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门罗的《逃离》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c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门罗,第十三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当代契诃夫”及“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她的作品以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及深邃的内涵享誉文坛。门罗致力于描写加拿大普通人尤其是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擅长捕捉她们复杂的心理,从而带给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门罗最具代表性的短篇集《逃离》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女性主义、主题分析及叙事策略,却鲜有评论家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本文以《逃离》中的短篇小说为例,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分别从伦理身份、伦理选择及回归伦理三方面,梳理其伦理关系、分析其伦理困境,探究其深层的伦理原因。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概述了艾丽丝·门罗的主要作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评介本文的理论依据,包括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起源与发展,并对门罗作品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概括性陈述。第二章主要分析《逃离》中女主人公在社会及家庭中的伦理身份,论述违背伦理身份所造成的负面后果。第三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斯芬克斯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女主人公在不同伦理困境中做出的伦理选择,进而讨论伦理选择背后的本质原因。第四章探讨回归伦理的主题及其对当代人们的启示,阐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教诲意义。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升华,概述论文的主要观点、论文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指出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门罗作品研究不仅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把握门罗的创作理念,而且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
其他文献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面临在不同语言文化间顺利转换的困难,而关联顺应模式减小了翻译的困难,扩大了翻译视角,进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首先回顾了关联
艾丽丝·默多克是战后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她一生创作颇丰,在英国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受到许多哲学家的影响,默多克的作品通常蕴含了深刻的哲
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兴起,跨文化适应研究也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然而,顾嘉祖曾经提到过,跨文化交际研究缺少从跨学科的视角对文学文本做全方位的探索,文学文本可能成为跨文
纵观历史翻译理论的研究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许多学派针对翻译的一些本质问题,例如:翻译的策略、标准和对等原则等进行了系统了研究并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通过对这些不同流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国际交流和新闻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闻话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想法、价值观以及行为。近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日
一直以来,较之小说与诗歌翻译,国内外翻译界对戏剧翻译所做的研究并不多。即使近年来关于戏剧翻译研究的文章逐渐增多,但是,尤其在国内,戏剧大多以文学欣赏与研究为目的,其舞台演出
2003年出版的《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也是美国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作品,其两部中文版2006年问世以来,备受读者青睐,对于译本的研究也随之增多。然纵观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