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SNS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发展迅速,通过以校内网为代表的高校SNS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利弊分析,提出应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内网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95-02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继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IM(即时通讯,如QQ、MSN等)、Blog(博客)等传统网络通讯方式之后,近年来,SNS(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互动通讯工具在大学生中迅速积聚起极高的人气,一跃成为最热门的网络模式,开创了网络互动的SNS时代。SNS时代的到来,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高校SNS,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
一、校内网的发展现状
SNS最初起源于美国,是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旨在为人们提供社会性互联网应用服务。SNS的理论模型源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所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SNS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移植到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平台,SNS与传统社交网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排除了虚拟性,所有信息均源于真实,是一种真人实名化的网络交际方式。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SNS特指“以我国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目标用户群,以真实身份进行互动和交往的实名制网络社交网站”。就目前而言,国内最大的SNS是成立于2005年12月的“校内网”。自成立开始,校内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靡国内各大高校,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一个崭新的网络家园。校内网已开通国内3000所大学和1500所海外大学,拥有超过1亿的注册用户(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垄断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校内网以其真实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独具匠心的特征,强烈地吸引着各所高校的莘莘学子。
二、校内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
在短时间内,以校内网为代表的互动社交类网站以极快的速度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通过在我院理工科大一学生中发放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超过70%的学生表示有每天上校内网的习惯。然而,校内网与其他社交网络平台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校内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校内网的真实性,降低了大学生网络社交的风险。与传统匿名制的BBS、博客等网络平台相比,校内网则采取严格的身份验证措施,以“实名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真实广阔的世界。“实名制”不仅要求提供真实的姓名、真实的EMAIL、真实的个人信息、上传真实的照片,而且要求每位注册者的IP必须来自各校园内部,并且个人在“校内网”中的一切信息都需要通过注册、登陆后才可以看到。所有的举措都使校内网更为真实,进而保证交流的安全、可靠性。
2.校内网的同质性,满足了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相对于其他同类网站用户素质的良莠不齐,校内网只对大学生开放,从而为大学生群体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社区,为文化层次、个人素质、兴趣爱好、关注热点具有相当程度一致性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健康的交流平台,消除由于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差异而形成的隔阂,使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让大学生从中找到群体归属感,乐于与同龄人沟通、交流。
3.校内网的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日常社交的需要。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曾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再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陷入强烈的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当代大学生更熟悉网络,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也更为开放,有着更为强烈的交往需求。校内网作为网络社交平台,帮助不少大学生用户联系上久未联络的老友。同时,实名制使校内网具备了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帮助用户在网上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结交志同道合的挚友,帮助大学生拓展人脉资源,拓宽了社交范围,充分满足其社交需要,因而,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4.校内网的功能性,提供了大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时代的变迁,使当代大学生思想多元,乐于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们言语尖锐,乐于在群体中充当“意见领袖”;他们标新立异,乐于在众人面前“秀出自我”;他们自恋自负,乐于张扬自身独特的闪光点。而校内网丰富而强大的各项功能则为这个特殊的群体提供了最适合的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可以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页面风格、背景音乐,可以将自己的心情随时写出来让好友知道,可以关注好友动态、给好友留言、评价好友的资料,也可以与好友即时聊天。校内网就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大舞台。
(二)校内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响
1.沉湎网络社交,影响现实交往。跨入大学校门,大学生从沉重的学业压力中解放出来,不少学生选择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人际交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人际圈,为未来发展积累人脉。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然地融入到生活圈中,有的学生由于个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在现实交往中经常感觉到力不从心,无法顺利与别人建立起联系,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类在现实中无法得到人际交往满足感的学生往往会转向网络社交,希望在虚拟的世界中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以此来弥补现实世界人际交往需要的心理缺失。一旦网络社交让其从中获得人际交往需求的满足,容易导致他们越来越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空间,日益脱离现实的社交生活,从而严重影响其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
2.沉溺网络游戏,损害身心健康。为增强吸引力,校内网设计了各种题材的游戏。在学习之余,偶尔娱乐,未尝不可。然而,有的学生却把玩儿游戏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浪费时间,并且严重影响到学习和身体健康。开心农场是校内网最热门的游戏之一,不少学生牢牢记住农作物的收割时间,已形成定点收菜、偷菜的习惯,有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农作物被其他好友偷走甚至设置好闹钟半夜起来收菜,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收菜、偷菜。这样的“习惯”无疑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正所谓“凡事都应适度”,校内网的收菜、偷菜游戏仅仅只能作为业余的消遣,如果玩游戏玩过了界限,其后果不仅费时、费力,又伤身劳心,得不偿失。
