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曾养育了孟浩然、宋玉、皮日休、米芾等文学书法巨匠,这里曾留下了李白、杜甫、苏轼等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这里曾孕育了一代著名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智慧,这里曾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有着“七省通衢”之美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充满了历史古韵的古城墙内坐落着一座现代气息浓郁的名校,它东南与仲宣楼相对,西南与明襄阳王府相接,西北遥望昭明台,曾是三国名士庞德公的居地,它就是湖北襄阳四中——中国百强中学、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学校以综合评估总分全省第二名(仅次于华师一附中)被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学校”,以齐全的设施、优美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雄厚的师资、卓越的成就,被誉为“鄂西北人才的摇篮”。
在这厚重底蕴的培育下,儒雅、大气、大爱、大智、大为的襄阳四中语文教研组韬光养晦,茁壮成长,它与日夜仰望的岘山一样,充当了学校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着青春飞扬的莘莘学子;它与涌动不竭的汉水一样,成为了学校教育的辛勤园丁,浇灌着生动和谐的精神家园。
襄阳四中语文教研组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是襄阳市学校众多教研组中的一个缩影,全组教师无怨无悔,为我市高中教育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语文教研组共有46位教师,其中女教师22人,男教师24人。
“儒雅”之师
“儒雅”一词的意义,《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两义:一是学识精深,一是气度温文尔雅。其实这两义也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只有学识精深,才能真正做到气度温文尔雅;而气度温文尔雅,则是学识深湛的外在表现。儒雅风度,不是装腔作势,故作高深,不是掉书袋、乱矫情。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让我们无限神往。他们就是“儒雅”的典范和代名词。而在襄阳四中语文教研组,像这样读过万卷书,满腹经纶、心如止水、谈吐得体、思维敏捷的教师可说是不胜枚举。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是他们骨子里精深的学问的最好体现。像雷雨、杨芙蓉、王鸿雁、郑毅等老师那样,组里也有不少老师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帮助别人前自己也熏陶了一番。田兰会、郭军东等老教师虽年近五旬,教书半辈子,但对于每一天的教学,他们从来都没有含糊过、随意过,课前认真准备,那一本本写满汉字的备课本就是他们精益求精的真实写照;课堂上激情四射,那一句句充满智慧的启迪式问答就是他们学识精准的体现;课下谈心交流,那作业本、试卷上一笔笔的勾画就是他们温文尔雅的展现。张红英老师、周晋南老师也是老师们所公认的温文尔雅之人,而他们的性格特点正是源于他们喜欢在书海中遨游,尤其不厌把旧书百回读,因每次新的领悟而“沾沾自喜”。其实整个语文教研组这样的“儒雅”之身随处可见,“儒雅”之举俯仰即现。还有很多像闫红春、杨军、梅春燕等老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都能极其耐心地反复进行着说服和劝诫,他们用儒雅的智慧化解了复杂的矛盾,他们凭儒雅的态度感动着调皮的学生。正是因为有了文人身上所特有的书卷气、儒雅气,我们的校园才能充满着和谐,充斥着礼仪道义。
“大气”之师
做人要大气。大气的人,宽容、智慧、有魅力。做教师更要大气,大气的教师,胸怀宽广,高瞻远瞩,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高一年级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钟道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他有智慧,话语不多但精彩纷呈,往往能一语中的;他很宽容,总能看到他喜笑颜开,笑脸迎人,即使是老师或学生犯错时,他也不是冷言冷语,而是耐心批评教导;他更有魅力,他的语文课堂经常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他认为不笑的语文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而不论是智慧,是宽容,还是魅力,这些都是源于他心中所信奉的“大气人生”。而他也只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的一个缩影,当有老师取得成绩时,大家都会送上自己衷心的祝福,他也会无私地把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借鉴;当老师暂时落后或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无私地去帮助他,而不是漠视不管。对待学生,他们从来都不是唯成绩论,唯背景论,而是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即使是调皮学生犯错时,他们也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学生谈心交流。