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科学探究课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细心观察学生的特质,激发其学习热情,适当运用教学资源,引导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适应科学课程知识发展的要求。本文总结相关科学探究理论以及笔者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适合初中科学探究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 初中教学
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其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方式,加强对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初中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教师需要积极配合国家人才培养要求,以及适应初中科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善初中生的科学观念,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力量。
一、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
案例一:我们居住的地球
[案例背景]此案例取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材,在内容上应归为空间科学领域之内,目的是从科学的角度让具有丰富科学想象力的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园。本案例围绕着科学理论,以科学探究的方法,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以及球体模型来给学生呈现地球的形状,体现了新课改规定下的科学教学方法,另外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人们身边这一道理。
[案例简述]
1.查找资料,了解古人对地球外形的描述;
2.查找关于地球形状的相关论据。
首先:通过展示“神舟六号”拍摄的地球图片,了解现在人们知道的地球形状。提问:古代人对地球的形状有何认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的提问中,提倡学生首先进行自主思考,然后自由交流,之后再得出结论。因此,学生之间的各种观点相互碰撞。
学生1:古代人对地球的看法是“天圆地方”;
学生2:古代人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圆盾;
学生3:古代人认为地球是四方形,天是盖在地球上的大圆罩;
学生4:……
以学生的答案为基础,进一步提出疑问:谁能阐述自己所了解的古代人对地球的想法?
此时学生再次进行思考,自由回答问题。教师随之引出问题:为什么古代人没有得到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呢?
首先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假如你回到了古代,你又怎样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得到正确的地球形状的结论呢?无论学生的答案如何,让其他学生思考并讨论答案的科学性并最终找出最佳答案。
案例分析:以科学的问题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案例展示,利用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另外,在上述步骤中,学生在进行资料查找时,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相互之间的组织合作能力,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在课堂提问的同时,刺激学生主动思考,锻炼表述能力,在评价中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案例二:日食
[案例背景]让学生明白并深刻理解探究活动是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思考,体会思维转变的过程。活动中,教师承担着课堂的管理任务以及发挥课题的思路引导作用,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并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案例简述]由教师运用极具吸引力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听闻在古代时,我国便观察到了日食这一天文现象,但不知为何,古人将此现象视为灾难即将来临的征兆,于是众人纷纷烧香祈祷这种天象不要发生。接着老师向学生们展示古代发生日食时的图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日食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接着提出疑问:各位同学,你们有谁见过日食吗?谁能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日食?你们知不知道日食在何种情况下发生?请用图形与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实验和讨论工作。
首先,进行模拟实验:给每个小组发两个小球,让他们探索发生日食时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们分组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涉及问题:其一,日食的类型有哪些?其二,出现日食的原因?其三,什么原因使得各位观察到的日食有所不同?其次,学生进行上述问题的思考时,由教师带领学生阐述所画图形,并对其进行分析、分类。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们观察日环食的全过程,并思考怎样描述日食发生的全过程。最后,组织学生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回答实验报告上的问题。
[案例分析]教师以不同科学教学内容为问题的源泉,从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始自主思考与学习,到此案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已经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必须由自己主动思考,并在思考中经过反复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形成面对问题时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三:空气
[案例背景]初中八年级下第二章中的主题就是空气与生命的关系。首先以空气为出发点,介绍空气的成分与重要性,开篇的第一小节不但是整章的引导而且是基础。本节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了有关方面的实验,以空气的成分以及相关成分的性质为基础引出实验。因此,更加注重对探究学习方法的应用,使得知识体系以具体的形式进行呈现。
[案例描述]
1.讨论
教师:每个人的周围都是空气环绕,那么谁能对空气进行一个整体的描述呢?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说一说我们怎样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始讨论与争辩,有的撕出长长的小纸条,相互吹气,有的直接吹对方的头发,从这些行为之中,看出学生都在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1:空气具有流动性;
学生2:空气可以吹动头发飘起来; 学生3:……
