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多世纪前的1959年,在川籍老帅朱德、陈毅等人的提议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并批准,成立了四川饭店,成为京城最大的一家经营川菜、享誉海内外的高级饭店。多年来,四川饭店以精湛的技艺、别致的风味和优良的服务接待了无数国家领导人及中外嘉宾,邓小平同志曾在这里由衷赞叹并欣然题词:“家乡味太好了!”2010年8月,四川饭店由西单绒线胡同迁址于新街口北大街,开启了这座老饭店的崭新时代。
为顾客做健康川菜
迁址后,原先那些忠实的老顾客依然携家带眷前来光顾,对他们来说,在长达几十年的陪伴中,四川饭店就像自己的老街坊一样亲切。同样,饭店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也视这些老顾客为亲人、朋友,想为这些忠实的追随者们提供更好的菜品和服务。大家热烈地讨论:对这样一些年长的顾客,以及不断增长的年轻顾客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传统川菜除了丰富的味型之外,还有个特点就是油大、口味重。多年传承的大部分菜品在制作标准上都明确要求——盘中要有一定的辣油显现,像鱼香肉丝等经典菜品,装盘时都要求盘子边缘要有“韭菜叶”宽的一道油线。为了营造这种效果,厨师不仅在烹制时多用油,往往在菜品出锅前,还要痛快地淋上半勺明油才算完工。以现代营养观去考量,这种烹饪技法无疑是不健康的;而且用油多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造成了浪费,剩余的辣油还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怎么办?变!
“减油计划”正当时

2013年春,四川饭店管理层提出在坚持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绿色餐饮、健康饮食的现代餐饮观念,针对传统川菜重油的烹调方式进行了改良,开展了“川菜烹调传承创新”的经营管理创新项目,通俗地说,即“减油计划”。真正到了实施阶段,果然应了那句话——万事开头难。后厨的老师傅们一听,都坚决摇头表示:这事行不通。因为自打他们拿起炒勺的那天起,几十年来都牢记师傅的教诲,每盘菜放多少油是老规矩,怎么可能说改就改呢。再说,减了用油量,菜还会是原来的味道吗?
尽管遇到了很大阻力,四川饭店的管理人员们依然决定要将“减油计划”推广下去。首先,他们挨个做老师傅的思想工作,劝说其接受新的健康理念,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已经上年纪的老顾客们着想。由于老师傅们自己也有了年纪,平时也不愿意吃得太油腻,所以也慢慢理解了“减油计划”的良苦用心,表示愿意尝试新技法。有了一线人员的理解,第二步,厨房组织各档口的领班及骨干召开了座谈会,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各自的想法与看法。经过讨论,大家初步拟定了以鱼香肉丝、水煮鱼、宫保鸡丁等经典热销菜品,作为“减油计划”的代表菜肴开始试制。本着减油不变型、减油不变味的原则,后厨工作人员开始了尝试。
刚开始,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一下很难改变,厨师们要从手法乃至心理上不断适应。通过一段时间,大家逐渐认识到“减油计划”带来的切实好处,比如说厨房油烟更少了,熬制红油和各种味型油的工作强度变低了,清洁剂用得少了,厨余垃圾和浪费也少了。最重要的是,经过摸索和反复试验,师傅们发现了用油和好味道之间并不是矛盾关系,只要手法得当,出品的色香味不会有太多改变,反而因为更加爽口、更加健康而受到顾客欢迎。以下是几道点击率比较高的菜品用油量的变化:

可以看出,菜品用油量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减少。采访中我们在后厨看到,菜品在出锅前都被省去了淋明油的工序,或者仅淋几滴。据介绍,单单这一项,每盘菜就平均少用油30克。
标准确定后,四川饭店开始逐步推行此项工作。近两年来,在企业营业额稳步提升的情况下,用油量却大幅减少。2013年企业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万元的同时,用油金额却减少了7.6万元,每万元销售额用油金额降低了40.14元,同比减低近20%。不单热菜,在凉菜、面点上,饭店也减少了用油的数量。
顾客懂得我们的心
在项目立项之初,不要说厨师有顾虑,很多人都担心吃惯了重油川菜的顾客,是否能接受改良的川菜。所以才落实计划的过程中,四川饭店非常关注顾客的感受和反馈。为此,他们在项目正式推出后,针对菜品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着重开展了顾客调研。顾客普遍反映:从菜品外观上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油用得少了,但是菜品的色、香、味、形并没有受到影响。一位老顾客对记者说:以前吃水煮鱼用面包片吸油,看似健康,其实也是一种浪费,而剩下的油也造成了再利用的隐患。现在四川饭店的菜用油少了,并没有影响口感,这对顾客健康和商家成本、环境保护都有利,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除了减油以外,饭店还注重把川菜丰富的口味和营养时尚结合,做到老菜新做,自成体系。不但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这样火辣辣的川菜,像开水白菜、鸡豆花、樟茶鸭等温婉的传统川菜和川味小吃醪糟、麻团、糍粑等,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经过多年踏实的实践,四川饭店形成了独有的鱼香系列、宫保系列、麻婆系列、清汤系列、回锅系列及水煮系列、馋嘴系列、干锅系列、小海鲜系列产品,在发展变化中树立了自己独有的品牌形象,不但拥有一批忠实的老顾客,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知和认可美味的川菜。
为顾客做健康川菜
迁址后,原先那些忠实的老顾客依然携家带眷前来光顾,对他们来说,在长达几十年的陪伴中,四川饭店就像自己的老街坊一样亲切。同样,饭店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也视这些老顾客为亲人、朋友,想为这些忠实的追随者们提供更好的菜品和服务。大家热烈地讨论:对这样一些年长的顾客,以及不断增长的年轻顾客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传统川菜除了丰富的味型之外,还有个特点就是油大、口味重。多年传承的大部分菜品在制作标准上都明确要求——盘中要有一定的辣油显现,像鱼香肉丝等经典菜品,装盘时都要求盘子边缘要有“韭菜叶”宽的一道油线。为了营造这种效果,厨师不仅在烹制时多用油,往往在菜品出锅前,还要痛快地淋上半勺明油才算完工。以现代营养观去考量,这种烹饪技法无疑是不健康的;而且用油多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造成了浪费,剩余的辣油还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怎么办?变!
“减油计划”正当时

