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考政治试题命题特点总结
从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政治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稳中有变。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总体“稳定”:一是突出能力,注重双基,知能并重;二是结构、题型基本不变,但创新亮点不断闪现。如选择题第24、25题以一道趣味智力题为背景,新颖生动,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第29题采用了古诗词,第34、35题的引言材料采用了表格形式,主观题第38题由柱形图取代了传统的表格材料。答案设置了酌情给分、鼓励创新的弹性说明……这些变革颇有创意。
2.注重基础。如第27题直接再现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局限于识记能力的考查,但更多的题目是在把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上进一步考查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如第26题对商品价值量的考查,第28题、34题、35题对农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考查。要答好这些题,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还要充分挖掘材料的隐含信息,进行合理的理论升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3.突出能力。重视思维能力考查,对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重视对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信息的发现、收集、理解和处理能力的考查,如第38题(32分)就是典范。注重理解和推理能力的考查,如第24题中“问获取20瓶汽水的过程中所包含的经济现象”,就是整张试卷的亮点。
4.关注热点。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是近几年的持续热点,试题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强调体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时代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的运用不再仅仅局限于热点与知识的显性联系,更多地着眼于热点与教材主干知识的隐性联系。
5.贴近现实。第24、25题以一道趣味智力题作为切入点,考查理论知识,第39题的第6问没有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来提问,却把现实与历史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试题都容易引起考生的兴趣。
二、2007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探索
1.重视考试大纲,保持稳定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可以肯定2007年所考查的内容、目的、要求、题型、分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考生可以把近三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作为政治备考复习的参考资料,了解高考题型,从中寻找试题信息和命题趋势,从而形成正确的复习思路。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备考的主要依据。在复习中,考生需要以考试大纲为“纲”,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这一考点的内涵外延,包括哪几个具体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只有领悟高考考点的本质内容,将其变成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加以运用。
2.着眼能力立意,突出灵活性。近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能力测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突破了过去那种单一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设问模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考生的归纳、综合、分析、运用和创新能力,呈现很大的灵活性。2007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可能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强调其应用性、实践性,试题将会进一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设置新情景,提供新材料,要求考生解决新问题,凸显考查能力状况。同时,试题还将努力突出入文关怀,使其具有开放性。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方便考生答题。
3.关注时政热点,侧重隐性联系。关注时政热点,考查考生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正确理解能力,这一原则在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中仍将得到体现。命题者将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及时将热点信息与考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注重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的知识性、理解性和应用性。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分析、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时政内容的能力。
4.注重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高考作为“指挥棒”,势必会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而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可能会在开放性试题上有新的尝试和突破,进一步鼓励答案的多元化与创造性:或者设计一些思辨性较强的问题,考查考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或者像上海、江苏等地一样将探究型试题引入政治试卷,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这类开放性试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合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中,鼓励考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去组织答案,有利于考生发挥创新能力,提出独到见解。
三、2007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1.以纲为纲,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基础知识对高考成绩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将需要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心,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对术语运用要恰当规范。复习时要努力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全面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注意把易混概念加以区分。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例如当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回忆一下“市场经济优点”,接着复习“市场经济缺点”,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是什么及如何调控”。这样围绕“国家宏观调控”,把相关的知识点、相关题型串联在一起,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并适当拓展,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2.注重能力,鼓励思维创新,加强针对性练习。培养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一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二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重视用基本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
培养能力离不开训练。在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的训练中,解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解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来看,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二是实际联系理论。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备考中要注意精选习题,在平时的练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认为有了答案就万事大吉,典型的试题一定要坚持按照高考要求笔答,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另外,我们要用心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方面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中揣摩答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起到查漏补缺和开拓思维的作用。
3.重视热点,把握政策方向,提高人文素质。大政方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热点不熟是学生失分的又一原因。高考改革一直致力于考查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去充实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高中政治课还应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也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反映在卷面上,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就必须体现政策方向和国家意志,坚持与国家立场一致的原则。大部分学生的缺陷是没有掌握政治术语,学生腔严重。因此,我们在平时就应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政治术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家意志。在平时的复习中更加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加以分析。三是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以此把握时代脉搏。在2007年的备考复习中,考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要重视人文精神,关注国计民生及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本学年值得考生关注的热点比较多,在复习迎考时,一定要注意运用经济学、哲学、强治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相关的事例和现象。
