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阿莱夫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阿莱夫》中的一个意象,关于阿莱夫是什么,众说纷纭,我们以为,阿莱夫成为“不可思议”的、无所不包的形象,其实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正如柏拉图《理想国》中无所不能的巧匠一样,一面镜子,即“创造”出一切。
关键词: 阿莱夫 镜子 映像
博尔赫斯的作品叙事风格奇异,充满象征意味与哲学色彩,《阿莱夫》作为博尔赫斯的一篇著名小说,含义隐秘,寓意曲折,错综复杂。亦真亦幻的阿莱夫形成了不亚于他另一短篇《交叉小径的花园》的又一迷宫,我们认为,阿莱夫实质上是博尔赫斯惯常的文学意象之一——镜子,作者一反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中谜底严禁出现在谜面的描述,在“阿莱夫”之谜中,屡次提及谜底,虚者实之,实者虚之,造成了虚实相生,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
一、阿莱夫是什么
《阿莱夫》是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出版于1949年的一部同名小说集。作者标为题目的阿莱夫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文中以比阿莱夫更神秘的答案给出了阐释:“有两个看法,我要加上:第一个,是关于阿莱夫的性质;另一个,是关于它的名称。阿莱夫,如大家所知,是神圣语言的第一个字母(编者:即希伯来文的第一个字母)。它被用到我这故事的圈子里来,并非偶然。对犹太秘教来说,这个字母代表恩·索夫,就是无限的纯粹的神,据说其形象是一个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表明下面的世界是镜子,是上面的世界的地图。对mengenlehre(编者:德文,意即数学中的数字集合论)来说,它是数字转化的标志,在其中,全部并不比部分来的大。”①P239
这是文中所说的阿莱夫,大家知道的阿莱夫,然而,作者尽管解释了阿莱夫,读者依然如坠雾里。为何用“阿莱夫”这个奇怪的词来摄领这篇小说?作者为何一改其它小说中曲折隐晦的叙事意象,故意将阿莱夫解释一番?先从小说中寻找答案。小说《阿莱夫》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关于“阿莱夫”的故事。
我(名字同样为博尔赫斯)一直钟爱的女人贝亚特里斯离婚后住在加拉伊街老家,1929年在病痛中去世后,我在每年4月30日她的生日那天都去探望她的父亲和她的表哥达纳里——一位我所鄙夷的诗人,达纳里经常在我面前朗读在我看来愚蠢不堪的诗作,甚至要求我请另一位名作家阿尔瓦罗为其诗集作序,令我烦不胜烦。一天,达纳里焦急万分地跑过来告诉我说加拉伊街老家的房子要被拆除。
“为了写完那首诗,这所房子是非有不可的,因为在它的地下室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阿莱夫。他还解释说,阿莱夫就是包含着一切的点的空间的一个点。”①P232——在行文近一半之后,通过达纳里的口,“阿莱夫”此时方才出场。我一个人在黑暗的地下室中,看到了包含着世界一切的阿莱夫,“我感到无限的崇敬,无限的凄凉”,因为它就是:“不可思议的宇宙。”后来,加拉伊街终被拆除,“阿莱夫”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半年后,达纳里的长诗获得了国家文学奖的二等奖,而我的作品《赌徒的纸牌》,竟然没有获得一张选票。
文中最神秘的描写是我看到的阿莱夫。“梯子的内部,靠近右边,我看见一个小小的明亮的圆球,发出几乎无法忍受的光。”“这个阿莱夫的直径仅仅只有两三厘米,然而宇宙的空间却在其中,一点也没有缩小它的体积。每一件事(譬如我们说:镜子里的月亮)都是无限数的事物,因为我清清楚楚地从宇宙所有的点看到了它。……我看到亚美利加洲的人群;看到了黑色金字塔中心的一个银丝蜘蛛网;……看到了就近不计其数的眼睛在细察着我,仿佛镜子里那样;看到了这个星球上所有的镜子,却没有一面镜子反映出我;……看到了阿尔克马尔一间房间里两面镜子间夹着一个地球,把它无穷无尽地反照出来;……看到了老虎、活塞、野牛、潮汐和军队;……看到了阿莱夫,从所有的点上看到的……”①P236-237。
谜一般的书写,谜一般的文字,谜一般的阿莱夫。小小的阿莱夫装下的是整个宇宙,无所不包,甚至一点也没有缩小万物的体积,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件物事?在描述阿莱夫的时候,我们似乎很清楚的知道,阿莱夫就是无限的宇宙的象征,然而,越读越觉得疑惑,似是,又似乎不是,尽管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他的解释——字母、数集,却依然没有解开关于阿莱夫的疑惑,甚至把这个疑惑导向更加幽深的迷宫。在上面关于阿莱夫的描写中,我们特意突出了一个名词,也是博尔赫斯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文学意象之一——镜子。因为,阿莱夫,就是镜子!