正像许婷婷老师所说的“用宽容心来面对学生错误”,颜婷婷老师提出的“善于发掘学生的亮点,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老师”。他们都明白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学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四中语文组每一位教师都不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一无是处,他们也不会眼红他人,妒火中烧,千方百计替他找寻不足,以安慰自己。相反地,他们会说“很抱歉,我不懂”、“我不会,你能告诉我吗?”“不好意思这本书我没看过”……
“大爱”之师
大爱无疆,比天阔,比海深。走出了大学中文系,受温润的文字的濡染,我们打点的行囊里满怀深情;来到了襄阳四中,我们引领学生酣畅地遨游书海,更将浓浓师爱沁入与学生在一起的一颦一笑,日日年年。我们早已离不开这群可爱的精灵。首届襄阳市十大教育人物周俊老师工作十几年来,坚持“学生在,我就在”的跟班原则,早上和学生一起来,晚上和学生一起走,无课到办公室坐,自习到教室看,晚上到寝室转,观察学生,引导学生。新婚大喜的日子,刚举行完婚礼,他就风风火火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十八年中,他因公因私没和学生一起上早自习的次数只有12次。语文教学是我们生命的支撑,学生是生命的寄托。
我们与学生鱼水情深,同事之间也相互关怀备至。每当有老师因为指导学生而误了饭点,总会有老师自发地帮忙带饭,无需招呼。有老师因故请假,也会有同事抢着顶上,绝不担心课会落下。杜娟老师怀孕期间,老师们为了减轻她的上课负担,抢着帮她上课;张德平老师妻子即将临产,全组老师愣是把他“赶”回去照顾妻儿。老教师非但不摆架子,还在教学、生活各方面给新教师以帮助,甚至一位新老师午睡时,张洪敬老师还轻轻地给他披上衣裳。 这是充满人情味的语文组,更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组织,每位老师都对语文组充满了浓厚的感情。无论是演讲比赛还是公开课,只要是语文组的代表,都会被全组老师们要求在组内一遍又一遍地演练、修改,不达到大家满意的程度决不罢休。每个学期,全组老师都会约定一个假期一起去游山玩水,爬山、挖野菜、登高长啸……充分享受这上天钦赐的缘分,和让其他组艳羡的温暖。年末,我们还会一起宴请退休的老教师们,和他们一起回忆逝去的美好时光,一起祈祷人长在,幸福长存。
“大智”之师
“泰山不让土壤,以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以就其深。”组里的老师们也深谙这句话的个中三昧。也许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个人智识有限,学识上各有专长也有软肋,但我们有合作交流、集思广益的优良传统,这些,让四中语文组无往不胜,成为了湖北语文界公认的优秀团队。
当我们为备课问题集中到一起的时候,老师们的精心准备的发言总会激起一个又一个火花,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老师和老师之间会因为观点差异而越说越激动,甚至“声色俱厉”,然而的确不乏精彩见解,让包括辩论对手在内的其他老师不得不信服。在集体备课上,我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交流心得,给大家以启发。常规教学中,每位老师又享有绝对的自由,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性灵,挥洒自己的风采。
听课评课这项常规工作,我们也做到了最好。高一、高二、高三三个语文组每周都会安排讲公开课的活动。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每周安排一位老师讲公开课,其他老师听课。讲课的老师会在讲之前做足了工夫,精心准备,认真设计、修改;听课的老师们细心而挑剔地做好听课记录。下课后,一场暴风雨来临了。我们都是一家人,平时也是兄弟姐妹相称,评课的时候大家会充分肯定讲课老师的课堂亮点,但对课堂上讲得不理想、处理不得当的地方也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这时办公室的气氛虽然比较严肃,然而,正是这种严肃认真至为难能可贵,让整个组从优秀走向卓越。
“大为”之师
优秀的四中传统,家人般的同事关系,追求卓越的工作状态,让四中语文组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为襄阳市乃至湖北省语文教育界一张精美的名片。
这是一个奋发有为的集体,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教师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襄阳市优质课大赛中,几乎每一届的一等奖第一名都被四中老师包揽,不少老师甚至能在省、国家级的优质课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位听过四中语文老师上优质课的老师说:“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您的课我一听就知道是四中老师的。”是啊,他的课表现出的不仅是优秀的个人素质,更凝聚着全组老师的智慧和心血,代表着四中语文组的实力。这里有一批著作等身、思想犀利、见识超群的思想者。翻开四中语文组的履历,每一位老师都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过数量可观的专业论文,半数以上的老师都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级研究课题;华元林老师、钟道杰老师等教学专著行销全国中学语文界,他们的思想正影响着一批批好学的师生们。语文组老师的研究论文、专著不仅是四中各教研组中最丰富的,甚至在湖北语文界也是领先的,这一切,都彰显了四中语文组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组,她是湖北语文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刘新,刘小俊,湖北襄阳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责任编校:老 猛
