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影地,即沿树带方向,从最外侧一行树起,15米内耕地。这部分耕地受树根系影响,土壤贫脊,加上光照较少,农作物生长困难。若将这部分耕地人工种草,可有效利用树影地,改良土壤,同时为家畜提供优质牧草,减轻草原压力,提高草原生产能力,为畜牧业稳定、优质、高速度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rn1 有效利用树影地,提高其经济效益rn树影地养分贫乏农作物生长缓慢,加之较少的光照,作物籽实不能成熟,农民只是为了保护里面农田,而种一些保护作物,多是颗粒无收,几乎没什么效益,有的甚至干脆弃耕。据统计:仅龙江县就有树影地1733hm2,均被白白浪费,若人工种草、再以草养畜、发展畜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rn2 改良土壤,增加肥力rn树影地种草,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仅就种白花草木樨而言,据资料显示,连续种两年的地块,含氮量增加13%~18%,含磷量增加20%左右,有机质增加36%~40%,水稳性团粒增加30%~40%,同时土壤疏松,土壤孔隙度增加,大大改善了耕层。一般可使后作增产20%~30%,甚至提高一倍以上,种植其它种类牧草也有不同效果。rn3 提供优质牧草,减轻草原压力rn草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近些年我省草原面积急剧减少,现有草原超载放牧,有些草原实际载畜量是草原理论载畜量的3~4倍。造成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三化”草原生产能力下降,想控制这种现象,必须降低载畜量,而这与高速度发展的畜牧业又相矛盾。树影地人工种草可以缓解这个矛盾,收获大量优质牧草,减轻草原压力,从而恢复草原生产能力。龙江县在县内几个乡镇种白花草木樨进行试点,效果是良好的,第一年可产鲜草18 750 kg/hm2左右,大约可供2个羊单位家畜一年采食量;第二年产鲜草52 500 kg/hm2左右,大约可供5个羊单位家畜一年采食量。如大面积推广,让大部分草原不放牧,或少放牧,可以保持草原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