二、博尔赫斯的镜像世界
镜子,与暴力、迷宫一样,构成博尔赫斯的奇特文学世界,这三者同时也是博尔赫斯的三个梦魇。这与博尔赫斯关于镜子的童年记忆有关,“在我儿时,家里放着些讨厌的东西。有三面大镜子竖在我的房间里。还有那些光滑可鉴的红木家具,就像圣保罗圣书中描写的晦暗的镜子。我害怕它们,但我是个孩子,什么也不敢说。所以每天夜里,我都要面对三四个我自己的影像。”②P205-206此后,镜子成了博尔赫斯一生的梦魇。阿莱夫作为镜子,在于它的映像具有如下特点:
1.逼真性。
在博尔赫斯的散文《梦魇》中,他这样描述:“迷宫梦魇与镜子梦魇:没什么不同,因为只要两面相对立的镜子就可以形成一个迷宫。……圆形房间,其墙壁和门都是镜子,所以谁进了这间房子,就站在了无穷无尽的迷宫中央。”③P145镜像的曲折交错的光影让人难以分辨虚实彼此,而最可怖的一点是,它的影像竟然是如此的真实,如同在阿莱夫中一样,宇宙的空间都在其中,却一点也没有缩小它的体积!梦魇,如果是荒唐变形的恐怖,潜存的自我保护意识尚且可以说服自己不过是一场梦魇,而梦魇中的场景真实到与现实无异,无从分辨,就只能悲哀地存在其中,难以醒复。
博尔赫斯对镜子怀着强烈的敌意,在他看来,镜子是污秽的,是充满妖气的物事。他的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中,这样描绘镜子:“远处走廊尽头,那面镜子在窥视着我们。我们发现(在深夜,这种发现是无可避免的)镜子都有点儿妖气。于是,皮奥依·卡萨雷斯想起来,乌克巴尔有一位祭司曾经说过:镜子和交媾都是污秽的,因为它们都使人口数目增加。”①P17冰冷的,无生命的镜子,不动声色,却在暗暗地窥视着一切,镜前的活动都在镜子中事无巨细地呈现出来,仿佛是邪恶的魔鬼寄身其中,恶意地模仿着所有动作,人的一切行为在其中都呈现为令人羞惭的可耻。 2.无限性。
阿莱夫的映像似是一个无限循环的世界,“看到了阿莱夫,从所有的点上看到的;看到了阿莱夫之上的大地;看到了大地之上又是阿莱夫,阿莱夫之上又是大地……”①P237这个名字叫做阿莱夫的镜子,无法不让我们想到柏拉图《理想国》中无所不能的匠人。“一种万能的匠人:他能制作一切东西——各行各业的匠人所造的各种东西。……这同一个匠人不仅能制作一切用具,他还能制作一切植物、动物,以及他自身。此外他还能制造地、天、诸神、天体和冥间的一切呢。”这个神奇的匠人的制造方法即是,“如果你愿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很快就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很快地制作出太阳和天空的一切,很快地制作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别的动物、用具、植物和所有我们刚才谈到的那些东西。”④P321-322
无独有偶,在《巴别图书馆》中,宇宙这个图书馆时间与空间都是无限的,包含着所有的历史与未来,在它的门道里,也树立着一面关键的镜子:“门道里有一面镜子,忠实地重复着映照的事物。”①P58与镜子相同的无限延伸,“这个图书馆是无尽头的,周期性的;如果有一个永恒的游客,从任何哪个方向穿过去,经过几个世纪之后,他会得到证实:同样的一些书籍,以同样的杂乱无章在重复(一次一次地重复,就会构成次序,也就是成为次序本身)。”这个图书馆与镜子一样的“光亮,孤单,无限,一动不动,装满着宝贵的书籍,既无用,也不朽”①P67,而与镜子在悄无声息中泄露一切不同的是,这座图书馆永远“保守着秘密”,永远沉默。
3.敬惧性。
镜子所带来的一种隐秘被窥视、被复制、乃至镜像自身的诡异带给博尔赫斯的是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但是同时,又因为镜子无所不及的映像能力又使博尔赫斯在不自觉中屈从于镜子的威力之下,既敬且惧。如同鬼神,如同穷凶极恶又无所畏惧的罪犯,既是可怖的,又是不自觉中倍受尊崇的,面对能力强大的事物,恐惧往往与尊仰同时存在。博尔赫斯的散文《长城和书》中也恰恰显露出了他对镜子的这种微妙复杂的情感。“也许长城是一个隐喻,始皇帝罚那些崇拜过去的人去干一件像过去那样浩繁、笨拙、无用的工程。也许长城是一种挑战,始皇帝是这么想的:‘人们厚古薄今,我和我的刽子手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以后可能出现想法和我相同的人,他像我毁书一样毁掉我的长城,那人抹去我的名声,却成了我的影子和镜子而不自知。’”③P30
