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把文化、知识和技术送到乡村、送到农户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曲靖市农广校从2010年秋试办“送教下乡”模式的普通中专教育,在办学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今后开展类似的教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笔者总结了3年来“送教下乡”办学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的经验,以供举办类似教育活动的同行参考。
关键词 送教下乡;做法;成效;云南曲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18-02
多年来中央相关文件都强调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进一步明确: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也为农广校体系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从2010年秋试办全日制普通中专以来,在教学管理上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和农业农村特点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办学方式。以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为己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三满意,在探索普通中专办学的教学管理中,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独特的经验,可供开办类似教育活动的同行借鉴与参考。
1 试办普通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原因
1.1 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推进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同云南全省一样,曲靖市近几年农业的产业结构在快速调整,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迅速转型,优质农产品基地日益增多,农村社会的这些变化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然而,分析曲靖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其状况令人堪忧。据报道,全市成人农民的受教育年限仅为6.23年,远低于全国7.8年(2008年)的水平,农村中有一定文化基础、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大都外出就业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留守妇女及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农村智力的严重流失,使农村劳动力智力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现。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该市农村、农业发展的“瓶颈”[1]。普通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推出,有利于加快对农业从业实用人才的培养。
1.2 普通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新尝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科技培训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或者说难以满足农民对技术、信息和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培训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回避的现实。因此,普通中专送教下乡模式的推出,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在农村如何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探索不同培训方式与方法是否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的个性需求;三是这种办学模式对扩大农广校的办学路子、拓展学校对农民的服务空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2]。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切实解决农村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的问题,即学农的不务农,务农的学不了农的这一长期的难题。
2 曲靖市农广校实施普通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主要做法
2.1 规范招生,把好学生“入口”关
2010年秋,根据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安排和部署,曲靖市农广校首次尝试招收2个专业(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1 050人(经学籍认定,实际录取909人),学生分布在所辖7个县分校,19个村社,组成教学班20个。学生的招录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核准的标准执行,据对最终录取结果的分析,学生中村组干部占学生总数的38.67%,种植(养殖)大户占10.23%,科技能手及带头人占16.87%。招生结果与预期基本吻合。
2.2 规范教学管理,确保“送教下乡”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2.2.1 利用好现有资源,为理论教学提供教学场所。在办学中各县级分校按照方便学生就近就地学习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地域分布和当地的农业产业特点进村办班,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各1人,一般村干部为班主任,农广校派出教师为辅导员。县分校采取租赁或借用的办法将村委会培训室、活动室或中小学教室作为普通中专的理论课上课教室,对租借或租赁场所(教室)按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进行了修缮改造。
2.2.2 搭建好教师队伍。本着“公共基础课教师就近聘用”和“专业课教师系统内聘用”的原则,由县农广校根据教学需要,分别从县(乡)中学、农业系统内部、相关企事业单位聘请教师,教师的学历、职称(务)等严格按照中等学历教育的标准执行。除此以外,学校对聘任教师实施严格的动态管理,在学期中、期末进行绩效考核,对不能或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及时加以调整,以确保“送教下乡”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2.2.3 建好教学管理制度。根据“送教下乡”办学的特点,结合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省校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重新制定、细化和完善了《曲靖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教师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学生职责、学习方式、教学办法等一系列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各分校和各教学班要不折不扣地按《规定》足额完成教学任务,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2.4 创新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按照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教学活动24周,每周安排20课时的教学。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达到1∶2左右,每个月的课时数不少于80个课时。教学过程做到4个结合:一是根据农村学生对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理解力较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实际,多用PPT或视频教学;二是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教学;三是结合各种实训(实验)场所开展实践教学;四是教学过程与农事节令相结合[3]。
3 农广校实施“送教下乡”办学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通过试办普通中专“送教下乡”模式的中职教育,农广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各级农广校通过学习借鉴全日制普通学校开办中专的经验,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等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今后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进一步突显了农广校的办学特色。“送教下乡”办学模式能够真正实现中央农广校提出的教师、人才培养和(教育)媒体资源进村(三进村),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接触,能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受学生欢迎。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当下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谋而合。三是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适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培养出来的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留得住,用得上的这种农村实用人才目标的实现,也是农广校办学的终极目标[4-5]。在可预见的将来,他们必将成为当地农村科技进步的领军人才。
4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曲靖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17,36-39.
[3]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试行送教下乡办学模式 加快农村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EB/OL].(2010-07-20)[2013-07-19].http://www.ynpeve.com/Html/201007/201007201445464 55816.html.
[4] 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通中专管理办法[EB/OL].(2010-12-27)[2013-07-19].http://116.52.13.49/info.jsp?id=1087.
