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国家荷兰的“治水经”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zhi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港口

  今年以来,水患肆虐。放眼全球,如何与水相处、如何伴水而生,成了近来各国非常关注的课题。
  在这一点上,荷兰似乎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发言权的国家。常年与海水、洪涝相伴而生,长久栖息在海拔数字为负的低地,荷兰做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努力,在海水面前守护自己的家园;同时,也随着认知与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全新的调整。
  在那些无法复制的“风车”“大坝”等措施之外,这块“他山之石”,仍有一些足够落地的可行经验,可以为我们带来启发。

“上帝造福,荷兰人造陆地”


  公元前约325年,古希腊一位名叫皮西亚斯的探险家,在游览现在属于荷兰和比利时一带的低洼地区时,曾经在自己的游记中写下了这样一笔:“在这里,与水战斗伤亡的人数,要远远超过那些与人作战牺牲的人数。”

  1953年荷兰发洪水,67处堤坝被毁,约1800人丧生。

  如果打开地图粗略地看荷兰的国土,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种夸张的说辞:荷兰仿佛是“泡”在海洋中。
  从地形上看,荷兰是个十分典型的低地国家;西濒北海南部的陆地,经历了地壳运动与沉降,度过了气候变暖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逐渐淹没陆地,形成了如今被海水包围着的区域。
  荷兰低于海平面的部分,约占国土面积的1/3,海拔不足1米。首都以西的一些地方,甚至低于海平面不止4米,地面的积水需要常年不断地排水。稍加不慎,海水倒灌的危机将随时发生;如果拦海大坝出现任何问题,荷兰至少一半的土地会被淹没,洪水来袭的时候,会出现河里的船比屋顶还高的骇人景象。
  荷兰的地理位置也很微妙—位于莱茵河、马斯河两条大河的下游,气候又极为湿润,常年降雨。以往每每到了汛期,荷兰都是苦不堪言。
2021年7月16日,荷兰法尔肯堡,洪水淹没了街道
2021年7月14日,荷兰法尔肯堡,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和王后马克西玛察看受灾地区

  这样一个低海拔、雨水丰沛的下游陆地,本该随着地理条件的变迁被海水淹没,成为“海”的一部分。但身处其中的荷兰人,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生活的家园。他们用各种方式筑坝拦海、治水填海,在海洋的进攻中守护自己原有的土地。
  荷兰有句谚语:“上帝造福,荷兰人造陆地。”这是对荷兰自古以来治水方式的一种概括:填海造陆,即用荷兰的标志—风车,将沼泽、水塘中的水抽干,然后填土、改良土地,得到肥沃农田。
  但人类与水的战争旷日持久。1953年荷兰发洪水,67处堤坝被毁,约1800人丧生,15万公顷土地被淹;1995年,170平方公里土地受灾,25万人被迫迁徙到暂时安全的地方;如今,荷兰的地面还在继续以每年几毫米的速度下沉……
  面对新的人地关系,面对新的自然挑战,如今的荷兰,也不再仅是自豪于“人造陆地”带来的短暂安宁。

“还地于河”,警钟长鸣


  进入当代,荷兰逐渐发现,“围海造田”,似乎只能“功在当代”;未来茫远,海水奔腾,更重要的可能不是盲目增加土地的面积,而是如何与水相安无事。1953年、1995年的两场洪水,曾经给过自豪的荷兰人致命一击,迫使他们思考:或许,围堵并非治水的关键。
2021年7月16日,荷兰费尔森市,当地人将沙袋放置河边抵御洪水侵袭

  1996年,荷兰国会通过了一部全新的《防洪法案》:基于对全国防洪系统和莱茵河、马斯河的水文监测,一个全新的水利建设措施出炉—还地于河。
  “还地于河”,抓住了与民生更相关的河水下手治理,顾名思义,是要拓宽河道,把当初填土所得的陆地还给它们本来的主人—河流与水,让河流可以自由呼吸。
  这项政策分成了八大板块:第一,要降低河滩,为汛期到来时的河流留下足够的活動空间;第二,加深夏季的河床,类似于一种“反向堤坝”;第三,增加蓄洪池的数量,让各水段风险共担,平摊可能突然袭来的洪涝危机;第四,堤坝内移,为河流留下更多的活动空间;第五,降低防波堤,让河流自然地排放过多的水量;第六,精心维护河流的分支,使主河道的水能够顺畅被疏解到支流中;第七,拆除河面上的障碍物,提高水的流速;第八,实在无法还给河流更多土地的情况下,拾起旧工具,重新加固堤坝。
  这样的治水方式,与印象中荷兰的堤坝工程、造田工程完全相反,但却在近年收获了极好的成效。“堵不如疏”,或许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用事实告诉人们—尊重,或许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不二法宝。
  除了硬件的水利工程之外,荷兰还在洪水风险管理、预警等方面做足了准备,把功夫下在了平时。
  在荷兰,任何城市建设与运行,都要充分将降雨量、洪水避险、风险管理等放入计划,奉行一套“分层安全理论”,将“如何面对洪涝”这件事刻进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第一层,是防洪设施的完善,荷兰对防洪设施的监控修复、保障,有着严格的频率要求;第二层,是空间规划、城乡建设时,严格区分洪泛区与普通区域,洪泛区禁止建设新的建筑尤其住宅,如果是全新的规划项目,则要留出至少6%的空间,为可能的洪涝灾害提供蓄水功能。