同样,作为博尔赫斯既敬且惧、却难逃其手的镜子,在仅万字的《阿莱夫》中出现的频率达11次之多,除在看阿莱夫时提到5次镜子,解释阿莱夫这个字母的意思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表明下面的世界是镜子”之外,另有5次镜子的出现:“1867年,勃顿上尉曾在巴西担任过英国的领事。1942年7月,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涅在桑托斯一家图书馆里发现了他的一份手稿,讲到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里反映着整个宇宙。”“塔里克·本赛雅在一座塔里发现的镜子(《一千零一夜》,第272夜),卢西亚诺·德·萨莫萨塔能够用来观察月亮的镜子(《真正的历史》,第一章,第二十六节),……默林的包罗万象的镜子,“圆圆的,中空的,很像一个玻璃的世界(《仙后》,第三章,第二节,第十九行)……”①P239-240
阿莱夫的这些特性,正是镜子独一无二特性,博尔赫斯虽然憎恶惧怕镜子,但又对镜子的这些秉性深深着迷,根深蒂固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投现在他的文本当中,形成了博尔赫斯奇诡谲怪的文风。
三、当映像混淆现实
镜子的映射与隐喻成为博尔赫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于此也从另一个角度构成博尔赫斯小说语言迷宫。这个构成的过程即是将映像与小说中其他更近乎现实的描述统一,模糊映像与现实的界限,不再有真实事物与镜子映像的区别,映像即是现实,现实也是映像。
这些可以溯源于一个古老的艺术理论:模仿的概念。在上文曾提起柏拉图的艺术家创作的方式,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有着精道的阐释,“他利用这些事物来说明宇宙万物间的内在联系:自然事物或人为事物与其原型或理式的关系;事物的摹本,包括艺术的摹本,与其在观念世界中的原型的关系。”⑤P33即艺术反映与模仿的性质。艾布拉姆斯认为,反映与模仿的概念对于美学理论的影响作用难以说清,“例如,镜中反映的形象只是事物的幻影,勉强以二维来表示三维,因此具有欺骗性:这就降低了艺术的地位,因为它只是表象,与真理相距甚远。再说,镜子的唯一功用是反映一个完美无缺、绝对准确的形象,因此,当荷马和埃斯库罗斯等诗人背离了事物的真相时,我们便别无选择,只能说他们在撒谎。”⑤P36博尔赫斯认为,“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⑥P119模仿不再是决定艺术的唯一因素,记忆与想象成为艺术的主导,记忆是一面镜子,是过去所经历事情的映像,想象则是记忆的映像,镜子所反映的形象与事物不再有一幻一实的差别,镜像即是事物自身,模仿的对象是它自身。
镜子中的映像反映的是现实,现实的形象又转瞬即逝,不可能永远存在于镜子之中,甚至微小的角度转换镜中映像立刻迥异,在《阿莱夫》的结尾,博尔赫斯不无悲哀地写道:“这个石头里的阿莱夫是否存在?我在看见了一切事物的时候是不是看见了它,又忘掉了它?我们的头脑对于遗忘是有着许多空隙的;我自己就是在岁月的侵蚀下,弄错了而且失去了贝亚特里斯的面貌的。”①P240遗忘了现实,又遗忘这些遗忘,走进现实在镜子中的映像,再走进映像中的现实,再走进映像中现实的映像,再……
阿莱夫的性质具有下界是上界影子的寓意,而只有上界的存在才会有下界映像的出现,同样只有当真实世界存在的时候才能在镜子中呈现为映像,即使是上帝造物创人也先有一个摹本在那里,亚当模仿的是上帝的模样,“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圣经·旧约·创世纪》),前提是必须有光这个事物的存在,至少,上帝在之前已经有光的存在,甚至还亲眼目睹过,然而这里似乎出现了一个问题,上帝所见的光又是从何而来呢?我们无从得知,可以探寻的是,阿莱夫是它自己,是自己的映像,是宇宙,也是一切的本质,那它也就是一切的本质与初始。博尔赫斯的阿莱夫,是镜子,是包含着一切点的一个点,是下界,然而同时又是上界本身,是无限的宇宙,同时在模仿自己,复制自己,永无止尽。