在这厚重底蕴的培育下,儒雅、大气、大爱、大智、大为的襄阳四中语文教研组韬光养晦,茁壮成长,它与日夜仰望的岘山一样,充当了学校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着青春飞扬的莘莘学子;它与涌动不竭的汉水一样,成为了学校教育的辛勤园丁,浇灌着生动和谐的精神家园。
襄阳四中语文教研组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是襄阳市学校众多教研组中的一个缩影,全组教师无怨无悔,为我市高中教育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语文教研组共有46位教师,其中女教师22人,男教师24人。
“儒雅”之师
“儒雅”一词的意义,《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两义:一是学识精深,一是气度温文尔雅。其实这两义也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只有学识精深,才能真正做到气度温文尔雅;而气度温文尔雅,则是学识深湛的外在表现。儒雅风度,不是装腔作势,故作高深,不是掉书袋、乱矫情。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让我们无限神往。他们就是“儒雅”的典范和代名词。而在襄阳四中语文教研组,像这样读过万卷书,满腹经纶、心如止水、谈吐得体、思维敏捷的教师可说是不胜枚举。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是他们骨子里精深的学问的最好体现。像雷雨、杨芙蓉、王鸿雁、郑毅等老师那样,组里也有不少老师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帮助别人前自己也熏陶了一番。田兰会、郭军东等老教师虽年近五旬,教书半辈子,但对于每一天的教学,他们从来都没有含糊过、随意过,课前认真准备,那一本本写满汉字的备课本就是他们精益求精的真实写照;课堂上激情四射,那一句句充满智慧的启迪式问答就是他们学识精准的体现;课下谈心交流,那作业本、试卷上一笔笔的勾画就是他们温文尔雅的展现。张红英老师、周晋南老师也是老师们所公认的温文尔雅之人,而他们的性格特点正是源于他们喜欢在书海中遨游,尤其不厌把旧书百回读,因每次新的领悟而“沾沾自喜”。其实整个语文教研组这样的“儒雅”之身随处可见,“儒雅”之举俯仰即现。还有很多像闫红春、杨军、梅春燕等老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都能极其耐心地反复进行着说服和劝诫,他们用儒雅的智慧化解了复杂的矛盾,他们凭儒雅的态度感动着调皮的学生。正是因为有了文人身上所特有的书卷气、儒雅气,我们的校园才能充满着和谐,充斥着礼仪道义。
“大气”之师
做人要大气。大气的人,宽容、智慧、有魅力。做教师更要大气,大气的教师,胸怀宽广,高瞻远瞩,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高一年级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钟道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他有智慧,话语不多但精彩纷呈,往往能一语中的;他很宽容,总能看到他喜笑颜开,笑脸迎人,即使是老师或学生犯错时,他也不是冷言冷语,而是耐心批评教导;他更有魅力,他的语文课堂经常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他认为不笑的语文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而不论是智慧,是宽容,还是魅力,这些都是源于他心中所信奉的“大气人生”。而他也只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的一个缩影,当有老师取得成绩时,大家都会送上自己衷心的祝福,他也会无私地把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借鉴;当老师暂时落后或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无私地去帮助他,而不是漠视不管。对待学生,他们从来都不是唯成绩论,唯背景论,而是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即使是调皮学生犯错时,他们也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学生谈心交流。正像许婷婷老师所说的“用宽容心来面对学生错误”,颜婷婷老师提出的“善于发掘学生的亮点,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老师”。他们都明白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学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四中语文组每一位教师都不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一无是处,他们也不会眼红他人,妒火中烧,千方百计替他找寻不足,以安慰自己。相反地,他们会说“很抱歉,我不懂”、“我不会,你能告诉我吗?”“不好意思这本书我没看过”……