  荷兰的内河航运占欧洲船运贸易的54%。

  而最为重要的,则是第三层—健全的洪水预警机制。在荷兰的重要区域,几乎都设有水位监测仪,可能到来的洪水基本提前几日就可以预测到。在高精尖的技术之外,荷兰也在不断培养全民的警惕性。
  2007年,荷兰进行了一次先期准备约两年、整个演习阶段持续一周、几乎全民参与的洪灾演习。这个国家级别的演习,如今每隔5年就会进行一次,无论是国家层面对洪水的预警、对灾民的安置、救援与决策等协调性,还是抗洪抢险人员的实操、受灾群众的自救,都得到了极好的演练,也让重视水患、提前防患的理念深入人心。
荷兰的阿夫鲁戴克堤坝,它不仅防洪,还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使用风车,可以将沼泽、水塘中的水抽干,然后填土、改良土地,得到肥沃农田

做好“附加题”


  “还地于河”与全民预警机制,说起来仿佛是顺其自然,但这项近来兴起的、看似“顺水推舟”的工程,早已耗资至少22亿欧元。
  水利工程、治水项目,是否只是单纯“烧钱”项目呢?
  对荷兰来说,既然治水是活下去的“必选项”,那么尽可能地让水利设施在治水之外有其他的功能,想办法获得一些额外收入平衡成本,也成了思考和构建治水方式时的一道“附加题”。
  荷兰拥有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港。“还地于河”后,鹿特丹港的辉煌变得更为耀眼:荷兰境内的运河,不仅仅可以将泛滥的洪水分流引向各处,还成了足够便捷的水路。鹿特丹港的货物,可在荷兰境内自由穿行: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荷兰的内河航运占欧洲船运贸易的54%。这些为治水而生的基础设施质量过硬,无论是便捷性还是可负担性都首屈一指—换句话说,即便有其他选项,一些货船也更愿意在“治水专家”荷兰的内河里,走上更为安全的一段旅程。
  疫情后举行的2021年欧洲电视歌唱比赛,选址就是荷兰鹿特丹。在直播花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水网交错分布,但同时也有不少高楼大厦。如果不是看介绍,我们还以为这里是北美的大型城市。
  除了运输,荷兰对水利工程的谙熟、在管理水资源上的优秀表现,也不断吸引着其他在治水方面有烦恼的国家。如今,荷兰约有2000家企业从事水资源管理的相关业务,每年贡献近200亿欧元的营业额。他们带着荷兰的經验,协助美国重建堤坝,帮助伦敦、威尼斯等城市修建系统的防护体系、搭建预警机制。
  当然,荷兰境内7700平方公里的河流,细密的运河,风景独特的大坝、风车、圩田、海岸线,都是美丽的旅游资源。到荷兰看标志性的风车、穿行在河道间饮一杯酒、枕河而眠……水利工程拉动的旅游收入,自然也不可小觑。
  荷兰与时俱进的水利体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除了那些先进的设备、恢弘大坝、霸气的“逆天改命”之外,“利在千秋”的前瞻性,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提高警惕、关注民生,大概是无论身处“低地”还是“高地”,人类与水、与大自然的一切相处的方式。
其他文献
孙越  俄罗斯黄金时代的大作家屠格涅夫,就看不上另一位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话说北宋大臣、诗人张耒写了首诗求教苏东坡。苏东坡阅后讽刺他,谓其诗歌为“热汤清炖王羲之”。张耒闻之心中不悦,反唇相讥苏东坡,说他诗中人名使用不当。曹丕在《典论》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其实“文人相轻”古今如此,外国也不例外,俄罗斯黄金时代的大作家屠格涅夫,就看不上另一位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1845年
今天下午,我们上了一节令人捧腹大笑的人物写生课。课上,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上课伊始,老师告诉我们,先要挑两名学生模特上去,然后按老师要求给大家摆出姿势做示范。还不等老师把话讲完,教室里便炸开了锅。要知道,“模特”这一身份,只有在电视和杂志上才能欣赏到呀!该选人了,同学们一个个脸上放射出喜悦的光芒。瞧,几个胆大的已经激动得站了起来,高举着手恨不得伸到老师眼前,嘴里还不停发出“我我”