注释:
①[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②[美]巴恩斯通著.西川译.博尔赫斯八十忆旧.作家出版社,2004.
③[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王永年等译.博尔赫斯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④[古希腊]柏拉图著.解东辞译.理想国.京华出版社,2002.
⑤[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⑥[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王永年,屠孟超,黄志良译.博尔赫斯口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胡兆铮.“阿莱夫”是什么?.外国文学研究,2001,3.
[2]马翔.对知识的迷恋与恐惧——解码博尔赫斯的“知识迷宫”.台州学院学报,2009.10.Vol31,5.
[3]闫艳.论“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当代外国文学,2006,4.
[4]王大垚.面对世界的一声感叹——读博尔赫斯小说《阿莱夫》.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2.
[5]谢春平.“在迷宫中行军”——解读《另一次死亡》.探讨博尔赫斯的“艺术迷宫”.东京文学,2009,3.
关键词: 阿莱夫 镜子 映像
博尔赫斯的作品叙事风格奇异,充满象征意味与哲学色彩,《阿莱夫》作为博尔赫斯的一篇著名小说,含义隐秘,寓意曲折,错综复杂。亦真亦幻的阿莱夫形成了不亚于他另一短篇《交叉小径的花园》的又一迷宫,我们认为,阿莱夫实质上是博尔赫斯惯常的文学意象之一——镜子,作者一反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中谜底严禁出现在谜面的描述,在“阿莱夫”之谜中,屡次提及谜底,虚者实之,实者虚之,造成了虚实相生,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
一、阿莱夫是什么
《阿莱夫》是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出版于1949年的一部同名小说集。作者标为题目的阿莱夫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文中以比阿莱夫更神秘的答案给出了阐释:“有两个看法,我要加上:第一个,是关于阿莱夫的性质;另一个,是关于它的名称。阿莱夫,如大家所知,是神圣语言的第一个字母(编者:即希伯来文的第一个字母)。它被用到我这故事的圈子里来,并非偶然。对犹太秘教来说,这个字母代表恩·索夫,就是无限的纯粹的神,据说其形象是一个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表明下面的世界是镜子,是上面的世界的地图。对mengenlehre(编者:德文,意即数学中的数字集合论)来说,它是数字转化的标志,在其中,全部并不比部分来的大。”①P239
这是文中所说的阿莱夫,大家知道的阿莱夫,然而,作者尽管解释了阿莱夫,读者依然如坠雾里。为何用“阿莱夫”这个奇怪的词来摄领这篇小说?作者为何一改其它小说中曲折隐晦的叙事意象,故意将阿莱夫解释一番?先从小说中寻找答案。小说《阿莱夫》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关于“阿莱夫”的故事。
我(名字同样为博尔赫斯)一直钟爱的女人贝亚特里斯离婚后住在加拉伊街老家,1929年在病痛中去世后,我在每年4月30日她的生日那天都去探望她的父亲和她的表哥达纳里——一位我所鄙夷的诗人,达纳里经常在我面前朗读在我看来愚蠢不堪的诗作,甚至要求我请另一位名作家阿尔瓦罗为其诗集作序,令我烦不胜烦。一天,达纳里焦急万分地跑过来告诉我说加拉伊街老家的房子要被拆除。