3.缺乏引导监管,导致观念偏差。虽然校内网执行“实名制”,但仍无法彻底排除虚假信息的存在,某些利益熏心、反社会、反政治的负面人物完全有可能假借大学生的名义注册账号,在网上散播某些不健康的图片、文字,随意诬蔑、诽谤别人,非法窃取、滥用他人的信息,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而这些不健康的信息、不道德的行为无疑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差,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充分利用校内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几点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内网等高校SNS平台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充分利用校内网,发挥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从而有效开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就如何充分借助校内网,拓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延伸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将“课堂”作为主阵地,而忽视了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新的变化,随着校内网等社交网络的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抓好课堂,更要抓好大学生最为关注、最为活跃的网络平台建设,可以将“校内网”等大学生活跃度比较高的网站纳入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充分利用“校内网”这样的学生自发广泛参与的网站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将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积极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络互动性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拓展、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牢牢占领网络阵地。然而,当前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络都存在只关注宣传功能而忽视沟通、交流功能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高度关注主流网络的兴趣,不少学生即使登陆也仅仅只是浏览通知信息,仅仅只有看、只有听的权利,而无法参与其中,无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站应给予学生发言权,让学生能够表达真实的意见,更应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紧密结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对学生发表的信息、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出正确、适当的分析、处理,充分发挥主流网络的沟通、交流功能。
(三)强化监管,净化绿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校内网与其他很多社交网络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引导、利用、强化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面,化解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既有赖于学生的自律,更有赖于如何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我们应以一种科学、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在坚定信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长处。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提升网络技术、完善网络预警机制,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监控,及时有效地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加强对局域网、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查,尤其是运用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防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建立起网络安全“防火墙”,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交流的平台。
总之,新时代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扩展到网络中去,充分挖掘高校SNS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峰,吕伟.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9(3).
[2]王经勇.基于SNS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2).
[3]黄柳梅.试论校内网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学理论,2010(10).
[4]张丹.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才智,2009(08):272.
[关键词]校内网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95-02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继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IM(即时通讯,如QQ、MSN等)、Blog(博客)等传统网络通讯方式之后,近年来,SNS(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互动通讯工具在大学生中迅速积聚起极高的人气,一跃成为最热门的网络模式,开创了网络互动的SNS时代。SNS时代的到来,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高校SNS,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
一、校内网的发展现状
SNS最初起源于美国,是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旨在为人们提供社会性互联网应用服务。SNS的理论模型源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所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SNS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移植到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平台,SNS与传统社交网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排除了虚拟性,所有信息均源于真实,是一种真人实名化的网络交际方式。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SNS特指“以我国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目标用户群,以真实身份进行互动和交往的实名制网络社交网站”。就目前而言,国内最大的SNS是成立于2005年12月的“校内网”。自成立开始,校内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靡国内各大高校,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一个崭新的网络家园。校内网已开通国内3000所大学和1500所海外大学,拥有超过1亿的注册用户(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垄断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校内网以其真实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独具匠心的特征,强烈地吸引着各所高校的莘莘学子。
二、校内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
在短时间内,以校内网为代表的互动社交类网站以极快的速度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通过在我院理工科大一学生中发放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超过70%的学生表示有每天上校内网的习惯。然而,校内网与其他社交网络平台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校内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校内网的真实性,降低了大学生网络社交的风险。与传统匿名制的BBS、博客等网络平台相比,校内网则采取严格的身份验证措施,以“实名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真实广阔的世界。“实名制”不仅要求提供真实的姓名、真实的EMAIL、真实的个人信息、上传真实的照片,而且要求每位注册者的IP必须来自各校园内部,并且个人在“校内网”中的一切信息都需要通过注册、登陆后才可以看到。所有的举措都使校内网更为真实,进而保证交流的安全、可靠性。
2.校内网的同质性,满足了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相对于其他同类网站用户素质的良莠不齐,校内网只对大学生开放,从而为大学生群体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社区,为文化层次、个人素质、兴趣爱好、关注热点具有相当程度一致性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健康的交流平台,消除由于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差异而形成的隔阂,使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让大学生从中找到群体归属感,乐于与同龄人沟通、交流。