时至2019年12月25日,日本国会早已经闭会,国会大厦附近的议员办公大楼人去楼空。除了散落在地上的黄色银杏树叶还在随风移动外,装扮成行人的便衣警察已经几乎看不到。平日拿着一根棍子在门外守护大楼的警察,现在钻进了大楼内,在空荡荡大楼里望着不远处空无一人的国会大厦。  这天一大早,和安倍晋三首相处于针尖对麦芒关系的《朝日新闻》报道说,众议院议员、刚刚卸任国土交通省副大臣不久的秋元司将很快被逮捕。日本
月缺为朔,月盈为望,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走完一个周期,叫作一个朔望月。图为月食过程  没人见过时间,却也没人不在它的流变之中。我们从未“眼见为实”,却早已对它习以为常,这难道不奇怪吗?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道出了时间的特性之一,即永远往前,不能回溯。  时间像是一条长长的江流,其中漂浮了多少古今之事。在回顾历史事件时,我们用时间来标记谁在前、谁在后,还能算出它们的间隔。然
我们家里收藏了很多书,可是偏僻处却有一个“书虫”,自从有了这个“书虫”之后,这些书就开始一本一本地被他啃掉。爸爸、妈妈看了之后,不仅不生气,反而还非常高兴,你说怪不怪?  我们家的“书虫”认识很多字,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啃书,只要啃起书来常常饭都不吃。有一次,爸爸加班,而妈妈又急着去单位,所以做好了饭之后,妈妈就走啦。临走的时候,妈妈告诉“书虫”别忘了吃饭。可是,这个“书虫”看书看得昏天暗地,一直到妈
今天这节课是作文课,山羊老师高兴地走进了教室。山羊老师对这次作文进行了讲评。它说道:“同学们,咱们都能写出事物的特征,可是写得却很平淡,没有写出事物鲜明的特征?”小动物们都很奇怪,怎么才能写出鲜明的特征呢?  看到大家疑惑的样子,山羊老师进一步解释说:“所谓鲜明的特征,就是写出你所要写的事物的特别之处,也就是说其他事物不具备的,只有你写的事物具有,这样就是鲜明的特征。”小动物还是不能真正理解。接着
10年前,一本名为《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的书,向世人展示了以色列从一个充满国防安全隐患、四面树敌的小国,变成一个创业之邦的故事。如果说书本只是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基本概貌,那么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个体,是否真的如书中所说?  笔者遇到的一位以色列年轻设计师,这样述说自己的创业故事。“班里只有我一个男生”  阿米泰是来自以色列北部的年轻人。他是以色列为数不多的男性珠宝设计师。跟很多以色列年轻人
你大概听说过那个怕弄脏自己鞋子便踩面包的小姑娘,听说过她遭了多大的殃吧。这些事是写在纸上印在纸上的。她是一个穷孩子,很骄傲,自觉很了不起,像俗话说的那样,她这个孩子本性不好。还在她很小的时候,她便逮苍蝇,撕下它们的翅膀,让它们只能爬,以此取乐。她还把大甲虫和金龟子抓来,各穿在一根针上,在它们的脚下放一片绿叶或者一小块纸,可怜的小虫子便紧紧抓住叶子或者纸片,转过来,翻过去,想挣脱掉针。  “大甲虫会
都说认识自己很难。这话一点也不错,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保持、坚持和维持终于认清了自身蕴含的意义。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老师决定在下周召开学习成果展示会,并邀请家长们一同来参加。  转眼到了周一,家长们都来了,整个教室都坐满了。老师致简短的开幕词后,学习成果展示会便开始了。  保持兴奋地跑上了讲台,学着孙悟空,摆出个金鸡独立,手搭凉棚,向远方眺望的姿势。  保持的妈妈看见了,骄傲地说:“我儿子要把这个
在比利时旅行,你会发现有三款国民小吃妙不可言。从网红华夫饼到已成为支柱产业的巧克力,再到人手一份的炸薯条,比利时美食让你的味蕾幸福绽放。网红华夫饼  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说:“我想要一个盛满葡萄甘露酒和胭脂虫甜酒的酒窖,一书架的水果蜜饯,还有蛋糕、杏仁饼干和配上奶油的华夫饼。”华夫饼不仅是匹诺曹的心头好,就连比利时这个童话王国里的彩色雕塑尿尿小童,也站在街头不顾吃相地贪吃华夫饼呢。集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