“为了写完那首诗,这所房子是非有不可的,因为在它的地下室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阿莱夫。他还解释说,阿莱夫就是包含着一切的点的空间的一个点。”①P232——在行文近一半之后,通过达纳里的口,“阿莱夫”此时方才出场。我一个人在黑暗的地下室中,看到了包含着世界一切的阿莱夫,“我感到无限的崇敬,无限的凄凉”,因为它就是:“不可思议的宇宙。”后来,加拉伊街终被拆除,“阿莱夫”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半年后,达纳里的长诗获得了国家文学奖的二等奖,而我的作品《赌徒的纸牌》,竟然没有获得一张选票。
文中最神秘的描写是我看到的阿莱夫。“梯子的内部,靠近右边,我看见一个小小的明亮的圆球,发出几乎无法忍受的光。”“这个阿莱夫的直径仅仅只有两三厘米,然而宇宙的空间却在其中,一点也没有缩小它的体积。每一件事(譬如我们说:镜子里的月亮)都是无限数的事物,因为我清清楚楚地从宇宙所有的点看到了它。……我看到亚美利加洲的人群;看到了黑色金字塔中心的一个银丝蜘蛛网;……看到了就近不计其数的眼睛在细察着我,仿佛镜子里那样;看到了这个星球上所有的镜子,却没有一面镜子反映出我;……看到了阿尔克马尔一间房间里两面镜子间夹着一个地球,把它无穷无尽地反照出来;……看到了老虎、活塞、野牛、潮汐和军队;……看到了阿莱夫,从所有的点上看到的……”①P236-237。
谜一般的书写,谜一般的文字,谜一般的阿莱夫。小小的阿莱夫装下的是整个宇宙,无所不包,甚至一点也没有缩小万物的体积,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件物事?在描述阿莱夫的时候,我们似乎很清楚的知道,阿莱夫就是无限的宇宙的象征,然而,越读越觉得疑惑,似是,又似乎不是,尽管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他的解释——字母、数集,却依然没有解开关于阿莱夫的疑惑,甚至把这个疑惑导向更加幽深的迷宫。在上面关于阿莱夫的描写中,我们特意突出了一个名词,也是博尔赫斯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文学意象之一——镜子。因为,阿莱夫,就是镜子!
二、博尔赫斯的镜像世界
镜子,与暴力、迷宫一样,构成博尔赫斯的奇特文学世界,这三者同时也是博尔赫斯的三个梦魇。这与博尔赫斯关于镜子的童年记忆有关,“在我儿时,家里放着些讨厌的东西。有三面大镜子竖在我的房间里。还有那些光滑可鉴的红木家具,就像圣保罗圣书中描写的晦暗的镜子。我害怕它们,但我是个孩子,什么也不敢说。所以每天夜里,我都要面对三四个我自己的影像。”②P205-206此后,镜子成了博尔赫斯一生的梦魇。阿莱夫作为镜子,在于它的映像具有如下特点:
1.逼真性。
在博尔赫斯的散文《梦魇》中,他这样描述:“迷宫梦魇与镜子梦魇:没什么不同,因为只要两面相对立的镜子就可以形成一个迷宫。……圆形房间,其墙壁和门都是镜子,所以谁进了这间房子,就站在了无穷无尽的迷宫中央。”③P145镜像的曲折交错的光影让人难以分辨虚实彼此,而最可怖的一点是,它的影像竟然是如此的真实,如同在阿莱夫中一样,宇宙的空间都在其中,却一点也没有缩小它的体积!梦魇,如果是荒唐变形的恐怖,潜存的自我保护意识尚且可以说服自己不过是一场梦魇,而梦魇中的场景真实到与现实无异,无从分辨,就只能悲哀地存在其中,难以醒复。
博尔赫斯对镜子怀着强烈的敌意,在他看来,镜子是污秽的,是充满妖气的物事。他的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中,这样描绘镜子:“远处走廊尽头,那面镜子在窥视着我们。我们发现(在深夜,这种发现是无可避免的)镜子都有点儿妖气。于是,皮奥依·卡萨雷斯想起来,乌克巴尔有一位祭司曾经说过:镜子和交媾都是污秽的,因为它们都使人口数目增加。”①P17冰冷的,无生命的镜子,不动声色,却在暗暗地窥视着一切,镜前的活动都在镜子中事无巨细地呈现出来,仿佛是邪恶的魔鬼寄身其中,恶意地模仿着所有动作,人的一切行为在其中都呈现为令人羞惭的可耻。 2.无限性。