[5] 伊通农广校大力开展科技之冬培训[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1):12.
关键词 送教下乡;做法;成效;云南曲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18-02
多年来中央相关文件都强调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进一步明确: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也为农广校体系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从2010年秋试办全日制普通中专以来,在教学管理上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和农业农村特点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办学方式。以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为己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三满意,在探索普通中专办学的教学管理中,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独特的经验,可供开办类似教育活动的同行借鉴与参考。
1 试办普通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原因
1.1 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推进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同云南全省一样,曲靖市近几年农业的产业结构在快速调整,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迅速转型,优质农产品基地日益增多,农村社会的这些变化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然而,分析曲靖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其状况令人堪忧。据报道,全市成人农民的受教育年限仅为6.23年,远低于全国7.8年(2008年)的水平,农村中有一定文化基础、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大都外出就业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留守妇女及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农村智力的严重流失,使农村劳动力智力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现。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该市农村、农业发展的“瓶颈”[1]。普通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推出,有利于加快对农业从业实用人才的培养。
1.2 普通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新尝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科技培训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或者说难以满足农民对技术、信息和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培训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回避的现实。因此,普通中专送教下乡模式的推出,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在农村如何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探索不同培训方式与方法是否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的个性需求;三是这种办学模式对扩大农广校的办学路子、拓展学校对农民的服务空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2]。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切实解决农村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的问题,即学农的不务农,务农的学不了农的这一长期的难题。
2 曲靖市农广校实施普通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主要做法
2.1 规范招生,把好学生“入口”关
2010年秋,根据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安排和部署,曲靖市农广校首次尝试招收2个专业(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1 050人(经学籍认定,实际录取909人),学生分布在所辖7个县分校,19个村社,组成教学班20个。学生的招录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核准的标准执行,据对最终录取结果的分析,学生中村组干部占学生总数的38.67%,种植(养殖)大户占10.23%,科技能手及带头人占16.87%。招生结果与预期基本吻合。
2.2 规范教学管理,确保“送教下乡”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2.2.1 利用好现有资源,为理论教学提供教学场所。在办学中各县级分校按照方便学生就近就地学习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地域分布和当地的农业产业特点进村办班,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各1人,一般村干部为班主任,农广校派出教师为辅导员。县分校采取租赁或借用的办法将村委会培训室、活动室或中小学教室作为普通中专的理论课上课教室,对租借或租赁场所(教室)按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进行了修缮改造。
2.2.2 搭建好教师队伍。本着“公共基础课教师就近聘用”和“专业课教师系统内聘用”的原则,由县农广校根据教学需要,分别从县(乡)中学、农业系统内部、相关企事业单位聘请教师,教师的学历、职称(务)等严格按照中等学历教育的标准执行。除此以外,学校对聘任教师实施严格的动态管理,在学期中、期末进行绩效考核,对不能或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及时加以调整,以确保“送教下乡”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2.2.3 建好教学管理制度。根据“送教下乡”办学的特点,结合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省校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重新制定、细化和完善了《曲靖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教师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学生职责、学习方式、教学办法等一系列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各分校和各教学班要不折不扣地按《规定》足额完成教学任务,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2.4 创新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按照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教学活动24周,每周安排20课时的教学。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达到1∶2左右,每个月的课时数不少于80个课时。教学过程做到4个结合:一是根据农村学生对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理解力较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实际,多用PPT或视频教学;二是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教学;三是结合各种实训(实验)场所开展实践教学;四是教学过程与农事节令相结合[3]。
3 农广校实施“送教下乡”办学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通过试办普通中专“送教下乡”模式的中职教育,农广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各级农广校通过学习借鉴全日制普通学校开办中专的经验,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等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今后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进一步突显了农广校的办学特色。“送教下乡”办学模式能够真正实现中央农广校提出的教师、人才培养和(教育)媒体资源进村(三进村),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接触,能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受学生欢迎。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当下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谋而合。三是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适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培养出来的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留得住,用得上的这种农村实用人才目标的实现,也是农广校办学的终极目标[4-5]。在可预见的将来,他们必将成为当地农村科技进步的领军人才。
4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曲靖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17,36-39.
[3]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试行送教下乡办学模式 加快农村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EB/OL].(2010-07-20)[2013-07-19].http://www.ynpeve.com/Html/201007/201007201445464 55816.html.
[4] 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通中专管理办法[EB/OL].(2010-12-27)[2013-07-19].http://116.52.13.49/info.jsp?id=1087.
[5] 伊通农广校大力开展科技之冬培训[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