2013年春,四川饭店管理层提出在坚持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绿色餐饮、健康饮食的现代餐饮观念,针对传统川菜重油的烹调方式进行了改良,开展了“川菜烹调传承创新”的经营管理创新项目,通俗地说,即“减油计划”。真正到了实施阶段,果然应了那句话——万事开头难。后厨的老师傅们一听,都坚决摇头表示:这事行不通。因为自打他们拿起炒勺的那天起,几十年来都牢记师傅的教诲,每盘菜放多少油是老规矩,怎么可能说改就改呢。再说,减了用油量,菜还会是原来的味道吗?
尽管遇到了很大阻力,四川饭店的管理人员们依然决定要将“减油计划”推广下去。首先,他们挨个做老师傅的思想工作,劝说其接受新的健康理念,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已经上年纪的老顾客们着想。由于老师傅们自己也有了年纪,平时也不愿意吃得太油腻,所以也慢慢理解了“减油计划”的良苦用心,表示愿意尝试新技法。有了一线人员的理解,第二步,厨房组织各档口的领班及骨干召开了座谈会,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各自的想法与看法。经过讨论,大家初步拟定了以鱼香肉丝、水煮鱼、宫保鸡丁等经典热销菜品,作为“减油计划”的代表菜肴开始试制。本着减油不变型、减油不变味的原则,后厨工作人员开始了尝试。
刚开始,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一下很难改变,厨师们要从手法乃至心理上不断适应。通过一段时间,大家逐渐认识到“减油计划”带来的切实好处,比如说厨房油烟更少了,熬制红油和各种味型油的工作强度变低了,清洁剂用得少了,厨余垃圾和浪费也少了。最重要的是,经过摸索和反复试验,师傅们发现了用油和好味道之间并不是矛盾关系,只要手法得当,出品的色香味不会有太多改变,反而因为更加爽口、更加健康而受到顾客欢迎。以下是几道点击率比较高的菜品用油量的变化:

可以看出,菜品用油量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减少。采访中我们在后厨看到,菜品在出锅前都被省去了淋明油的工序,或者仅淋几滴。据介绍,单单这一项,每盘菜就平均少用油30克。
标准确定后,四川饭店开始逐步推行此项工作。近两年来,在企业营业额稳步提升的情况下,用油量却大幅减少。2013年企业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万元的同时,用油金额却减少了7.6万元,每万元销售额用油金额降低了40.14元,同比减低近20%。不单热菜,在凉菜、面点上,饭店也减少了用油的数量。
顾客懂得我们的心
在项目立项之初,不要说厨师有顾虑,很多人都担心吃惯了重油川菜的顾客,是否能接受改良的川菜。所以才落实计划的过程中,四川饭店非常关注顾客的感受和反馈。为此,他们在项目正式推出后,针对菜品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着重开展了顾客调研。顾客普遍反映:从菜品外观上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油用得少了,但是菜品的色、香、味、形并没有受到影响。一位老顾客对记者说:以前吃水煮鱼用面包片吸油,看似健康,其实也是一种浪费,而剩下的油也造成了再利用的隐患。现在四川饭店的菜用油少了,并没有影响口感,这对顾客健康和商家成本、环境保护都有利,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除了减油以外,饭店还注重把川菜丰富的口味和营养时尚结合,做到老菜新做,自成体系。不但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这样火辣辣的川菜,像开水白菜、鸡豆花、樟茶鸭等温婉的传统川菜和川味小吃醪糟、麻团、糍粑等,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经过多年踏实的实践,四川饭店形成了独有的鱼香系列、宫保系列、麻婆系列、清汤系列、回锅系列及水煮系列、馋嘴系列、干锅系列、小海鲜系列产品,在发展变化中树立了自己独有的品牌形象,不但拥有一批忠实的老顾客,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知和认可美味的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