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受体3基因缺陷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炎症及通透性的影响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lkjqw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死亡受体3(Dr3)基因缺陷对不同结肠炎小鼠模型肠黏膜炎症的影响,并探讨Dr3基因缺陷与肠黏膜通透性的关系。

方法

收集雌性Dr3基因缺陷(Dr3-/-)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各9只,分别设为Dr3-/--DSS组和WT-DSS组。两组小鼠均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连续饮用5 d、灭菌水饮用2 d为1个循环,共4个循环的方法建立慢性结肠炎模型。收集雄性WT、Dr3-/-小鼠作为供体鼠,采用磁珠和流式细胞术分别筛选出WT、Dr3-/-的初始T淋巴细胞并腹腔注射至免疫缺陷(Rag1-/-)小鼠和Dr3-/-Rag1-/-小鼠,作为WT转移组和Dr3-/-转移组,从而建立T细胞过继转移诱导的结肠炎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及潜血,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肠黏膜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并计算肠炎组织学评分。通过FITC-dextran血清荧光法检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比较两组间的DAI评分、组织学评分和FITC-dextran含量的差异。

结果

(1)Dr3-/--DSS组小鼠的DAI评分在建模第12、19、26天明显高于WT-DSS组小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4周,WT-DSS组小鼠直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盲肠和结肠(10.130 ± 1.540比3.667 ± 0.236和7.222 ± 1.199,均P<0.05),提示WT-DSS组直肠炎症程度最重;Dr3-/--DSS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盲肠和直肠(11.330 ± 1.167比7.556 ± 1.519和9.500 ± 0.824,均P<0.05),提示Dr3-/--DSS组结肠炎症程度最重;与WT-DSS组比较,Dr3-/--DSS组小鼠盲肠和结肠的组织学评分显著增高(盲肠:7.556 ± 1.519比3.667 ± 0.236,P = 0.022;结肠:11.330 ± 1.167比7.222 ± 1.199,P = 0.026),而两组直肠的组织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使盲肠和结肠炎症加重。(2)建模后6周,WT转移组直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盲肠、结肠中段(均P<0.05),提示WT转移组直肠炎症最重;Dr3-/-转移组盲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结肠中段、直肠(均P<0.05),提示Dr3-/-转移组盲肠炎症最重;Dr3-/-转移组小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组织学评分显著高于WT转移组(17.667 ± 0.943比14.667 ± 1.167,P<0.05),且小肠的炎症细胞浸润更为明显(十二指肠:4.000 ± 0.289比3.222 ± 0.401,P=0.135;空肠:4.000 ± 0.236比3.111 ± 0.309,P<0.05;回肠:4.889 ± 0.309比3.889 ± 0.261,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加重小肠炎症。(3)Dr3-/-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明显高于WT小鼠(656.0 ± 60.9比403.8 ± 54.8,P<0.05),Dr3-/--DSS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显著高于WT-DSS组(1176.4 ± 109.5比545.7 ± 97.8,P<0.05),Dr3-/-转移组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显著高于WT转移组(1270.5 ± 112.2比711.0 ± 71.5,P<0.05),Dr3-/-Rag1-/-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明显高于Rag1-/-小鼠(714.5 ± 62.9比501.8 ± 59.8,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更高。

结论

小鼠Dr3基因缺陷增加肠黏膜通透性,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加重实验性结肠炎的肠道近端炎症,提示Dr3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肠黏膜通透性在肠道炎症中发挥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GJB 150.8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8部分:淋雨试验》中强化试验程序的工程实现方法.方法 在标准解读的基础上,以强化试验程序用喷嘴为对象,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喷嘴在强化试验程序过程中的流场分布,并基于分析结果给出强化试验程序试验装置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结果 在喷嘴内,压力变化剧烈,极短距离内由276 kPa迅速降至101 kPa.水流经过喷嘴经历了激烈的加速过程,从距离喷嘴出口0.01~0.4 m,水流速度从251 m/s迅速降至17.8 m/s,到远场趋于稳定.结论 分析结
对桦褐孔菌的生态学研究、人工栽培状况进行了汇总,在已报道的关于桦褐孔菌的各类研究基础上,重点对桦褐孔菌的药理活性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桦褐孔菌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