(责 编 涵 冰)
从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政治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稳中有变。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总体“稳定”:一是突出能力,注重双基,知能并重;二是结构、题型基本不变,但创新亮点不断闪现。如选择题第24、25题以一道趣味智力题为背景,新颖生动,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第29题采用了古诗词,第34、35题的引言材料采用了表格形式,主观题第38题由柱形图取代了传统的表格材料。答案设置了酌情给分、鼓励创新的弹性说明……这些变革颇有创意。
2.注重基础。如第27题直接再现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局限于识记能力的考查,但更多的题目是在把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上进一步考查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如第26题对商品价值量的考查,第28题、34题、35题对农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考查。要答好这些题,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还要充分挖掘材料的隐含信息,进行合理的理论升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3.突出能力。重视思维能力考查,对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重视对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信息的发现、收集、理解和处理能力的考查,如第38题(32分)就是典范。注重理解和推理能力的考查,如第24题中“问获取20瓶汽水的过程中所包含的经济现象”,就是整张试卷的亮点。
4.关注热点。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是近几年的持续热点,试题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强调体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时代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的运用不再仅仅局限于热点与知识的显性联系,更多地着眼于热点与教材主干知识的隐性联系。
5.贴近现实。第24、25题以一道趣味智力题作为切入点,考查理论知识,第39题的第6问没有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来提问,却把现实与历史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试题都容易引起考生的兴趣。
二、2007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探索
1.重视考试大纲,保持稳定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可以肯定2007年所考查的内容、目的、要求、题型、分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考生可以把近三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作为政治备考复习的参考资料,了解高考题型,从中寻找试题信息和命题趋势,从而形成正确的复习思路。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备考的主要依据。在复习中,考生需要以考试大纲为“纲”,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这一考点的内涵外延,包括哪几个具体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只有领悟高考考点的本质内容,将其变成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加以运用。
2.着眼能力立意,突出灵活性。近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能力测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突破了过去那种单一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设问模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考生的归纳、综合、分析、运用和创新能力,呈现很大的灵活性。2007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可能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强调其应用性、实践性,试题将会进一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设置新情景,提供新材料,要求考生解决新问题,凸显考查能力状况。同时,试题还将努力突出入文关怀,使其具有开放性。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方便考生答题。
3.关注时政热点,侧重隐性联系。关注时政热点,考查考生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正确理解能力,这一原则在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中仍将得到体现。命题者将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及时将热点信息与考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注重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的知识性、理解性和应用性。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分析、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时政内容的能力。
4.注重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高考作为“指挥棒”,势必会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而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可能会在开放性试题上有新的尝试和突破,进一步鼓励答案的多元化与创造性:或者设计一些思辨性较强的问题,考查考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或者像上海、江苏等地一样将探究型试题引入政治试卷,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这类开放性试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合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中,鼓励考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去组织答案,有利于考生发挥创新能力,提出独到见解。
三、2007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1.以纲为纲,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基础知识对高考成绩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将需要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心,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对术语运用要恰当规范。复习时要努力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全面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注意把易混概念加以区分。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例如当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回忆一下“市场经济优点”,接着复习“市场经济缺点”,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是什么及如何调控”。这样围绕“国家宏观调控”,把相关的知识点、相关题型串联在一起,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并适当拓展,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2.注重能力,鼓励思维创新,加强针对性练习。培养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一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二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重视用基本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
培养能力离不开训练。在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的训练中,解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解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来看,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二是实际联系理论。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备考中要注意精选习题,在平时的练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认为有了答案就万事大吉,典型的试题一定要坚持按照高考要求笔答,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另外,我们要用心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方面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中揣摩答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起到查漏补缺和开拓思维的作用。
3.重视热点,把握政策方向,提高人文素质。大政方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热点不熟是学生失分的又一原因。高考改革一直致力于考查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去充实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高中政治课还应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也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反映在卷面上,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就必须体现政策方向和国家意志,坚持与国家立场一致的原则。大部分学生的缺陷是没有掌握政治术语,学生腔严重。因此,我们在平时就应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政治术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家意志。在平时的复习中更加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加以分析。三是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以此把握时代脉搏。在2007年的备考复习中,考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要重视人文精神,关注国计民生及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本学年值得考生关注的热点比较多,在复习迎考时,一定要注意运用经济学、哲学、强治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相关的事例和现象。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