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校园空间形态的不断创新,当今大学校园建设呈现出一种持续并且持久的发展趋势。在此发展趋势下,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人们日益提升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等因素都对当代大学校园建设以及校园建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当代建筑师专业角度考虑,大学公共空间直接影响着大学教学和生活的有序进行,对公共空间错误的理解和使用将会造成大学空间以及环境的功能错位,甚至导致大学生活陷入混乱。本文以大学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为出发点,引入“归属感”这一心理学术语和思维方式,对大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建筑公共空间,即大学建筑实体最大轮廓投影范围内的公共空间,其中包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如:中庭,走廊,交通空间等)以及建筑边缘与建筑相关联的外部公共空间(如:连廊,入口,灰空间等)。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应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归属感以及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作基本的认识和分析,从而研究如何将“归属感”合理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第二部分对应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通过整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分析大学建筑公共空间发展历程和现状,为文章论点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借鉴;第三部分对应本文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以大学公共空间为出发点,结合理论和实践,分别从空间归属感的认知和设计手法两个层面出发,对大学公共空间的空间效应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当代大学公共空间综合性、多元化的活动内涵,并通过一定的逻辑分析和数据推算,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衡量某一空间的归属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提供一个基本的参考标准。论文不断通过概念组织,案例分析,实践探究和总结,对大学建筑公共空间的归属感设计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不断学习和借鉴前辈们的科研成果,创造适宜当代大学师生及城市人群公共需求的大学公共空间,为探索大学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体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