教师:谁可以向大家说一下空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
这时学生们首先是查找资料或者教材,然后开始交流,最终得出答案: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教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讨论,举出生活实例来证明你们猜测的正确性。
学生们带着对问题的好奇,互相开始不断提问与应答,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对问题作出了回答。
学生1:因为有雨雪等降水天气现象,所以空气中应该含有水;
学生2:人呼吸需要氧气,没有氧气人就无法生存,所以空气中一定有氧气;
学生3:人呼吸时吸入氧气然后排出二氧化碳,所以空气中应该有二氧化碳;
学生4:……
2.实验
教师将准备好的实验仪器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了小木条燃烧实验与无水硫酸铜的实验,要求学生自由发挥作出实验来证明上述理论的正确性,下面是两组实验中的实例。
实验一:将一根燃烧的小木条放入空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变化。
现象:小木条燃烧,之后熄灭。
结论:空气中含氧气。
实验二:将一定量的无水硫酸铜装进玻璃表面皿中,并将表面皿放在装有玻璃的烧杯上。
现象: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
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为液态水使硫酸铜变蓝。
[案例分析]实验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在相关方面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参与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亲身体验并理解到空气中含有的各种成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运用能力,提升其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四、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思维拓展能力
案例四:密度实验的复习
[案例背景]对已有实验的复习是九年级学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复习能够强化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才能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复习方向,加强其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创新能力,是实验复习的核心目标。
[案例描述]
场景一:开放的实验方法
教师:根据你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法来测量石块的密度。
学生1:根据密度公式,首先用天平称量得出石块的质量,然后用量筒或者量杯测量石块的体积,就可以算出密度。
学生2: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的重量,再用量筒或者量杯测出石块体积,然后根据公式算出石块密度。
场景二:开放的实验仪器。
目标:测量已有食盐水的密度。
要求:方法不限,可以选择任意已有实验仪器,记录实验数据。
根据以上要求,从这次开放实验中得出两种最为典型的实验方法:
(1)密度计测量法。把密度计放于盐水容器中,直接根据密度计的读数测量得到盐水的密度。
(2)量筒、天平测量法。首先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盐水,读出盐水的体积,同时测量盛有盐水的量筒质量,最后根据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
案例分析:开放式的实验方法,在进行前将所有实验仪器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任意选取方法,然后不断地调整,最终完成实验目标。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初中科学探讨教学中学生的核心作用,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这个知识化、科学的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科学认知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全面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指导学生正确体会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伟毅.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教学初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
[2]尤爱惠.浅谈科学探究教学中的误区[J].科技创新导报,2009(5).
[3]蒋君明.初中科学探究教学的类型及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1(3)
[4]徐宗文.浅谈初中科学探究误区,优化课程探究教学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6).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 初中教学
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其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方式,加强对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初中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教师需要积极配合国家人才培养要求,以及适应初中科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善初中生的科学观念,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力量。
一、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
案例一:我们居住的地球
[案例背景]此案例取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材,在内容上应归为空间科学领域之内,目的是从科学的角度让具有丰富科学想象力的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园。本案例围绕着科学理论,以科学探究的方法,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以及球体模型来给学生呈现地球的形状,体现了新课改规定下的科学教学方法,另外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人们身边这一道理。
[案例简述]
1.查找资料,了解古人对地球外形的描述;
2.查找关于地球形状的相关论据。
首先:通过展示“神舟六号”拍摄的地球图片,了解现在人们知道的地球形状。提问:古代人对地球的形状有何认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的提问中,提倡学生首先进行自主思考,然后自由交流,之后再得出结论。因此,学生之间的各种观点相互碰撞。
学生1:古代人对地球的看法是“天圆地方”;
学生2:古代人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圆盾;
学生3:古代人认为地球是四方形,天是盖在地球上的大圆罩;
学生4:……
以学生的答案为基础,进一步提出疑问:谁能阐述自己所了解的古代人对地球的想法?
此时学生再次进行思考,自由回答问题。教师随之引出问题:为什么古代人没有得到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呢?
