个百分点。
  调查又指出,受访者全年购书额平均为2078元,比去年略高。值得注意的是,全年购书消费逾2000元以上的人数,上升了7个百分点。
  
  消费模式
  调查也发现,近半数受访者每月买书2次以上,也有近一半受访者至少每月到图书馆借书一次。受访者表示,最喜爱的购书地点依次是书店(92%)、书展(56%)、网上书店(17%)、书报摊(17%)以及超市和便利店(5%)。
  互联网(58%)已取代实体书店(49%),成为读者获取新书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电子书热潮
  香港书展今年新增了“电子书及数字出版”专区,再加上此期间iPad也在香港上市,热闹场面可想而知。调查显示,1/4的受访者已购买了电子阅读器,近四成受访者曾以不同载体体验电子阅读,包括手机、电子阅读器、iPad、PDA等。
  如今电子阅读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属“玩具”, 2010年,也被称为“全球电子书元年”。今年香港书展期间,也有不少活动是以电子书、数字出版为主题,邀请世界各地出版业知名人士进行交流探讨。
  据介绍,iPad登陆香港市场才两天就已经断货。不少书商也表示,书展期间,电子书的下载数量剧增。也许人们会认为,这无非是“饥饿营销”的推广手段,但是不管怎样,这也是电子阅读器深入民众生活的一个缩影。关于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对决,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出版界的讨论,从之前相信内容为王,无惧电子书,到今天传统出版商纷纷转型,数字出版已经开始成为出版业的必然选择。
其他文献
鉴于复杂地质条件下闸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中刚体极限平衡法算法的局限性,本文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将降强法与超载法引入闸坝的深层抗滑稳定分析中,验算闸坝抗滑稳定性
进入2工世纪以来,美国、欧洲航天局、日本、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和组织都纷纷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探月计划,有的甚至已经实施并大获成功。2003年9月27日,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了
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其赤道半径和自转周期与地球极其相近,而且环境条件与地球最为接近,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人类要飞出地球,进行远距离的太空飞行,除了到月球以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