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视角下的余华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从开始受川端康成等作家影响创作忧郁感伤风格的作品到大胆挑战传统、勇于创新地进行先锋文学写作,再到后来华丽转身、投入到现实风格的写作,这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作历程离不开余华本身受到的文学教育的熏陶。在受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学教育影响后,余华也在文学教育的影响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整个文学世界的创作和人类精神的广泛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余华在不同时期曾受到过哪些文学教育的滋养?这些文学教育对余华的文学创作又起到了哪些不同的作用?在其文学创作上有了一定的建树后,余华又在文学教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本文试图从文学教育这一角度出发,结合余华的文学作品、创作观念,对余华文学创作的理论来源、在文学教育影响下取得的文学成就进行详细阐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对余华的创作风格及其转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教育对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正文主要由三章组成。第一章首先是从家庭、社会、大学三个空间展开形式对余华所接受的文学教育进行全面分析,探究余华文学创作的源头,阐释余华的创作风格、创作心理的形成过程。余华的出生环境较为特殊,所处时代背景也较为复杂。医院和“文革”带来的洗礼对余华的心理产生极大冲击,这为以后余华冷峻的写作态度埋下了伏笔。初入社会的余华,还未走上正式的文学创作道路。此时,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走进余华的文学视野,提高了他的阅读兴趣,并逐渐开始借鉴和模仿,由此初步形成了他的创作风格。在进入大学学习后,结识了莫言等同学。完善的文学教育体系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余华产生了深刻影响。大量的以外国文学为主的书籍丰富了余华的知识储备,对其文学创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余华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对余华文学创作的影响。通过对其分析,探讨余华是如何在多样文学教育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其独特写作风格的,进而揭示其文学书写的理论依据。医院中司空见惯的生死场面在余华开始文学创作后于其作品中得到全面展现,同时也为余华创作先锋作品提供了现实条件。经历过转型时期的余华,开始更多地创作带有现实色彩的小说,更侧重于对社会人性和社会底层的书写,这无疑与前期所接受的文学教育有直接关系。因此,教育可以说是余华创作核心内容的关键所在。第三章主要论述文学教育视角下余华创作的文学成就。通过对余华创作背景的阐述分析,可以看出余华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善于审时度势的文学大家,这对其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余华在文学创作上有了一定的建树后,仍然没有停止对文学教育发展的思考。不论是网络时代的冲击,还是西方文学理论的渗透,余华都冷静地分析其利弊,并结合自身,重新审视它们对文学创作的可行性发展,从而创作出符合当下时代变化的文学作品。余论及结语主要以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一先锋小说入选语文教材作为分析对象,阐释了接受文学教育滋润的余华又反哺未来文学青年于历史传承链条之中。总的来说,余华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此奠定了其先锋小说创作的基本格局,这对我们解析余华的文学创作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其价值和意义对我们研究当代文学作家所接受的教育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具有普遍的启示性。
其他文献
<正>"心在荒村中听雨,脚在都市里急行"。你在追逐些什么?找到了吗?迷失了吗?在沉静的紫砂上,在袅袅的茶烟里,慌乱的心安了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背起行囊,揣上一把壶
期刊
RNA干扰最早是在线虫中发现的一种由双链RNA引发的基因沉默现象,后来的研究证实不论是长的双链RNA(dsRNA)或小发夹RNA(shRNA),最后都要被Dicer加工成21个碱基长度的功能性双链
诚信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的传统美德之一,尤其身处现代社会的今天,整个世界都落入一张无形的联系网中,诚信则是建立联系的绳结,维系社会乃至国家正常的发展运作。中国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革。然而,个体的道德心理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和变化,这种自由带来的心理震动很容易使个体误入歧途,引发种种诚信失范现象。如果没有诚信,那一切道德肯定会带上伪的前缀,难以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