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板113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数据为样本,对中小企业融资中面临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歧视而非所有制歧视;最后就如何解决规模歧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板;融资;规模歧视;所有制歧视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8)08-0056-03
1 文献回顾
由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企业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并且各种性质的企业之间以及同种性质的企业之间存在规模差异。所有制性质的不同以及规模上的差异是否会影响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哪一种因素对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大,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学者有很多看法。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由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频度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说明规模因素是制约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张捷和王霄(2002)根据对631家中小企业访问调查所取得的数据,检验了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制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不显著。王霄和张捷(2003)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往往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受害者。郑文博(2004)和向静(2006)分别就民营银行所有制歧视的低效率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所有制歧视进行了分析。
上述研究都是以一般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很少。笔者拟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组成样本进行经验研究。来检验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哪一个因素对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能力的影响更大。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将问题设定为:由于借款者以及借贷双方的规模差异产生的融资偏差。视为“规模歧视”:由于借款者以及借贷双方的产权差异形成的融资偏差视为“所有制歧视”。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本文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6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截至2007年4月26日,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共130家,其中119家公司披露了2006年年报,另有11家公司在发行上市文件中披露了2006年度财务资料。选取119家有2006年年报的公司。剔除掉年报数据不全的6家企业。此次经验研究的样本为113家。将样本按企业性质分为4类,其中国有及国家控股企业38家、民营61家、中外合资13家和外商独资1家。按资产规模分为两类,其中资产总额大于10亿元的有30家,小于10亿元的有83家。
2.2 研究思路
(1)计算样本公司2006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与一般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融资中是否存在规模歧视。
(2)将样本公司按资产规模大小分为两类,分别计算出资产总额大于10亿元和小于10亿元的两类公司的贷款余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进一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企业融资中是否存在规模歧视。
(3)将样本公司按企业性质不同分为4类,分别计算出各类企业贷款余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比较国有和民营中小上市公司贷款余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融资中是否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
3 对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经验分析
3.1 对规模歧视的经验分析
样本公司2006年12月31日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一般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0%左右,说明一般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途径来获得资金比较困难。而由表1可知中小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18.308%。说明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增大。其获得贷款相对较容易。
进一步将样本公司按资产规模大小分为两类,即资产总额大于10亿元和小于10亿元的公司,分别计算其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虽然同为中小上市公司,但企业规模大小不同。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不同,资产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公司银行贷款余额达到了总资产的20.490%,而资产总额在10亿元以下的公司仅为15.968%。说明中小上市公司规模越大,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越强。
3.2 对所有制歧视的经验分析
将样本公司分为4类。分别计算2006年12月31日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民营中小上市公司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0.14%,而国有中小上市公司仅为17.07%,说明我国民营中小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并不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
3.3 简要的结论及原因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着“规模歧视”现象。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其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逐渐增强,即存在规模歧视现象。究其原因如下:①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缺乏银行所需要的财务、信用评级的“硬”信息,与大银行批量化交易所需的标准信息无法对接。②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加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导致银行信贷风险高。③中小企业单笔贷款绝对额比大企业小,加上中小企业贷款具有急、频的特点,而每笔银行贷款交易成本相差不大,导致银行的收益低,没有规模优势。④缺乏多元化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2)我国民营中小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并不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所有制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可能原因在于所有制歧视是一个过渡性问题,它可能在经济转轨的某一阶段变得特别突出,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该问题的影响将趋于减弱。
(3)规模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大于所有制歧视。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优先考虑如何解决规模歧视问题而非所有制歧视问题。
4 政策建议
既然解决规模歧视比解决所有制歧视更为重要,基于以上结论,笔者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4.1 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模式
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模式有助于解决单个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小、可供抵押资产不足而造成的规模歧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互助担保融资模式,即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联合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模式。
(2)群体贷款模式,即银行对由一组借款人内部筛选而组成的群体进行贷款,同时要求每一借款人对其他人的贷款偿还负连带责任。
(3)企业间融资机构模式,即中小企业集群成立企业联合体间的内部融资机构,内部融资机构采取会员制,各会员企业交纳会费形成中小企业基金,为需要生产流动资金的会员企业提供互助性借贷。
4.2 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
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整体提升整个供应链中企业群体的竞争力。与传统的银行信贷相比,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银行所关注的并非是贷款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而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对供应链的影响力。每次融资时,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均需提供发票及贸易合同等文件来确认其与“供应链核心企业”贸易的真实性。