首先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假如你回到了古代,你又怎样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得到正确的地球形状的结论呢?无论学生的答案如何,让其他学生思考并讨论答案的科学性并最终找出最佳答案。
案例分析:以科学的问题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案例展示,利用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另外,在上述步骤中,学生在进行资料查找时,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相互之间的组织合作能力,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在课堂提问的同时,刺激学生主动思考,锻炼表述能力,在评价中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案例二:日食
[案例背景]让学生明白并深刻理解探究活动是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思考,体会思维转变的过程。活动中,教师承担着课堂的管理任务以及发挥课题的思路引导作用,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并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案例简述]由教师运用极具吸引力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听闻在古代时,我国便观察到了日食这一天文现象,但不知为何,古人将此现象视为灾难即将来临的征兆,于是众人纷纷烧香祈祷这种天象不要发生。接着老师向学生们展示古代发生日食时的图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日食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接着提出疑问:各位同学,你们有谁见过日食吗?谁能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日食?你们知不知道日食在何种情况下发生?请用图形与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实验和讨论工作。
首先,进行模拟实验:给每个小组发两个小球,让他们探索发生日食时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们分组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涉及问题:其一,日食的类型有哪些?其二,出现日食的原因?其三,什么原因使得各位观察到的日食有所不同?其次,学生进行上述问题的思考时,由教师带领学生阐述所画图形,并对其进行分析、分类。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们观察日环食的全过程,并思考怎样描述日食发生的全过程。最后,组织学生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回答实验报告上的问题。
[案例分析]教师以不同科学教学内容为问题的源泉,从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始自主思考与学习,到此案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已经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必须由自己主动思考,并在思考中经过反复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形成面对问题时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三:空气
[案例背景]初中八年级下第二章中的主题就是空气与生命的关系。首先以空气为出发点,介绍空气的成分与重要性,开篇的第一小节不但是整章的引导而且是基础。本节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了有关方面的实验,以空气的成分以及相关成分的性质为基础引出实验。因此,更加注重对探究学习方法的应用,使得知识体系以具体的形式进行呈现。
[案例描述]
1.讨论
教师:每个人的周围都是空气环绕,那么谁能对空气进行一个整体的描述呢?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说一说我们怎样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始讨论与争辩,有的撕出长长的小纸条,相互吹气,有的直接吹对方的头发,从这些行为之中,看出学生都在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1:空气具有流动性;
学生2:空气可以吹动头发飘起来; 学生3:……
教师:谁可以向大家说一下空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
这时学生们首先是查找资料或者教材,然后开始交流,最终得出答案: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教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讨论,举出生活实例来证明你们猜测的正确性。
学生们带着对问题的好奇,互相开始不断提问与应答,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对问题作出了回答。
学生1:因为有雨雪等降水天气现象,所以空气中应该含有水;
学生2:人呼吸需要氧气,没有氧气人就无法生存,所以空气中一定有氧气;
学生3:人呼吸时吸入氧气然后排出二氧化碳,所以空气中应该有二氧化碳;
学生4:……
2.实验
教师将准备好的实验仪器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了小木条燃烧实验与无水硫酸铜的实验,要求学生自由发挥作出实验来证明上述理论的正确性,下面是两组实验中的实例。
实验一:将一根燃烧的小木条放入空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变化。
现象:小木条燃烧,之后熄灭。
结论:空气中含氧气。
实验二:将一定量的无水硫酸铜装进玻璃表面皿中,并将表面皿放在装有玻璃的烧杯上。
现象: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
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为液态水使硫酸铜变蓝。
[案例分析]实验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在相关方面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参与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亲身体验并理解到空气中含有的各种成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运用能力,提升其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四、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思维拓展能力
案例四:密度实验的复习
[案例背景]对已有实验的复习是九年级学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复习能够强化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才能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复习方向,加强其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创新能力,是实验复习的核心目标。
[案例描述]
场景一:开放的实验方法
教师:根据你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法来测量石块的密度。
学生1:根据密度公式,首先用天平称量得出石块的质量,然后用量筒或者量杯测量石块的体积,就可以算出密度。
学生2: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的重量,再用量筒或者量杯测出石块体积,然后根据公式算出石块密度。
场景二:开放的实验仪器。
目标:测量已有食盐水的密度。
要求:方法不限,可以选择任意已有实验仪器,记录实验数据。
根据以上要求,从这次开放实验中得出两种最为典型的实验方法:
(1)密度计测量法。把密度计放于盐水容器中,直接根据密度计的读数测量得到盐水的密度。
(2)量筒、天平测量法。首先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盐水,读出盐水的体积,同时测量盛有盐水的量筒质量,最后根据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
案例分析:开放式的实验方法,在进行前将所有实验仪器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任意选取方法,然后不断地调整,最终完成实验目标。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初中科学探讨教学中学生的核心作用,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这个知识化、科学的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科学认知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全面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指导学生正确体会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伟毅.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教学初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
[2]尤爱惠.浅谈科学探究教学中的误区[J].科技创新导报,2009(5).
[3]蒋君明.初中科学探究教学的类型及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1(3)
[4]徐宗文.浅谈初中科学探究误区,优化课程探究教学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