3.校内网的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日常社交的需要。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曾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再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陷入强烈的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当代大学生更熟悉网络,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也更为开放,有着更为强烈的交往需求。校内网作为网络社交平台,帮助不少大学生用户联系上久未联络的老友。同时,实名制使校内网具备了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帮助用户在网上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结交志同道合的挚友,帮助大学生拓展人脉资源,拓宽了社交范围,充分满足其社交需要,因而,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4.校内网的功能性,提供了大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时代的变迁,使当代大学生思想多元,乐于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们言语尖锐,乐于在群体中充当“意见领袖”;他们标新立异,乐于在众人面前“秀出自我”;他们自恋自负,乐于张扬自身独特的闪光点。而校内网丰富而强大的各项功能则为这个特殊的群体提供了最适合的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可以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页面风格、背景音乐,可以将自己的心情随时写出来让好友知道,可以关注好友动态、给好友留言、评价好友的资料,也可以与好友即时聊天。校内网就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大舞台。
(二)校内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响
1.沉湎网络社交,影响现实交往。跨入大学校门,大学生从沉重的学业压力中解放出来,不少学生选择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人际交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人际圈,为未来发展积累人脉。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然地融入到生活圈中,有的学生由于个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在现实交往中经常感觉到力不从心,无法顺利与别人建立起联系,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类在现实中无法得到人际交往满足感的学生往往会转向网络社交,希望在虚拟的世界中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以此来弥补现实世界人际交往需要的心理缺失。一旦网络社交让其从中获得人际交往需求的满足,容易导致他们越来越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空间,日益脱离现实的社交生活,从而严重影响其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
2.沉溺网络游戏,损害身心健康。为增强吸引力,校内网设计了各种题材的游戏。在学习之余,偶尔娱乐,未尝不可。然而,有的学生却把玩儿游戏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浪费时间,并且严重影响到学习和身体健康。开心农场是校内网最热门的游戏之一,不少学生牢牢记住农作物的收割时间,已形成定点收菜、偷菜的习惯,有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农作物被其他好友偷走甚至设置好闹钟半夜起来收菜,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收菜、偷菜。这样的“习惯”无疑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正所谓“凡事都应适度”,校内网的收菜、偷菜游戏仅仅只能作为业余的消遣,如果玩游戏玩过了界限,其后果不仅费时、费力,又伤身劳心,得不偿失。
3.缺乏引导监管,导致观念偏差。虽然校内网执行“实名制”,但仍无法彻底排除虚假信息的存在,某些利益熏心、反社会、反政治的负面人物完全有可能假借大学生的名义注册账号,在网上散播某些不健康的图片、文字,随意诬蔑、诽谤别人,非法窃取、滥用他人的信息,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而这些不健康的信息、不道德的行为无疑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差,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充分利用校内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几点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内网等高校SNS平台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充分利用校内网,发挥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从而有效开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就如何充分借助校内网,拓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延伸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将“课堂”作为主阵地,而忽视了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新的变化,随着校内网等社交网络的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抓好课堂,更要抓好大学生最为关注、最为活跃的网络平台建设,可以将“校内网”等大学生活跃度比较高的网站纳入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充分利用“校内网”这样的学生自发广泛参与的网站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将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积极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络互动性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拓展、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牢牢占领网络阵地。然而,当前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络都存在只关注宣传功能而忽视沟通、交流功能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高度关注主流网络的兴趣,不少学生即使登陆也仅仅只是浏览通知信息,仅仅只有看、只有听的权利,而无法参与其中,无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站应给予学生发言权,让学生能够表达真实的意见,更应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紧密结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对学生发表的信息、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出正确、适当的分析、处理,充分发挥主流网络的沟通、交流功能。
(三)强化监管,净化绿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校内网与其他很多社交网络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引导、利用、强化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面,化解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既有赖于学生的自律,更有赖于如何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我们应以一种科学、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在坚定信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长处。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提升网络技术、完善网络预警机制,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监控,及时有效地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加强对局域网、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查,尤其是运用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防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建立起网络安全“防火墙”,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交流的平台。
总之,新时代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扩展到网络中去,充分挖掘高校SNS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峰,吕伟.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9(3).
[2]王经勇.基于SNS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2).
[3]黄柳梅.试论校内网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学理论,2010(10).
[4]张丹.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才智,2009(0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