阿莱夫的映像似是一个无限循环的世界,“看到了阿莱夫,从所有的点上看到的;看到了阿莱夫之上的大地;看到了大地之上又是阿莱夫,阿莱夫之上又是大地……”①P237这个名字叫做阿莱夫的镜子,无法不让我们想到柏拉图《理想国》中无所不能的匠人。“一种万能的匠人:他能制作一切东西——各行各业的匠人所造的各种东西。……这同一个匠人不仅能制作一切用具,他还能制作一切植物、动物,以及他自身。此外他还能制造地、天、诸神、天体和冥间的一切呢。”这个神奇的匠人的制造方法即是,“如果你愿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很快就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很快地制作出太阳和天空的一切,很快地制作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别的动物、用具、植物和所有我们刚才谈到的那些东西。”④P321-322
无独有偶,在《巴别图书馆》中,宇宙这个图书馆时间与空间都是无限的,包含着所有的历史与未来,在它的门道里,也树立着一面关键的镜子:“门道里有一面镜子,忠实地重复着映照的事物。”①P58与镜子相同的无限延伸,“这个图书馆是无尽头的,周期性的;如果有一个永恒的游客,从任何哪个方向穿过去,经过几个世纪之后,他会得到证实:同样的一些书籍,以同样的杂乱无章在重复(一次一次地重复,就会构成次序,也就是成为次序本身)。”这个图书馆与镜子一样的“光亮,孤单,无限,一动不动,装满着宝贵的书籍,既无用,也不朽”①P67,而与镜子在悄无声息中泄露一切不同的是,这座图书馆永远“保守着秘密”,永远沉默。
3.敬惧性。
镜子所带来的一种隐秘被窥视、被复制、乃至镜像自身的诡异带给博尔赫斯的是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但是同时,又因为镜子无所不及的映像能力又使博尔赫斯在不自觉中屈从于镜子的威力之下,既敬且惧。如同鬼神,如同穷凶极恶又无所畏惧的罪犯,既是可怖的,又是不自觉中倍受尊崇的,面对能力强大的事物,恐惧往往与尊仰同时存在。博尔赫斯的散文《长城和书》中也恰恰显露出了他对镜子的这种微妙复杂的情感。“也许长城是一个隐喻,始皇帝罚那些崇拜过去的人去干一件像过去那样浩繁、笨拙、无用的工程。也许长城是一种挑战,始皇帝是这么想的:‘人们厚古薄今,我和我的刽子手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以后可能出现想法和我相同的人,他像我毁书一样毁掉我的长城,那人抹去我的名声,却成了我的影子和镜子而不自知。’”③P30
同样,作为博尔赫斯既敬且惧、却难逃其手的镜子,在仅万字的《阿莱夫》中出现的频率达11次之多,除在看阿莱夫时提到5次镜子,解释阿莱夫这个字母的意思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表明下面的世界是镜子”之外,另有5次镜子的出现:“1867年,勃顿上尉曾在巴西担任过英国的领事。1942年7月,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涅在桑托斯一家图书馆里发现了他的一份手稿,讲到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里反映着整个宇宙。”“塔里克·本赛雅在一座塔里发现的镜子(《一千零一夜》,第272夜),卢西亚诺·德·萨莫萨塔能够用来观察月亮的镜子(《真正的历史》,第一章,第二十六节),……默林的包罗万象的镜子,“圆圆的,中空的,很像一个玻璃的世界(《仙后》,第三章,第二节,第十九行)……”①P239-240
阿莱夫的这些特性,正是镜子独一无二特性,博尔赫斯虽然憎恶惧怕镜子,但又对镜子的这些秉性深深着迷,根深蒂固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投现在他的文本当中,形成了博尔赫斯奇诡谲怪的文风。
三、当映像混淆现实
镜子的映射与隐喻成为博尔赫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于此也从另一个角度构成博尔赫斯小说语言迷宫。这个构成的过程即是将映像与小说中其他更近乎现实的描述统一,模糊映像与现实的界限,不再有真实事物与镜子映像的区别,映像即是现实,现实也是映像。
