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PM)是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该病每年给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治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论文以36株巴氏杆菌为材料,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鉴定方法,并且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三个菌株的质粒进行了酶切和随机引物扩增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上发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32个巴氏杆菌菌株进行扩增,其检出率达到91%;用所设计的引物分别对其他5种常见的病原菌进行了PCR扩增,其结果全部是阴性。说明本试验所设计的引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可作为巴氏杆菌感染诊断的可靠方法。2.用PCR的方法结合生化试验等对分离的四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野生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将从分离菌中扩增出的约为1226bp的目的片段进行回收测序,与NCBI上发布的Pasteurella multocida subsp. multocida str. Pm70菌株的天冬酰胺合成酶(Asparagine synthetase, ASNA)序列对比,同源性为98%。3.对以上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进行了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在14种药物中,所有菌株都对先锋噻肟高度敏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4.以PCR扩增阳性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为材料,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结果表明:其质粒携带率为47.4%。并发现三个菌株(A、C和28号菌株)含有分子量较小的质粒。5.以含有小质粒的菌株为材料,对其质粒进行酶切和随机引物扩增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菌质粒上没有EcoRⅠ的酶切位点,有两个HindⅢ的酶切位点。C菌质粒上有两个EcoRⅠ的酶切位点,一个HindⅢ的酶切位点。28号菌质粒上至少有一个EcoRⅠ的酶切位点,有两个HindⅢ的酶切位点。6.选用了20个随机引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A、C和28号菌的质粒进行扩增,结果表明:(1)用17和18号引物对A号菌质粒进行扩增后能产生三到四条扩增带,且分带清楚。(2)用5和13号引物对C质粒进行扩增后能产生两到三条分带清楚的扩增带。(3)用4和6号引物对28号菌质粒进行扩增后能产生三到五条扩增带,且亮度高分带也很清楚。另外,用14号引物对28号菌质粒进行扩增后随然只产生两条带,但这两条带分带清楚且亮度很高。