“大爱”之师
大爱无疆,比天阔,比海深。走出了大学中文系,受温润的文字的濡染,我们打点的行囊里满怀深情;来到了襄阳四中,我们引领学生酣畅地遨游书海,更将浓浓师爱沁入与学生在一起的一颦一笑,日日年年。我们早已离不开这群可爱的精灵。首届襄阳市十大教育人物周俊老师工作十几年来,坚持“学生在,我就在”的跟班原则,早上和学生一起来,晚上和学生一起走,无课到办公室坐,自习到教室看,晚上到寝室转,观察学生,引导学生。新婚大喜的日子,刚举行完婚礼,他就风风火火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十八年中,他因公因私没和学生一起上早自习的次数只有12次。语文教学是我们生命的支撑,学生是生命的寄托。
我们与学生鱼水情深,同事之间也相互关怀备至。每当有老师因为指导学生而误了饭点,总会有老师自发地帮忙带饭,无需招呼。有老师因故请假,也会有同事抢着顶上,绝不担心课会落下。杜娟老师怀孕期间,老师们为了减轻她的上课负担,抢着帮她上课;张德平老师妻子即将临产,全组老师愣是把他“赶”回去照顾妻儿。老教师非但不摆架子,还在教学、生活各方面给新教师以帮助,甚至一位新老师午睡时,张洪敬老师还轻轻地给他披上衣裳。 这是充满人情味的语文组,更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组织,每位老师都对语文组充满了浓厚的感情。无论是演讲比赛还是公开课,只要是语文组的代表,都会被全组老师们要求在组内一遍又一遍地演练、修改,不达到大家满意的程度决不罢休。每个学期,全组老师都会约定一个假期一起去游山玩水,爬山、挖野菜、登高长啸……充分享受这上天钦赐的缘分,和让其他组艳羡的温暖。年末,我们还会一起宴请退休的老教师们,和他们一起回忆逝去的美好时光,一起祈祷人长在,幸福长存。
“大智”之师
“泰山不让土壤,以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以就其深。”组里的老师们也深谙这句话的个中三昧。也许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个人智识有限,学识上各有专长也有软肋,但我们有合作交流、集思广益的优良传统,这些,让四中语文组无往不胜,成为了湖北语文界公认的优秀团队。
当我们为备课问题集中到一起的时候,老师们的精心准备的发言总会激起一个又一个火花,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老师和老师之间会因为观点差异而越说越激动,甚至“声色俱厉”,然而的确不乏精彩见解,让包括辩论对手在内的其他老师不得不信服。在集体备课上,我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交流心得,给大家以启发。常规教学中,每位老师又享有绝对的自由,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性灵,挥洒自己的风采。
听课评课这项常规工作,我们也做到了最好。高一、高二、高三三个语文组每周都会安排讲公开课的活动。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每周安排一位老师讲公开课,其他老师听课。讲课的老师会在讲之前做足了工夫,精心准备,认真设计、修改;听课的老师们细心而挑剔地做好听课记录。下课后,一场暴风雨来临了。我们都是一家人,平时也是兄弟姐妹相称,评课的时候大家会充分肯定讲课老师的课堂亮点,但对课堂上讲得不理想、处理不得当的地方也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这时办公室的气氛虽然比较严肃,然而,正是这种严肃认真至为难能可贵,让整个组从优秀走向卓越。
“大为”之师
优秀的四中传统,家人般的同事关系,追求卓越的工作状态,让四中语文组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为襄阳市乃至湖北省语文教育界一张精美的名片。
这是一个奋发有为的集体,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教师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襄阳市优质课大赛中,几乎每一届的一等奖第一名都被四中老师包揽,不少老师甚至能在省、国家级的优质课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位听过四中语文老师上优质课的老师说:“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您的课我一听就知道是四中老师的。”是啊,他的课表现出的不仅是优秀的个人素质,更凝聚着全组老师的智慧和心血,代表着四中语文组的实力。这里有一批著作等身、思想犀利、见识超群的思想者。翻开四中语文组的履历,每一位老师都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过数量可观的专业论文,半数以上的老师都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级研究课题;华元林老师、钟道杰老师等教学专著行销全国中学语文界,他们的思想正影响着一批批好学的师生们。语文组老师的研究论文、专著不仅是四中各教研组中最丰富的,甚至在湖北语文界也是领先的,这一切,都彰显了四中语文组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组,她是湖北语文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刘新,刘小俊,湖北襄阳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