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落到实处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t01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是中国伦理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释、道三家都对德进行过全面的阐述,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在古文字中,德是一个会意字,含有目光直视前方,走光明大道,而且必须这样想、这样做的意思。“德”的字面中,含有正直、公开、去行、去想四层意义。可见,德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实实在在的外延。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并称“此之谓不朽”。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准绳。直到现在,德仍作为人的整体素质之首,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以德治国。我们用德、智、体、美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用德、能、勤、绩、廉来判断公务员的履职情况,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拔干部的首要条件……
  然而,我们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不能去深究,重要的东西往往会被神化、抽象化,注重与时俱进的创新使它背离了原来的本质。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德也是一个最不好把握的概念和尺度,以至于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表现的时候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甚至两极分化,不符合实际。要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弄清以下三个方面的概念。
  道德与德道。老子的《道德经》是第一次系统论述德的经典,从中我们知道了道与德是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概念。然而,也正是这部书,将德弄成与道一样“玄而又玄”的东西,但更多的原因是后人读书不求甚解,以讹传讹。“道”按照现在的解释,其实就是规律、趋势和真理,道德就是符合“道”的“德”,正因为如此,德也就有了美与恶的对立、公与私的区别。把握规律,顺应趋势,追求真理,内修于心,外付于行,这才是真正的德之道。
  德行与行德。德与行的关系其实也是知与行的哲学问题。德是内化的思想、心理素质,必然指导人的行动。因此,德不仅需要“坐而论道”、辨明是非,更需要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绝不能只看他所说的话是否合乎情、顺乎理、近乎道,关键要与他的行为联系起来,看他怎样弘德、自善、自强、利他、济世,我们尊称修为高的和尚为“高僧大德”,就是这个意思,高僧是指他的佛学造诣深,大德是指他为民作了许多善事。对一个人来说,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作为教师,我们提倡行为世范,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德育与育德。人非生而知之,道德也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人出生就如同一张白纸,善恶都是后天写上去的。德育其实就是一个育德的过程,是根据集体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善恶的扬弃,是一个善德、美德内化和固化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人的一生,针对所有人。因此,领导不能只是口头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他们承担着引领民族兴盛和社会进步的重任,从德育的角度讲,要重“立德”;作为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的光辉事业,也不能照本宣科搞德育,必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注重“厚德”;学生可塑性大、求知欲强,但要注重取舍,追求上进,注重“明德”。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明德、厚德、立德,是德育工作的三个方面,也是德育过程的三部曲。
  弄清了德的来龙去脉,我们就知道了德也是在不断完善的,既有亘古不变的主流,又不断体现时代的特征,它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既可定性,亦可定量。只有正本清源,全面把握德的发展变化规律,做到与时俱进,德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