这些可以溯源于一个古老的艺术理论:模仿的概念。在上文曾提起柏拉图的艺术家创作的方式,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有着精道的阐释,“他利用这些事物来说明宇宙万物间的内在联系:自然事物或人为事物与其原型或理式的关系;事物的摹本,包括艺术的摹本,与其在观念世界中的原型的关系。”⑤P33即艺术反映与模仿的性质。艾布拉姆斯认为,反映与模仿的概念对于美学理论的影响作用难以说清,“例如,镜中反映的形象只是事物的幻影,勉强以二维来表示三维,因此具有欺骗性:这就降低了艺术的地位,因为它只是表象,与真理相距甚远。再说,镜子的唯一功用是反映一个完美无缺、绝对准确的形象,因此,当荷马和埃斯库罗斯等诗人背离了事物的真相时,我们便别无选择,只能说他们在撒谎。”⑤P36博尔赫斯认为,“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⑥P119模仿不再是决定艺术的唯一因素,记忆与想象成为艺术的主导,记忆是一面镜子,是过去所经历事情的映像,想象则是记忆的映像,镜子所反映的形象与事物不再有一幻一实的差别,镜像即是事物自身,模仿的对象是它自身。
镜子中的映像反映的是现实,现实的形象又转瞬即逝,不可能永远存在于镜子之中,甚至微小的角度转换镜中映像立刻迥异,在《阿莱夫》的结尾,博尔赫斯不无悲哀地写道:“这个石头里的阿莱夫是否存在?我在看见了一切事物的时候是不是看见了它,又忘掉了它?我们的头脑对于遗忘是有着许多空隙的;我自己就是在岁月的侵蚀下,弄错了而且失去了贝亚特里斯的面貌的。”①P240遗忘了现实,又遗忘这些遗忘,走进现实在镜子中的映像,再走进映像中的现实,再走进映像中现实的映像,再……
阿莱夫的性质具有下界是上界影子的寓意,而只有上界的存在才会有下界映像的出现,同样只有当真实世界存在的时候才能在镜子中呈现为映像,即使是上帝造物创人也先有一个摹本在那里,亚当模仿的是上帝的模样,“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圣经·旧约·创世纪》),前提是必须有光这个事物的存在,至少,上帝在之前已经有光的存在,甚至还亲眼目睹过,然而这里似乎出现了一个问题,上帝所见的光又是从何而来呢?我们无从得知,可以探寻的是,阿莱夫是它自己,是自己的映像,是宇宙,也是一切的本质,那它也就是一切的本质与初始。博尔赫斯的阿莱夫,是镜子,是包含着一切点的一个点,是下界,然而同时又是上界本身,是无限的宇宙,同时在模仿自己,复制自己,永无止尽。
注释:
①[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②[美]巴恩斯通著.西川译.博尔赫斯八十忆旧.作家出版社,2004.
③[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王永年等译.博尔赫斯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④[古希腊]柏拉图著.解东辞译.理想国.京华出版社,2002.
⑤[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⑥[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王永年,屠孟超,黄志良译.博尔赫斯口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胡兆铮.“阿莱夫”是什么?.外国文学研究,2001,3.
[2]马翔.对知识的迷恋与恐惧——解码博尔赫斯的“知识迷宫”.台州学院学报,2009.10.Vol31,5.
[3]闫艳.论“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当代外国文学,2006,4.
[4]王大垚.面对世界的一声感叹——读博尔赫斯小说《阿莱夫》.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2.
[5]谢春平.“在迷宫中行军”——解读《另一次死亡》.探讨博尔赫斯的“艺术迷宫”.东京文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