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绥化市北林区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大区,目前北林区有57.4万农民,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剩余劳动力过多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生活条件的必由之路。本文从绥化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对绥化市北林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地区发展的建议,对于今后加快绥化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对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进行界定,简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即刘易斯的人口转移理论、唐纳德博格的人口转移理论及托达罗收入预期理论。其次,本文分析了绥化市北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了北林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测算了北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并分析成原因,并对北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行业分布、区域分布、组织方式、流动模式等予以分析。再次,本文探讨了影响北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劳动力禀赋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最后,本文针对目前形势分析了绥化市北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的未来趋势,即努力实现六个转变: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由孤立零散输出向规模化、品牌化输出转变;由季节性短期输出向稳定性长期就业输出转变;由政府组织包办式输出向市场化运作输出转变;由单纯追求打工赚钱向开发输出的综合效益转变;由跟踪式被动维权向属地自主维权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绥化市北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建议:第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开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构建平等的就业市场,提高转移的市场化程度。第三,完善环境支撑系统,解决转移的后顾之忧。第四,完善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转移的综合素质。第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内部吸纳能力。第六,重视跨国输出,加强区域间合作,逐渐达到劳动力转移系统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双重效应,北林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同样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其在北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要充分认识其的消极影响。适度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做好留守人员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