[关键词]中小企业板;融资;规模歧视;所有制歧视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8)08-0056-03
1 文献回顾
由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企业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并且各种性质的企业之间以及同种性质的企业之间存在规模差异。所有制性质的不同以及规模上的差异是否会影响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哪一种因素对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大,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学者有很多看法。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由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频度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说明规模因素是制约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张捷和王霄(2002)根据对631家中小企业访问调查所取得的数据,检验了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制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不显著。王霄和张捷(2003)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往往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受害者。郑文博(2004)和向静(2006)分别就民营银行所有制歧视的低效率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所有制歧视进行了分析。
上述研究都是以一般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很少。笔者拟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组成样本进行经验研究。来检验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哪一个因素对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能力的影响更大。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将问题设定为:由于借款者以及借贷双方的规模差异产生的融资偏差。视为“规模歧视”:由于借款者以及借贷双方的产权差异形成的融资偏差视为“所有制歧视”。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本文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6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截至2007年4月26日,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共130家,其中119家公司披露了2006年年报,另有11家公司在发行上市文件中披露了2006年度财务资料。选取119家有2006年年报的公司。剔除掉年报数据不全的6家企业。此次经验研究的样本为113家。将样本按企业性质分为4类,其中国有及国家控股企业38家、民营61家、中外合资13家和外商独资1家。按资产规模分为两类,其中资产总额大于10亿元的有30家,小于10亿元的有83家。
2.2 研究思路

(1)计算样本公司2006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与一般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融资中是否存在规模歧视。
(2)将样本公司按资产规模大小分为两类,分别计算出资产总额大于10亿元和小于10亿元的两类公司的贷款余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进一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企业融资中是否存在规模歧视。
(3)将样本公司按企业性质不同分为4类,分别计算出各类企业贷款余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比较国有和民营中小上市公司贷款余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融资中是否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
3 对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经验分析
3.1 对规模歧视的经验分析
样本公司2006年12月31日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一般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0%左右,说明一般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途径来获得资金比较困难。而由表1可知中小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18.308%。说明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增大。其获得贷款相对较容易。
进一步将样本公司按资产规模大小分为两类,即资产总额大于10亿元和小于10亿元的公司,分别计算其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虽然同为中小上市公司,但企业规模大小不同。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不同,资产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公司银行贷款余额达到了总资产的20.490%,而资产总额在10亿元以下的公司仅为15.968%。说明中小上市公司规模越大,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越强。
3.2 对所有制歧视的经验分析
将样本公司分为4类。分别计算2006年12月31日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民营中小上市公司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0.14%,而国有中小上市公司仅为17.07%,说明我国民营中小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并不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
3.3 简要的结论及原因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着“规模歧视”现象。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其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逐渐增强,即存在规模歧视现象。究其原因如下:①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缺乏银行所需要的财务、信用评级的“硬”信息,与大银行批量化交易所需的标准信息无法对接。②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加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导致银行信贷风险高。③中小企业单笔贷款绝对额比大企业小,加上中小企业贷款具有急、频的特点,而每笔银行贷款交易成本相差不大,导致银行的收益低,没有规模优势。④缺乏多元化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2)我国民营中小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并不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所有制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可能原因在于所有制歧视是一个过渡性问题,它可能在经济转轨的某一阶段变得特别突出,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该问题的影响将趋于减弱。
(3)规模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大于所有制歧视。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优先考虑如何解决规模歧视问题而非所有制歧视问题。
4 政策建议
既然解决规模歧视比解决所有制歧视更为重要,基于以上结论,笔者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4.1 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模式
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模式有助于解决单个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小、可供抵押资产不足而造成的规模歧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互助担保融资模式,即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联合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模式。
(2)群体贷款模式,即银行对由一组借款人内部筛选而组成的群体进行贷款,同时要求每一借款人对其他人的贷款偿还负连带责任。
(3)企业间融资机构模式,即中小企业集群成立企业联合体间的内部融资机构,内部融资机构采取会员制,各会员企业交纳会费形成中小企业基金,为需要生产流动资金的会员企业提供互助性借贷。
4.2 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
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整体提升整个供应链中企业群体的竞争力。与传统的银行信贷相比,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银行所关注的并非是贷款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而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对供应链的影响力。每次融资时,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均需提供发票及贸易合同等文件来确认其与“供应链核心企业”贸易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